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了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現狀,分析了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調整的建議。
關鍵詞:國民收入;分配現狀問題;調整建議
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指國民總收入的分配狀況。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環節中,主要是政府、企業、居民三者的分配關系和居民內部分配關系。從總體上看,初次分配屬于微觀分配行為,主要按照生產要素進行分配,體現效率的要求;再分配屬于宏觀分配行為,主要由政府以稅收和轉移支付等方式對各經濟主體的初次分配所得進行調節,著重解決社會公平和發展的問題。從我國原有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看,存在比重不合理問題,不利于促進消費、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調整。
一、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現狀
1.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的比重偏低。國家統計局最新修訂的資金流量表顯示,2005年,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企業、政府、居民三者分配比例為26.95%、14.8%和58.25%。以發達國美國為例,其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上世紀90年代以后,居民收入占GDP的份額平均是73.5%,政府和企業的收入份額基本都是13%。我們是發展中國家,在國民收入格局當中,居民收入所占的份額理應要高于發達國家。
2.國民收入再分配過程向政府傾斜。在國民收入的兩次分配中,初次分配更傾向于效率;再分配應更傾向于公平。初次分配中收入差別過大,既有悖于社會公平,也損害市場效率,必須由政府通過再分配進行有效的宏觀調節,彌補社會公平的“市場失靈”和初次分配的缺陷。
3.政府可支配收入比重偏高,且未體現制度外收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總體上適應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上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企業的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續上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續下降的現象。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政府占比由1998年的17.5%上升到2005年的 23.8%,企業占比由1998年14.4%上升到2005年16.2%,而居民占比則由1998年的68.1%下降到2005年的60.0%。
4、政府財政收入增速高于居民收入增速。我國國家財政收入占比在1998年達到17.3%的低點后,其增速持續多年遠高于GDP增速。
5.黃金發展階段政府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我國高于美、日。我國2003年跨過人均GDP1000美元進入黃金發展階段后 ,與同樣是黃金發展階段的美國和日本相比,我國政府無論是在初次分配中所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還是在再分配后所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即使不考慮制度外收入),均是偏高的 。
6.政府、企業、居民三者收入的增速不協調,不穩定。從我國國民收入的最終分配結果即可支配收入看,政府、企業、居民各分配主體收入的平均增速并不協調。從統計數據來看,我國政府、企業、居民三者間的分配關系2005年為23.8:16.2:60.0,與2002年相比,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下降4.6個百分點,政府和企業收入比重分別提高3.3和1.3個百分點。
二、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問題
1.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政府所占比重上升,居民所占比重下降,降低了居民的消費需求。國民可支配收入是一個定量。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政府所占比重上升,居民所占比重下降,必然導致居民收入相對減少、支付能力相對減落、消費需求相對降低。
2.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消費意愿、消費需求差異大,總體居民消費需求不高。農村居民的消費意愿不低,但因收入不高導致支付能力低、消費需求不高;城鎮居民收入相對較高,支付能力也相對較高,但因未來指數的不確定性比較大,導致他們的消費意愿不高而儲蓄意愿高,因而總體的居民消費需求不高。
3.行政壟斷行業的職工與其他行業的職工相比,收入水平、消費需求懸殊過大。因為市場準入限制形成的一些行政壟斷行業,諸如電力、電信、煙草、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民航等壟斷行業部門,憑其壟斷地位,占有并支配優勢資源,獲得超額利潤,轉化為本部門職工高收入,其職工的收入(最高者年薪幾十萬元)水平、消費需求也大大高于其他行業的職工(最低者年薪不上萬元)。行業職工收入過分懸殊,將導致低收入職工心里不平衡與社會不和諧、不穩定。
4.收入調節措施缺位,導致勞動者收入兩極分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依靠城市勞動,勤勞致富者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因條件不足、能力不濟、機會不均等,難以擺脫困境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此外,由于稅收調節不夠到位,過高的個人收入未得到有效調控,社會保障機制不夠健全,過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保障未得到全面落實;在經濟轉軌過程中,法制建設滯后和監督機制不健全,少數人鉆政策“空子”,獲取大量非法收入。因此,拉大了收入差距,產生了收入高低兩極分化,相對降低了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消費、生活水平。
三、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調整的建議
1.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我國2007年的GDP是1997年的3.1倍,經濟效益也有很大的提高,但同期職工工資提高的幅度有限。據統計,1998年至2003年,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從53.14%下降49.62%,下降了3.52個百分點,而這一比重,其他國家和地區普遍在54%-65%之間。這就要求我們按照中共十七大“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的要求,合理分配國民收入,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提高居民在國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和國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國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偏斜,政府占比上升和居民占比下降,直接后果是擠壓了居民收入的增長空間,降低了居民消費需求,阻礙了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間接后果則是抑制了國內需求,拖長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進程。為了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也為了體現社會公正、公平原則,必須改變現有國民收入分配不夠合理的狀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的總體格局,在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同時,逐步提高居民在國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和國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居民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3.改革稅收制度,調節居民收入。政府收入,主要來自稅收收入,此外還有非稅收入和債務收入等形式。我國應結合新一輪稅制改革,實行結構性減稅政策,適度降低稅率、稅收收入規模和增長速度。今后,在政府、企業和居民三者之間的分配關系調整到合理比例的限度內之后,應使稅收收入的增長與GDP的增長保持大體同步。目前,我國高收入者的繳稅比例是低的,通過稅收對高額收入予以調節,擴大轉移支付,縮小收入過大差距,是合法和合理的。要增加個人高收入的調節稅收,通過稅收調節,切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人群,調節控制高收入人群,增強我國居民的消費能力,提高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
4.完善分配制度,縮小居民收入過大差距。我國現階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在實際執行中存在收入高低懸殊過大問題,不利于調動全體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改革和完善這一分配制度的總取向,是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調節控制過高收入,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數,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中間大、兩頭小的收入分配格局。
5.加大財政資金對公共事業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第一,加大低收入群體的扶助力度。在經濟穩定增長的條件下,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低收入群體的扶助力度,在保證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基礎上,使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緩解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社會震蕩。第二,大力發展社會公共事業。逐步減少直至取消對一般性競爭性領域的直接投入,加大對“三農”、教育、衛生、文化、就業再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社會治安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公共服務,大力發展社會公共事業,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減輕居民負擔。第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合理確定保障方式和標準,完善城鎮職工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增加養老保險參保對象,逐步提高基本養老保險的社會統籌層次,增強統籌調劑的能力;發展企業補充保險和商業保險;增加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基金,發展和完善農村與城鎮一般居民的醫療保險;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視保障婦女兒童權益,積極發展殘疾人事業,認真研究制定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措施;支持社會慈善、社會捐贈、群眾互助等社會扶助活動,完善優撫保障機制和社會救助體系。通過這些措施,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