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忽如一夜春風來,百行千業皆「山寨」。
「山寨」在大陸當下所有的流行詞中無疑是最為惹人注目的:從明星的山寨,到產品的山寨,再到品牌的山寨……
何謂「山寨」?
山寨一詞源于廣東話,是一種由民間力量發起的產業現象。特點為仿造性、研發性、快速化、平民化、市場化。表現形式為通過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機、數碼產品等不同領域。
啟示篇:山寨啟示錄:
品牌商該向山寨機學習什么
「山寨幫」在商業領域摧城拔寨。「山寨效應」從手機溢出,正在向數碼相機、MP3、PSP、WII、網絡游戲、筆電甚至文化生活蔓延,把大企業們刻意抬高的生產和消費門坎硬生生磨平,向傳統的產業規則發出空前挑戰。
2008年,大陸的手機市場風起云涌,一種叫做山寨機的產品大出風頭,使得不僅是本來就進入下降通道的大陸本土品牌手機加速下滑,就連摩托羅拉等品牌公司,反應稍慢也遭到了市場的遺棄,手機部門陷入幾乎難以自拔的困境。
「山寨」代表民間力量的「中國式創新」,正以驚人的表現力給中國商業、中國創意注入真正的、有長遠影響的創新基因與活力。
遺憾的是,在手機產業中,大陸本土大廠多年來沒有能夠洞察技術推動式與用戶拉動式這兩種創新的不同,一味跟在頂尖國際廠商后面亦步亦趨,試圖追求品牌、追求技術壁壘、追求規模,最終在全線陷入價格戰的同時,越來越遠離消費者的需求。
而山寨產品卻不然。它們對用戶的市場需求了然于心,動作「短平快」,出手「穩凖狠」,在市場上左右逢源。對于追求性價比的低端用戶,它們以低廉的價格開道,輔以強大的功能;對于追逐新潮和個性的城市白領,山寨產品的無名生產者們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種功能和所有有可能的花樣翻新的設計,打出生活態度的旗號:「山寨是追求個性的體現,敢于向主流文化挑戰。」
山寨產品讓人們看到了大陸草根企業的能量釋放之后,無比強大的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365天待機、觸摸手機、抖動換歌、甚至還有匪夷所思的驗鈔機和電風扇功能,那些法拉利汽車造型、香煙造型、變形金剛造型的山寨手機告訴人們:創意是有可能不那么花錢的。至于這些山寨品牌名稱更是富有意想不到的娛樂效果:BMW、UFO、至尊寶、轟天炮、風水和Ai Li Xin!這種波普藝術和商業的嫁接,也不再是外國人的專利。
一時之間,山寨硬是殺進了手機市場,跨國企業以及跟隨跨國品牌的大陸本土企業們一心想壟斷的市場,硬生生地被山寨機廠商一步步蠶食。山寨的存在嘲弄了既定規則,代表了一種頑強的生命力。借著山寨機的東風,很多人見識了「破壞性創新」的價值。

在一切模式化的今天,消費者越來越不能忍受那種死氣沉沉的市場氛圍。山寨產品的崛起是對現有規則與思維的嘲弄,更是草根文化之創造力與生命力的最佳寫照,這才是真正的中國特色。誰又能否認山寨制造不會成為商業變革的力量源泉?
那些知名品牌把山寨機的生產廠商視作一群暗處里的「小偷」,不齒「山寨文化」的盜版、克隆、仿制等,問題在于,市場是硬道理,用戶是更硬的道理。山寨機為正在為企業發展指明了未來的三種創新策略:一是堅定地站在用戶的一邊;二是將非技術性的創新系統化;三是捕捉本地的機會,但在全球整合創意與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有中國特色的創新之道,能夠在花費較少的情況下取得最大成效。
山寨產品的發展,說明一個重要的道理:企業的發展不僅在于核心技術的掌握(山寨廠商均掌握一定核心技術,有些核心技術則是與大廠合作),而且在于對市場的感應和之后的反應速度。企業如果能夠吸收山寨機的這些特質,一定有利于他們適應這個高通脹的產業調整年代。
生存篇:山寨的基因密碼
——在模仿中創新
在全球絕無僅有的大陸市場上,山寨產品的存在備受爭議。有人說它是天使,有人說它是魔鬼。反對的人認為它僅是跟在品牌大腕后的模仿者;而認同的人則認為模仿是企業走向創新的必經之路,沒有模仿,就沒有創新!
