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闡述了商務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設計了商務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總體框架,強調商務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運用上的針對性和靈活性。
關鍵詞:商務環境;評價指標體系
一、商務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重大意義
商務環境指投資對象在進行商務活動時所面臨的、影響投資行為的自然、經濟、科技、管理、社會、法規和政治的各種條件和因素的總稱。商務環境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非常豐富的系統,包含了對投資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區域范圍內的地理區位、自然資源、基礎設施、市場化程度、競爭狀況、人力資源、信息渠道、資金融通、納稅負擔、社會服務、經濟政策、法律法規、社會秩序、政治形勢等。這些因素涵蓋了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法律、自然地理、基礎設施、服務以及政策等方方面面。
當前,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投資環境的改善,良好的商務環境日益成為地區吸引力和聚集力的重要因素。采用評價指標方法進行商務環境評價已經成為區域吸引資金流入、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所謂商務環境評價是指通過對一個區域的商務環境進行整體綜合評價及分項專門評價,以確定評價區域投資環境的優劣,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措施,從而促進本區域的經濟繁榮。通過設立一套合理的商務環境評價體系便于政府部門更準確地為區域的商業項目定位、更好地制定商業政策,同時,也為投資者制定投資戰略、進行區域選擇、確定投資行業和投資方式提供依據。
二、構建商務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
為客觀、公正、全面地反映區域商務環境的狀況和衡量區域商務環境質量的優劣,在研究、選取和構建評估指標系統時應該遵循如下原則。
1.全面性
商務環境評價指標系統具有范圍廣、信息量大的特點,在遴選指標時必須盡量全面、完整地選擇各級各類的指標,要使得投資硬環境和軟環境指標、總量指標、相對指標和平均指標、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相結合。
2.簡潔性
指標的遴選和設置需要考慮典型性和代表性,要用盡可能少但信息量盡可能大的指標來反映多方面的問題,要把全面性和簡潔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保證評價體系科學性的前提下,確保運用評價體系工作的高效性。
3.科學性
每一個指標都應具有確定的、科學的深刻內涵,指標系統的建立應該根據投資環境本身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聯系,依據環境評價理論和統計指標系統建立的科學理論和原則,選擇含義準確,便于理解、易于合成計算及分析的具體、可靠和實用的指標,以便客觀、公正、全面地反映區域投資環境。
4.系統性
既要綜合考慮投資環境的整體性指標,又要包含反映各個系統相互協調以及系統外部的環境指標(如政策變量等);既要有反映和描述投資環境系統狀況的靜態指標,也要有反映和衡量系統質量改善和素質提高的動態指標。同時,指標系統能夠適應動態發展變化的需要而進行相應的適當調整。
5.可操作性
評價指標應該具有實用性和可行性,指標數據必須立足于現有統計年鑒或文獻資料,既容易獲得又便于計算,并采取國際認可或國內通行的統計口徑,指標的含義必須十分明確,便于有效地進行定量的分析和評估。
6.客觀性
有些指標很難量化,或者即使可以量化,也摻入了人為的主觀因素(如主觀打分法),這勢必影響評估的可信性。因此,要盡量采用數量指標,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也應試圖按比較客觀和公認的標準來處理非量化指標。
7.替換性
有些指標數據很難直接獲得,例如經濟發展水平、市場化程度等。可以通過其它指標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非國有企業產值占工業產值比重等替代它們。
三、商務環境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總體框架
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我們吸取了美國商務部《企業投資指南》和日本企劃廳《海外投資風險評估報告》的若干研究成果,根據商務環境評價的目的和指標篩選的原則,把商務環境評價指標分解為自然環境、人居環境、政務環境、基礎設施環境、文化環境、政策法律環境、金融環境、經濟及市場環境等方面,以便全面、客觀地揭示商業環境質量的優劣。
1.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包括地理區位及要素資源兩部分。地理區位環境包括經濟地理位置、面積、氣候、自然資源、人口、區域交通條件等。要素資源環境主要由人才要素、資本要素、科學技術、自然資源要素、生產要素成本構筑而成。人才要素包括人才獲得的便利性、專業技術人員及人才培訓和引進、人才儲備及人才體系建立等;資本要素主要由金融機構存款數、資金獲得的便利性、融資體系的健全性三個指標組成;自然資源要素由土地稀缺程度、獲得土地的難易程度,供水豐富程度三個指標組成;生產要素成本由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資本實際利率三項組成。
2.人居環境
這一個層面主要考量當地生活質量、人居環境條件、環境舒適度、生活設施配套情況,以及當地自然稟賦和人文積淀等。評價指標包括:每萬人擁有醫師數、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數、每百人公共圖書館藏書。
3.政務環境
這一個層面主要考量政府行政效率、政府對教育、科技、經濟發展的支持能力、社會安定程度,法治環境等。評價指標包括:電子政務調查得分、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及支出、城市維護建設費、科學事業費支出、教育事業費支出、政府管理服務指標、政府營銷戰略指標。
