摘要:在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紛紛將引入戰略投資者提上自己的日程并逐漸步入實踐的時候,我國站在一個被投資方的立場,制定了一系列引進外國戰略投資者的原則和標準。但是,我們作為投資方的戰略投資者是否也對自己的投資對象有著諸多的要求呢?我們是否清楚,針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制定的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原則和標準,戰略投資者是否有他們獨到的見解?還有,如果站在戰略投資者的立場,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制定的那些原則和標準是否有利于實現共贏效用呢?本文將從中國商業銀行制定的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原則和標準出發,站在戰略投資者的角度看待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
關鍵詞:戰略投資者;原則和標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
2003年底,國務院成立了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并同時以450億美元外匯資本金注入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從而正式拉開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序幕。股份制是公司治理結構較為完善的一種形式。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必須通過股份制改造和在境外上市的外在市場壓力努力達到改善銀行治理結構和建設信用文化的目標。為了使我們的國有商業銀行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并樹立起信用文化概念,外資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都已確定了各自的外資戰略投資者。
一、戰略投資者的定義
戰略投資者就是指具有資金、技術、管理、市場和人才優勢,能夠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拓展企業產品市場占有率,致力于長期投資合作,謀求獲得長期利益回報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境內外大企業和大集團。
二、中國選擇戰略投資者的原則和標準
中國選擇戰略投資者是有一定的原則和標準的,并不是所有的境內外大企業和大集團都能無條件的成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戰略投資者。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于2005年曾表示,中國銀行引入的戰略投資者應該是注重長期利益、與所入股銀行結成利益共同體的投資者。引進的戰略投資者只有堅持五項原則,符合五個標準,才是合格的戰略投資者,才能達到我國銀行業改革開放的預期目的,才能提高中國銀行的國際競爭力,才能實現中外資銀行“雙贏”。
1.五項原則
(1)從國家利益看,要保證國家對大型銀行的絕對控股。
(2)從市場行為看,中外雙方應該按市場原則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進行合作。
(3)從中方看,引進戰略投資者主要不是為了引進資金,而是為了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手段,促進中資銀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
(4)從外方看,投資入股中資銀行一般應當是大型金融機構,在銀行管理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5)從監管看,要堅持嚴格的資格審查,并跟蹤和評估實際效果。
2.五個標準
(1)投資所占股份比例不低于5%。
(2)股權持有期在3年以上。
(3)派駐董事。
(4)入股中資同質銀行不超過兩家。
(5)技術和網絡支持。
三、基于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對戰略投資者的選擇和要求,我們也應站在戰略投資者的角度審視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
1.針對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引進戰略投資者的五項原則進行分析
(1)“從國家利益上看,要保證國家對大型銀行的絕對控股。”這點是基于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而制定的。這項原則的確定是為了加強并鞏固我國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在戰略投資者看來,這樣做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他們的投資方向和投資規模,從而束縛了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深度和廣度,最終會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雖然如此,我們的立場也絕對不能改變,因為它的改變將意味著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在經濟領域,甚至在政治領域的褪色。
(2)“從市場行為看,中外雙方應該按市場原則,在自愿和互利的基礎上進行合作。”這恐怕是中外雙方唯一無異議的一項原則,也是外方進行戰略投資的最基本的原則。雖然這是我們公認的互惠互利,但任何一個投資者都希望在堅持這項原則的基礎上,得到更多的優惠條件和優惠政策。在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大好機遇下,我國的經濟投資優惠政策也是吸引外資戰略者積極投資的重要因素。
