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先站穩 誰就先得商機
當臺商咖啡連鎖業進入大陸時,市場基本還處于空白期,雖然消費習慣的養成要耗時很久,但先行卡位是所有業者的初衷。
有數據顯示,大陸目前大約有2億~2.5億人口左右的潛在咖啡消費人口,咖啡消費年增長率在15%左右,在大城市中專業販賣咖啡的數量亦以每年20%的速度成長。咖啡市場的未來前景十分可觀,但在以茶飲為主的大陸養成期長也令不少業者望而卻步。
而作為早期進入大陸消費市場的臺資咖啡連鎖店,成長規模十分驚人。在其它業者還掙扎在賣店面「氛圍」還是賣咖啡的矛盾中時,臺商早已用先行卡位的優勢占據了半壁江山。
賣咖啡,還是賣情境?
與歐美或者日本、臺灣經歷長時間養成的咖啡消費市場不同,大陸的咖啡消費市場更呈現出跳躍式的發展特點,消費者的培養期亦是很短,致使「絕大部分的咖啡消費人口并不十分懂得喝咖啡,而是趨向于喜歡喝咖啡的情境。」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說,「目前顧客的需求是什么?是需要咖啡嗎?其實消費者需要的是感覺,情境,是咖啡店營造出的空間。」在這種消費心理下,顧客的咖啡訴求并非消費動機,而是「位子」:點一杯咖啡就可以坐上大半天的時間,但高昂的租金無法讓咖啡店以賣「位子」營利。
「當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占更大比例時,咖啡連鎖產業就可以做得很好,但這之前需要一段時間來培養消費習慣。」市場成長數據十分樂觀,但真正的咖啡消費人口并不多,正如分析人士所說的,目前來咖啡館的消費群體需要的只是「情境」與「空間」。以上海為例,「只做咖啡有賺到錢的還沒有聽說過。」
先卡位,等待市場成熟
盡管市場不成熟,但大陸的咖啡店是開了一家又一家,撤出或倒閉的店不在少數,但進入的品牌卻更多。
致力于咖啡事業的西紅柿主義餐廳總經理張振邦認為,「一些知名的咖啡品牌店都進入大陸,如果沒有市場的話,我相信這些人不會進來做這樣的動作。卡位絕對是必須的,但大家只能慢慢等待這個市場成熟,這完全需要培養。」
「已經成熟的市場,相對來講競爭就會比較激烈,但在新開發的處女地,誰能夠先站穩腳跟就能先占得先機,與后來者相比,則先行者的競爭力就比較大一點。」餐飲就是大陸最大的內需市場,盡管目前真正喝咖啡的人口依然很少,而且很多咖啡店并沒有強調咖啡文化,「但起碼是把咖啡帶了進來。」但卡位所付出的代價亦十分大,不僅是時間,更多時候可能還要賠上老本。「所以大家都在做苦行僧。」
目前除了星巴克、Costa、SPR等品牌外,由于進入大陸市場的時間較早,在咖啡「苦海」里淘金的臺資咖啡連鎖事業發展相對迅猛,目前連鎖店總數超過3000多家,其中則以迪歐咖啡、兩岸咖啡、上島咖啡、真鍋咖啡這四大品牌的發展最為強勢,在同業中的知名度也頗高。其中,迪歐咖啡與兩岸咖啡各開出超過400家的門店,真鍋咖啡亦有120家左右的連鎖店。
不僅是這些較為高端的咖啡品牌,在臺灣以平價取勝的85度C咖啡亦已在上海開拓出一片市場,另一臺灣知名咖啡連鎖品牌六角咖啡也將大陸作為下一步發展重點。臺資咖啡連鎖店在大陸市場占據著相當大的市場份額。
進入時間早成臺商優勢
臺資咖啡連鎖進入大陸卡位時間早亦成為一種優勢。
1997年,上島咖啡進入大陸;1998年,真鍋咖啡在上海開出第一家咖啡館,此時的咖啡連鎖市場幾乎一片空白,美國星巴克則是在1999年進入大陸北京,2000年才由統一集團帶入上海。
「其實我們最大的優勢是進入的時間早。」真鍋咖啡館中國連鎖總部總經理張振德回憶說,真鍋咖啡從1998年進入大陸到2002年的這幾年間,咖啡連鎖是一個「寡淡的市場」。但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當時會有很多報刊免費為咖啡館做宣傳,而如果直到現在才進入大陸,「會非常辛苦,光是宣傳就需要花費大成本。」
后續想要進入的咖啡品牌,只能憑借自身的后盾,以大量展店來取得知名度。「其實咖啡館到最后就是靠著店數多,讓人家認識你。」
「大陸現在真正喝咖啡的人口還是很少,但隨著大陸國際化加速以及『海歸派』回流,咖啡人口將慢慢形成。」臺灣連鎖加盟產業商務中心、漢盟經營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國安認為,臺商除了是將咖啡帶入大陸市場的一份子外,還引進休閑餐飲的概念,帶動了咖啡消費的進程。
他表示,大部分經營咖啡事業的臺商都是穩扎穩打,「帶著團隊、帶著資金進來的臺商,目前都能做出一片天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