面對中國制造的困頓和掙扎,一些品牌不得不割腕求存,而山寨產品卻風起云涌,大有顛覆傳統市場規律的趨勢。
活力旺盛的「山寨精神」——以模仿起步,立足于敢想敢做敢創新的精神,準確把握消費者需求,采取凖、快、狠的市場策略迅速突圍,從而進一步走上自主品牌之路,這也許是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一條「快捷方式」。
山寨產品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產業鏈的深度變革及求變求新、市場為王的經營理念,而這些恰恰是振興中國制造業最需要的元素。
山寨機,一個頗具江湖氣的名字,它出身草莽,絕非正統,這注定了它們為求生存必須不惜一切手段,骨子里流淌著狼性之血。
從早前名不見經傳的MP3、DVD播放機行業,如今擁有手機、數碼相機、平板電視等廣闊的產品線,仔細觀察其每一個發展過程,你會發現它們生產組織模式如出一轍:迅速拉低的技術門坎、快速整合的生產資源、瘋狂涌入的產業游資,形成一條獨特快速的產業鏈。你可以稱之為「山寨模式」,但它代表了一種更高效、更適應市場需求的生產模式。

盡管在不少人的眼里,山寨產品所做的就是一種抄襲模仿大品牌的低劣行為,但很多人卻忘了:許多被世人吹捧的跨國大企業同樣靠模仿起家,這包括我們熟悉的世界500強企業里的聯想、三星等大象級企業,它們也曾經做著和山寨廠商一樣的事情——模仿,這些企業正是透過模仿中的不斷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競爭力,它們最終超越了被模仿者,成為世界一流企業。
模仿——企業創新的快捷方式
對于企業來說,模仿是一條安全而且高效的快捷方式,因為模仿走的是別人走過的成功之路,哪里有暗礁和危險,早已被前人指明了。
在企業發展的初期階段,最能說明模仿效應的是聯想。聯想企業曾經是模仿的專家,楊元慶自己還說過「惠普是我們的老師」。聯想通過成功的模仿其成熟的PC技術、市場分銷模式、以及管理模式,并通過引進國外資本市場的最佳實踐,聯想最終做成了中國、亞洲的PC業強者。
三星的產品一度是廉價貨的代名詞,三星也曾采取過分追求規模化的產量以謀求價格制勝的經營方式,在國際市場上沒什么地位和影響力。這些境況,正是中國電子企業過去和現在的生存狀態。那么,是什么改變了三星的一切?其實,三星也曾經歷過一段以模仿和學習為主導的階段,正是精致、獨到的學習和模仿,成就了三星日后的超越,并成為別人模仿和學習的對象。
三星電子模仿的是Sony和松下,重工業模仿的對象是三菱,庫存管理學習的是西屋電器、蘋果計算機、聯邦速遞,顧客服務模仿的是施樂,物流學習的是HS和玫凱琳……從三星模仿和學習的公司特征可以看出:三星是全方位學習,針對各個跨國公司,學習它們最擅長的一部分,確保使自身成為「全能冠軍」。
模仿之后創新立足
模仿之后的創新更為重要,它既是產品的競爭力也是反模仿的保護傘。在模仿成功品牌的基礎之上,發揮草根企業強大的創新能力,根據用戶需求提供各種產品功能和花樣翻新的設計,從而占領市場先機。產品可以被復制,但自主創新能力卻難以模仿,這是企業發展真正可以依靠的核心資源。
索尼一直作為三星的標桿。而三星趕超索尼,是基于三星在創新方面的核心能力。這種創新包括了設計創新和技術創新兩個層面。
在三星創新設計戰略下,公司通過多種途徑提升自己設計能力,如與IDEO公司及其它頂級咨詢公司進行的眾多合作;建立三星創新設計實驗室(IDS);公司的設計人員派往國外,讓他們在時裝商店、化妝品專業公司或設計咨詢機構呆上數月,以便跟上其它行業的發展潮流。這種投入獲得了回報。
以自主創新為基礎的三星產品為三星超越索尼提供了巨大的原動力,三星的產品開始以高檔形象全方位的沖擊市場,走出了自己不同于索尼的獨特風格。
