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總工會民主管理部部長郭軍認為,目前政府文件中的「形成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的提法欠妥,「工資應該形成正常的調整機制,金融風暴來了,企業日子不好過了就下調工資,效益好了就上調。」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這句哈姆雷特的經典對白,也成為當下很多企業的必選題。
然而,就在企業生存環境正變得異常殘酷之時,2009年1月20日,距離大陸「暫緩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的文件出臺不過兩個月,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的壓力就從多個方面撲面而來。本已在掙扎求生的企業,將直接進入「生或死」的淘汰賽中。
「標準」意外變奏
2008年11月17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下簡稱人保部)發出通知,決定暫緩調整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并在有條件的地區降低基本醫保和工傷保險費率。12月22日,人保部聯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出《關于采取積極措施減輕企業負擔穩定就業局勢的通知》,通過社會保障費用繳納政策的靈活應用來減輕企業負擔。

但出人意料的是,僅僅一個月后,即2009年1月20日,人保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就表示,2009年將繼續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在全大陸20個地區推行新的最低工資標準,月最低工資標準上調幅度15%,低收入職工工資水平將有新的提高。
兩個月前暫緩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的政策導向何以如此快地變調?
「我們本來不想調整最低工資標準,但是有不少人大代表強烈提議調整。」大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永琦透露,由于通貨膨脹的因素,某些區域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已經明顯滯后于物價上漲的幅度,因此一部分人大代表要求必須上調最低工資標準。
楊永琦表示,最低工資標準調整與否和消費者物價指數緊密相關。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2008年前11個月的食品價格比2007年同期上漲了15.3%,其中城市食品價格上漲15.4%,農村食品價格上漲15.1%。
選擇性調整為主基調
「暫緩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只是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一個大的號召,而不是強制性措施。」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表示,即使在前不久的2008年年底,政府出臺了最低工資標準暫緩調整的文件,現在的上調也很正常。因為按照相關規定,最低工資每兩年必須調整一次,「有些地區兩年前可能沒有調整,到2009年無論如何也要調整了。」
蘇海南認為,最低工資標準暫緩調整的大政策并沒有變,2009年是有選擇地對部分區域進行調整。例如,有些區域外向型經濟所占比重不大,或者受到這次金融危機的沖擊較小,就可以進行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另外一種情況是,當地的物價漲幅很大,而平均工資標準又相對較低,造成人才的流失,就要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將平均工資水平向上推。
據了解,目前有些地方的最低工資標準和其它社會保障費用的比例已經不再合理。按照慣例,最低工資標準應該高于失業保險金,而失業保險金又要高于最低生活保障,但是目前有些地方的最低工資標準實際已經不能支撐一個人的最低生活需求。
「增長」與「調整」之辯
「2008年業界對人保部暫緩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就有意見,現在人保部又開始上調最低工資標準,這也不合適。」一位研究社會保障問題的專家直言,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不應該由國家統一來定,而是應該地方政府結合各地區的物價指數和經濟發展水平來相機行事。「不管有沒有金融危機,各地的最低工資標準都應該按照實際情況來制定,可以上調也可以下調。」
中華全國總工會民主管理部部長郭軍也認為,目前政府文件中的「形成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的提法欠妥,「工資應該形成正常的調整機制,金融風暴來了,企業日子不好過了就下調工資,效益好了就上調。」
郭軍的看法是,最低工資標準不能實行一刀切的調整政策,「只有各地根據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來靈活調整才實際。」郭軍舉例,最低工資在一個省就有四五個不同的標準。全大陸范圍內,就更應該因地制宜。
事實上,在金融風暴中總有一些企業逆勢飛揚,也有一些行業乃至地區受益,因此部分專家認為,政府不宜直接出臺對最低工資標準出臺上調或者是不上調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