(3)“從中方看,引進戰略投資者主要不是為了引進資金,而是為了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手段,促進中資銀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這是作為我國的交易主體所需要考慮的問題,但外國戰略投資者不僅要把自己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輸送給我國的企業,而且會在此基礎上,大肆地賺取高額的利潤,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進一步的控制。這些說明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對資本主義的滲透有所謹剔。
(4)“從外方看,投資入股中資銀行一般應當是大型金融機構,在銀行管理方面有豐富的經驗。”資本家經營的主要目的就是盡可能地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和額外利潤。當然,除此之外,也許他們想讓自己的投資項目在中國成為一個成功的典范,從而為他們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投資奠定基礎;也許他們本身就是保守型的投資者,不想拿他們的企業和員工進行太多的冒險等等。所以我們在認識問題的時候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5)“從監管看,要堅持嚴格的資格審查,并跟蹤和評估實際效果。”這點對于中外雙方來說,是共同的。區別在于他們堅持這項原則的出發點。對我國來說,那是不言而喻的;而對于戰略投資一方來說,則主要是為了確保他們的投資在我國企業中的有效運用,并且在日后能取得可觀的價值,以此作為他們下期是否進行繼續投資的一個標準。
通過以上五個原則的正反方換位思考,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從整體還是局部,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條件還是客觀和優惠的,外資戰略投資者的投資態度應該是樂觀的,進而可以預測中外雙方的這次合作將是成功的。
2.從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引進戰略投資者的五個標準透析戰略投資者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看法
(1)“我國要求戰略投資者的投資所占股份比例不低于5%,以此來確保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資金來源”。對于戰略投資者而言,這無疑是一項帶有歧視的原則。它的提出,否決了很多有投資意向,但資金實力不是很雄厚的企業;也怯退了不少有投資意愿,但又不想因此而無暇顧及其他的投資者。在他們看來,也許我國應該廣納各方投資者。不過,這種戰略投資者只強調自身的選擇性,而忽視他人選擇性的做法是不可行的。這就是市場經濟的雙向選擇。也說明了中國的市場經濟正在逐漸變得成熟。
(2)“股權持有期在3年以上”相對于戰略投資者而言,一方面確保了他們投資和取得收益的穩定性,另一方面也許就會有力地牽制了他們投資的方向和退資的想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利益。我們知道,凡事都有兩個方面,得和失總是相輔相成的。
(3)“派駐董事”,這也是戰略投資者所渴求的。這樣他們就可以在直接地管理自己所投資的企業,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最及時并且是最關鍵的決策。從而,判斷他先前的投資意向是否正確,以及是否繼續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護了戰略投資者的利益,也確保了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進行。
(4)“入股中資同質銀行不超過兩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方戰略投資者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經濟滲透,但外方的投資者卻不這樣認為。他們的想法也許剛好與我們的相反:投資規模的限制也許會降低他們進行投資的積極性,也許會迫使他們轉變自己的投資方向,甚至撤消投資。這是我國需要與外方戰略投資者協商的地方。但是,我們對雙方的協調合作是抱有很大希望的。
(5)“技術和網絡支持”無論從中方,還是外方來看,它的實施都是有利的。它的介入,有效地提高了投資者資金的運用效率和我國商業銀行改革的效益,并且加強了雙方的合作和技術交流,從而使戰略投資者獲得了更多的利潤和預期效益,鞏固了雙方的合作關系。
五個標準的實施,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中,都合理的體現了中外雙方的意愿,有效地確保了中外雙方合作的順利進行,保證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成功。
綜上所述,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是時代所趨,而各國戰略投資者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投資將是明智之舉。在這大好的機遇之下,雙方的意愿都能得到完美的結局。特別是戰略投資者,正因為他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預測到了客觀的預期收益和投資效果,才紛紛成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外資投資者。再加上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們堅信: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將會在內外動力和壓力的互擠和推動下,取得重大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從引入戰略投資者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銀行家》,2005年11期.
[2]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成功三級跳,雙贏協奏曲,《中國證券報》 2007年8月.
[3]唐雙寧:關于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幾個問題,財經證券 2005年3月.
[4]顧錢江: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細節決定成敗,中國經濟 2005年4月.
[5]溫家寶:強調國有商業銀行改革要堅持國家絕對控股.財經縱橫,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