于是,三星締造了一個傳奇。學習和模仿、自主創新成為三星成功的重要原因。三星走過的路,也可能是中國企業未來將要面對和要走的路。
大陸山寨產品與其說是模仿,不如說是模仿之后的創新,那些功能齊全、應有盡有的山寨產品,如果沒有技術創新,沒有技術整合,是根本不可能生產出來的。
策略篇:山寨生存的獨門武器
——快、凖、狠
市場就是獵物,抓市場是山寨人的必修課。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創新、群眾智能的烙印,學習山寨文化鯰魚似的「快公司」等理念,準確把握消費者需求,打造「狠」的營銷和管理策略,將是制造業可復制的自救路徑。
喜歡看武俠小說的人都對「山寨王」這個詞語并不陌生,「山寨王」每次出手之前都要進行占卜,是否良辰吉日?朝哪個方向出手都有自己的套路,有自己的規矩,這樣才能確保其成功。
從營銷的角度,「山寨王」每次成功的出手不是一場高效的「攔截」呢?如果說營銷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那么「山寨王」有效的「攔截」對營銷一樣可以「百戰不殆」,非暴力掠奪的攔截一樣分得大奶酪、大蛋糕。
草根階層出身的山寨產品也似乎深諳此道,它們對市場極度敏感,善于捕捉戰機,分工明確,責任心極強,哪里有市場和利潤就撲向哪,市場和消費者想要什么,他們就做什么。盡管不少人認為,山寨產品帶上了中國制造業之毒——只懂模仿與盜版、擾亂正規市場秩序的「罪名」;但越來越多人認同,狼性山寨已經成了中國IT制造業重新崛起的希望。
那么,山寨產品的狼性生存法則有哪些呢?
「凖」字訣:用戶需求為王
山寨產品成功的最大特色,是企業重視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研發模式。
山寨產品沒有品牌負擔,沒有研發路徑依賴,靈活地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進行生產研發。山寨產品的目標客戶群,是低收入以及年輕化的大眾市場,這部分人對價格敏感、愿意嘗試又追求實用,還有娛樂精神。因此,市場上可以看到一系列功能強大的名詞:超長待機、雙模雙卡、大容量的TF擴展、4個攝像頭、驗鈔功能、PSP手機、內置藍牙耳機、內置GPS、模擬電視接收等手機功能。而且,請注意,價格還很低廉。兩三百元到七八百元人民幣的選擇都有,可謂豐儉由人。
山寨產品的特色之二是,從生產到銷售采取了全新的開放式架構,臺灣聯發科公司向生產廠家們提供了turn-key模式,即將芯片、軟件平臺以及協力廠商應用軟件捆綁,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而在山寨產品的全球集中營深圳華強北電子市場附近,聚集了數千家手機相關廠商,他們在主機板、外觀、包裝和銷售各個環節各有擅長,分工十分細化。同時,產業鏈上更有上千家設計公司,專門進行貼近市場的設計,從市場需求到成型產品進入市場所需要的時間大大縮短,非常有競爭力。
「快」字訣:市場嗅覺敏銳
快速,這是山寨模式的取勝之道。說其快,是因為山寨產品有著第一時間的反應速度,在設計方面匠心獨運。當中國消費者還在焦急地盼望iPhone登陸中國的時候,中國版的「蘋果手機」——HiPhone已經搶先問世。當正規手機品牌年推5款新機就屬于「高效率」時,山寨版的HiPhone卻能月推5款新產品。這樣的速度,豈不讓品牌廠商望塵莫及?更主要的,山寨HiPhone的價格只需700元人民幣,品牌產品價格在4500元人民幣以上,市場競爭力孰優孰劣立見分曉。
