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被喻為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之一,除可帶動相關聯的鋼鐵、水泥等基礎產業外,家居等生活類產業也深受影響。然而,新春伊始,在多輪房產政策出臺之后,樓市交易并未增長,樓價亦未降到預期,多空博弈之際,「購房入戶」被再次祭出,不同以往的是,此次卻遭遇前所未有的質疑。
「購房入戶」躍出臺面
「購房入戶」政策在大陸始見于上世紀90年代后期,較早推出購房入戶政策的基本都是有「戶口誘惑」能力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然而,由于購房入戶政策導致這些城市人口過快增長,并因此帶來了教育、社保等多方面的負擔和困擾,不少城市紛紛取消這一做法。然而,值此樓市多空對峙之際,大陸地方政府部門又再次祭出「購房落戶」的法寶,立刻引起多方關注。

據媒體報導2008年12月12日,成都市率先實施購房落戶新政;2009年1月19日,武漢市發布購房落戶新政的細則,對購房范圍、落戶條件、新舊政策適用的界定等問題進行了明確;2009年1月20日,直轄市重慶也出臺政策,規定重慶新購房戶,在主城區購買建筑面積90平米以上商品房,可將戶口遷入主城區。2009年2月4日,天津市政府宣布申辦天津市藍印戶口的購房款標準,由原來統一的100萬元人民幣調低為市內六區、塘沽區80萬元人民幣,環城四區和漢沽區、大港區60萬元人民幣,寶坻區、武清區和三縣40萬元人民幣。2009年2月13日,廣東省則提出,擬在有條件城市放寬購房入戶政策,這也使廣東成為第一個擬推購房落戶政策的省份。此外,在長沙,取消了以往購房落戶需要60平米及以上條件限制;在河北保定,凡在市區城區購買商品住房,無論購買面積和金額,均可無條件辦理購房者本人以及直系親屬的市區戶口,同時取消戶籍保稅登記,新的規定還顯示購房落戶不再受房屋限制,買二手房也可以落戶。
與上世紀末不同的是,此次購房入戶政策出臺,立刻引起多方激辯。
正方:有利樓市反方:涉嫌違法
主張「購房入戶」認為,此舉能有效拉動低迷的樓市,頗有救市效果,并很便民。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就對「購房落戶」政策就頗為贊賞,并指出「購房落戶」不應是一個或兩個城市要實行的政策,而要成為全大陸都普遍推行的戶口管理改革。他說,傳統戶口管理與目前形勢發展相背離的地方太多了,他舉例說自己的一位朋友,13年前在北京購買了一套商品房,人在北京工作了十幾年,還沒有北京戶口,「雖然住著屬于自己產權的房子,卻還叫暫住。」
然而,反對者的意見則更鮮明和強烈。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兵教授就對上述政策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他認為:「戶籍管理采取的是國家管理措施,戶口就像身份證一樣,依法是不能進行買賣的,而『購房落戶』等于變相的戶口交易,把戶口交給開發商與房產一起出售。」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錫鋅也認為:各地的「購房落戶」政策缺乏法律依據。
「首先在權限上存疑,當前的戶籍制度是由中央設立和制定的,在權限沒有依法下放的情況下,戶籍制度改革的權限也屬于中央,相關法律、規則由中央制定;而現在不僅是一線城市,甚至二三線城市都在搞戶籍改革,超越了行政權限。」王錫鋅表示,「即便退一步說地方政府有這個權限,『購房落戶』是行政決策,按照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要求,應當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地方政府出臺該政策時是否征求了民意?是否通過了科學求證,該政策會不會像地方貿易保護一樣,改善只是短暫的,將來可能會造成更多深層次的矛盾?」
戶口涉及到公民的基本權利,面對越來越多躍躍欲試的地方政府,王錫鋅建議公安部等國家有關戶籍管理部門,應盡快組織專家對「購房落戶」政策的合法性、公平性進行評估,如果存在問題,應當實時予以制止。
「市場本來有價格、供求關系等方法進行調節,現在加入行政手段,將來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王錫鋅總結道。
有臺商指出,購房落戶是副作用巨大的偏方,從一個城市的發展來看,無疑是一種短視行為。但關鍵是,購房入戶,在目前的情勢下推出,未必就有利于樓市的發展。
部分臺商認為,樓市的健康發展未必以房價的高低做為標準,也未必完全體現在交易量的提升上,而是應該建立在市場的正常供給和購買力需求平衡上,這樣的和諧發展才是健康的發展機制,否則,2007年房價飆升,而且交易也很活躍,但卻造成了不久之后的大跌,就是這個問題沒有處理好。單純救市,而不解決根本問題,被指是一種幼稚和急功近利的做法。
救市密碼:調降房價或提升收入
其實,臺商的意見與有關專家的意見不謀而合,有專家指出,只有把樓市泡沫逐步擠出,才能平穩發展房地產業。各地政府不能因為短期利益而急急忙忙出臺損害大多數人利益的政策去補貼樓市。
更有學者指出,部分省市的購房入戶的政策出臺,似乎沒有搞清楚,目前房地產出現問題的根源,那就是地產業曾被畸形發展,目前并未回歸到位。所謂畸形主要體現在兩點,一、超出當地居民基本購買能力,二、房地產一個行業的暴利,導致對其他行業的不公平,也就是房地產沒有與其它行業協調統籌發展。
「現行戶口制度應該盡快取消,因為便民有利,但這應與救市無關——樓市發展應該有他自己的規律,政府不應把一些非行業因素加入其中,一方面顯失公平,何況未必有效,副作用大。」有關專家對此進一步指出,「如此施政最根本的是不能解決本地居民的購房需求,片面追求非正常的交易量,在目前本地居民的福利尚待解決和完善的情況下,又引入外地人口成為新的負擔,實在不是周全之舉。」
有臺商指出,政府擔心樓市價格調降后不可收拾,又擔心房地產企業因此全面虧損,故此出臺了一些政策,其實這兩個方面都是不必要的擔心,一方面,房產的需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擠出樓市泡沫,控制樓市投機程度,購需雙方會恢復理性交易,即由價格和收入說了算。
在保護地產商方面,其實有兩條路可走,一政府可采取代地產商背負成本,以之前的貢獻來核銷或之后再特別征收,二則直接提升全民的消費能力,發給全民購房紅包,之后等樓市活躍,再補回這部分墊款,顯然第二種更不易實現。但若如此僵局持續下去,只能是社會資源和使用效率的無端消耗。
有臺商更是勸告地產商盡快瘦身而行,斬倉開拓新局,不要戀著當初的暴利,比如重新配置樓市成本洼地,從而恢復樓市交易。若死扛到底,估計要等到民眾的受益提高到不覺得房價為貴的時候,這可能需要5年。5年的時間,不知道失去多少可重置成本和滾動發展的機會。
事實上,萬科正因為明白了這個道理,才將率先降價促銷作為基本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