政府管理服務指標由政府監管指數、政府服務質量、政府管理成本指數三個指標組成。政府監管指數由審批和管理的程序復雜性、政府監管適度性、政府監管有效性三方面綜合判斷。政府管理成本指數由各種支出總額、部門非規范收費兩項綜合判斷。政府營銷戰略指標由政府規劃能力指數、政府決策能力指數、政府推銷導向指數三個指標組成。
4.基本基礎設施環境
這一個層面主要考量當地交通水平、市政設施配套程度、環保狀況、能源及電力供應水平、資源集聚能力以及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等。評價指標包括:公共電車客運總量、貨運總量、人均道路鋪裝面積、交通擁擠程度、全年供水總量、全年用電量、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信息技術基礎設施。
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由通訊設施、網絡設施、電腦設施三個指標組成其中,通訊設施主要考量當地信息技術的使用程度、信息化水平、電子商務運用程度。評價指標包括:本地電話用戶數占總人口比重、移動電話用戶數占總人口比重、互聯網用戶數占總人口比重、郵電業務總量。
5.社會生活和文化環境
這一個層面主要考量區域內居民的人均工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人均住房面積、教育水平、消費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
6.人力資源環境
這一個層面主要考量當地勞動力成本、勞動力人口素質、熟練勞動力可得性等。評價指標包括:員工平均工資、每萬人大學生人數和14歲以上常住青少年占當地人口的比率。
7.金融環境
這一層面主要考量當地的融資環境。評價指標包括:居民儲蓄額、利用外資額、集資與借款途徑多寡、金融機構數量及網點密度、金融開放程度。
8.政策法律環境
這一層次主要指商法、勞工法等法律制度是否健全、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政策環境主要表現為對商務環境建設的態度、對企業在經營領域的限制與鼓勵、相關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法制環境主要由商業制度、商業文化、秩序與安全、制度成本四大要素構成。其中商業制度主要由地方法規健全性、連續性和透明度、法院體系保證履約狀況、盜版知識產品狀況三個指標體現。秩序與安全由經濟安全狀況、社會治安狀況兩個指標組成。制度成本由對企業非規范收費、對企業侵權成本、對企業訴訟成本三個指標組成。企業發展制度環境建設較好,則成本較低,企業的競爭力會較強。
9.產業關聯環境
城市產業發展決定著城市的競爭能力和發展方向,是構成城市經濟收益的主體部分。通過產業關聯指數的高低來衡量城市產業發展的環境。評價指標包括:產業集群發展狀態、產業專業化聚集度、集群中的合作程度、適合工資的專業人才的供應程度、輔助工業的發展水平、輔助工業的配套情況、同行業競爭程度。
10.經濟及市場環境
這一層面主要考量區域的市場規模、市場化程度、市場服務水平、生產力水平、產業活動規模、總體財富度量、需求能力、需求結構等。評價指標包括:人均CDP、非農業人口、城鄉居民儲蓄年末余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市場化指數以及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批發零售貿易業商品銷售總額、分銷網點、營銷輔助機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
四、商務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應用的注意事項
上述僅僅是建立了商務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總體框架,至于具體評價指標的取舍,則要根據評價的目的和評價的區域特點作具體分析。由于不同區域以及區域的不同發展階段,在運用評價指標體系時,其側重點不可能完全一致。根據構建指標體系的動態發展原則,在運用商務環境指標評價體系時需要因地制宜,因時而異。
1.在總體框架下,不同區域指標體系對指標的選取側重不一
區域差異性作為區域固有的特性之一,決定了不同的區域的商務環境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為解決問題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都不盡相同。為了盡可能客觀地反映區域商務環境的實際情況,不同區域在評價指標體系的運用上必然有不同的側重。
2.不同時期評價指標體系有所不同
對于同一個區域,不同時期預示著不同的發展階段。而不同發展階段,區域發展的目標、發展模式均不相同,因而在使用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也就有不同的側重。
3.區域商務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有著相對的穩定性
區域發展是階段性的,這使得處在某一特定階段的商務環境有其相對的穩定性。作為客觀描述、度量的商務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在特定的階段,其側重點、結構及具體的指標項也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正是由于指標體系具有這種相對的穩定性,使我們有可能在特定的階段對商務環境進行可持續的度量和調控,從而有利于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的方向發展,避免出現區域發展中的短期行為。
4.影響商務環境因素
影響商務環境有多種因素,但其中有一些關鍵因素在特定時間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我們可以運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評價方法的選擇主要要做好無量綱化、權重賦值及綜合指數計算的選取工作。
作者簡介:楊志平(1969—),男,漢族,江蘇南京,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助理,講師,聘副教授待遇,國際企業管理管理碩士學位,在職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國際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