素有「山寨機之王」的天語之所以成功,其重要原因就是領先的產品上市速度快。只要市面見到受歡迎的機型、新開發的功能,或者根據客戶訂單的要求,完全可以在快則幾天、慢則十幾二十天就可制造出來。他們憑借的就是模塊化的工序分工,在成熟的產業鏈上把各種功能需求一一分解:模具交給A企業,照相功能交給B企業,手寫功能交給C企業……也不必擔心配件匹配問題,因為每項功能的模塊都是一定的,只是微調就可以解決,所做的完全是市場整合。這就使得山寨機在產品的開發上市速度上大大領先了品牌大廠,而且自己不用大量的研發投入。
「狠」字訣:高效營銷運作
在山寨產品的整個產業鏈上,資源共享、合作大于競爭可謂最大特色。以聯發科芯片應用方案為基礎,無論是上游的設計以及制造資源,還是下游的生產與銷售環節緊密合作,整條產業鏈猶如流水線操作,快速整合的生產制造資源不僅大大縮短了產品的研發以及生產時間,同時更讓成本大大降低。山寨產品產業鏈上的每一位成員都很清楚:只有合作才能讓它們發揮最大的競爭力。
當然,山寨廠商很清楚自己的劣勢,它們不會冒然沖進高端市場,它們瞄準的是一直被跨國企業忽視的低端市場,如何在維持低價優勢的同時盡可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是它們一直都在做的。你可以在山寨機產品上看到包括超大容量電池、大喇叭以及大字體等這些一直被正規品牌所忽視的功能。更甚者,部分地區購買山寨手機可以獲得「分享優惠卡」,將卡片介紹給他人來購買更可以獲得一部分現金補償,滿足低端消費者「愛便宜」的心態,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山寨機獨特的營銷策略。
通路同樣是山寨機看中的。山寨產品會以最快的速度迅速滲入各級市場。山寨產品熱炒消費者期待的應用賣點,并且注重拓展電視直銷等管道,豐富的機型使得每個區域的經銷商都能擁有優勢機型。比起推銷「大眾產品」,擁有一兩款「獨一無二」的山寨產品使得經銷商更加有利可圖,也更愿意做好山寨產品的推廣工作,這也直接影響那些特色不明顯的普通大陸本土手機的銷路。
數字「山寨」
804億
元臺幣
山寨手機操盤手聯發科公布業績:2007年營收為804.09億元新臺幣(約合182.9億元人民幣),同期增長51%。手機芯片出貨量高達1.5億顆,全球市場僅次于德州儀器及高通公司。
2億部
據有關機構不完全的統計,2007年大陸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制造大國,手機的產銷量約為6億部,其中山寨手機的產量約為1.5億~2億部,幾乎與大陸市場的手機總銷量相當。
400億元
人民幣
在山寨機主要生產基地的深圳,保守估計便有接近20萬就業人員,華強北、華強南市場保守估計年銷售額在400億元人民幣左右。
五成
據業內人士透露,山寨平板電視利潤能達到50%,遠高于高端品牌平板電視產品,同時山寨平板電視價格相對低很多,年總產量已過百萬臺,對大陸本土品牌的沖擊不容忽視。
行動篇:牽頭GMB聯盟
威盛欲當山寨之王?
威盛的GMB聯盟雖被說成「山寨」,但實際上卻是威盛結合資源、迎合市場而定義的平民化產物。除了看好聯盟給超移動市場帶來的直接利益之外,威盛更看中的是這種山寨模式的巨大潛力——這更是一次產業鏈的整合和聚集。
如果能在新興的超移動市場上獲得成功,那么該模式轉型到其它領域也不是沒有可能,這也許就是威盛發起GMB聯盟背后的終極目標。
隨著酷炫、便宜、富侵性的山寨手產品迅速占領大陸市場,敢用最新技術的山寨產品已經成為非主流手機文化的代表。
現今,山寨精神已經由手機向更廣泛的產品蔓延——「制造業學習山寨」的口號,被喊得震天價響,種類遍及山寨汽車、山寨房、山寨數碼相機、山寨皮包……
其中,到底哪個產品有機會繼山寨機之后,創造另一個山寨商機?
