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要》把地方政府的規劃思路上升為國家戰略,頗具有「國家牽頭,地方受益」的意味。珠三角要動起來,2009年從落實《綱要》開始,啟動率先復蘇計劃。
「2008年廣東的經濟成長大幅下調10%左右,2009年實現8.5%的成長也需要全省付出極大的努力。」廣東省省長黃華華日前坦承。
2008年以來的金融海嘯給廣東造成重大沖擊,廣東的進出口額占大陸的近1/3,每年超過3千5百億美元的出口額有40%集中在美國市場上,廣東經濟在這波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中可謂是「首當其沖」。
從資料上來看,廣東省GDP占大陸的1/8,外貿依存度已經超過150%,有著數以萬計的外資企業和數以千萬計的外來務工人員,珠三角地區外來勞動力每年匯出的打工收入達2200億元人民幣。作為大陸外貿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廣東的發展可以被視為大陸東部沿海地區2009年經濟發展態勢的窗口。一旦經濟增長回落,投資增幅萎縮和產出能力收縮,其負面效應必然通過就業和收入路徑向大陸內地省市傳遞,直接影響大陸其它地區。
黃華華表示,作為世界最大制造業基地的廣東,期盼以珠三角為核心,藉助總額超過人民幣3千億元(約合新臺幣1兆5千億元)的建設投資計劃和一系列推動消費成長措施,力求在出口大幅下滑的困境中保證經濟持續成長。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珠三角要動起來,2009年從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開始,啟動率先復蘇計劃。」
《綱要》是由國家發改委牽頭,100多位專家學者成立調研組,在廣州、深圳等多個城市展開深入調研后的結果。
作為2009年珠三角經濟復蘇的關鍵行動綱領,《綱要》賦予珠三角以極為重要的戰略定位:探索科學發展模式試驗區、深化改革先行區,賦予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更大的自主權;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堅持「一國兩制」方針,推進與港澳緊密合作、融合發展,建設與港澳地區錯位發展的國際航運、物流、貿易、會展、旅游和創新中心,成為帶動全國發展更為強大的引擎。
為實現高質量的率先復蘇,《綱要》給出了珠三角的發展目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萬元人民幣,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3%;城鎮化水平達到80%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縮小,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形成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創新能力。粵港澳三地分工合作、優勢互補,成為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