答案是:山寨筆記本。
「山寨筆記本計算機,將引爆下一波熱門山寨商機,」拓撲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預測,山寨機已引爆消費者內心的「優質平價」消費需求,而新興市場的山寨平價計算機商機,將高達1400億元人民幣。
威盛效仿聯發科
「山寨手機之父」聯發科憑借著低價和整體解決方案在手機芯片市場取得了巨大成功,為了搶奪英特爾雄霸著的「上網本」這塊巨大市場,威盛電子發起「開放式移動平臺產業戰略聯盟」(簡稱GMB),召集微軟、聯陽(ITE)、AMI、SanDisk等15家業者,以新興模式,聯合產業鏈上中下游廠商大力發展中小廠商,大力進軍低價超移動市場,模仿山寨手機的做法,希望可以在PC市場上闖出一條路。
所謂「開放式超移動產業策略聯盟」,即由威盛提供處理器、芯片組等關鍵芯片平臺,整合IT產業鏈相關環節資源,為全球白牌企業(裝機廠商)提供筆記本等超移動便攜產品整體解決方案。
威盛相關負責人透露,加入這個聯盟的企業,大都是對筆記本市場覬覦已久,但由于其自身實力的原因,僅靠自己的力量不可能在這個領域立足的。而且,由于山寨產品大都具有低成本高回報的特點,在當前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一些企業也急需一件可以抵御風寒的「棉衣」,抱團過冬的做法或許可以給企業帶來又一輪新的生機。
威盛「山寨」背后的野心
威盛此番做法實在是高明,先將IT產業鏈各環節整合起來,提供多套不同檔次并且成熟的整機系統,改變白牌企業為制造一款上網本而去東奔西走,尋找各種零組件的窘境,省去他們的研發時間,無需自己組裝或者去尋找代工廠,甚至將管道都替你鋪設好,只要貼牌就可銷售,整個產品生產周期大大縮短,2個月新產品就可以上市銷售,與一線品牌筆記本不同的是,三線品牌沒有宣傳成本,人力成本、研發成本等,對利潤要求也比較低,造就了三線品牌低廉的售價,這與手機行業中的聯發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看似威盛也要做「山寨」了,但威盛電子并不是刻意模仿聯發科,也不志在「山寨」,成立GMB聯盟背后,威盛有其更為深遠的「鴻鵠之志」。
憑借多年的產業積累和對市場的敏銳把握,威盛看到在品脾產品之外,還有很大一塊市場,那就是白牌市場。在移動計算領域,國際上白牌產品約占整體份額的15-20%,而大陸這一比例還會更高,從絕對量來看,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數額。
此外,大陸發展白牌超移動的基礎已經形成。很多之前做消費電子產品的小型廠商在這些行業成熟之后,普遍遭遇到困境,他們一方面想放棄,另一方面又舍不得拋棄多年來在二三級城市辛苦建立的管道與市場,所以他們迫切需要接受新鮮的事物。他們的存在恰恰為白牌筆記本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對于威盛的想法,基礎的軟硬件廠商,例如微軟、Sandisk一致看好,大家愿意一起來把這個市場做好,使白牌市場走向一條規模化、秩序化的道路。
在這樣大背景環境之下,威盛耗費諸多財力和精力牽手眾多廠商成立GMB聯盟。整合產業鏈資源,扶植白牌,不僅可以間接拉動威盛處理器的銷量和影響力,還將使威盛多年前看好的超移動市場的藍海更加海闊天空。
通過聯盟,大量大大小小的下游廠商將被納入進來,和威盛形成一個聯系緊密的產業共同體,形成絕對的產業優勢。而威盛作為看準時機的積極推動者,在超移動競爭中再次占據了先機。與此同時,通過聯盟,威盛在超移動領域多年積累的平臺化優勢也得到了充分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