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寶大陸成長難解盈利隱憂
盡管這個過程非常復雜,中間牽扯到福建國資委、信息集團、福日電子,還關聯到中華映管及下屬兩家企業、4家工廠,如何實現利益均衡難度很大。
但借殼成功之后,有了SST閩東在大陸的平臺,中華映管就可在這一波9200億元人民幣的家電下鄉商機中搶占先機。
742天,SST閩東(000536.SZ)創造了大陸A股最長停牌紀錄后,于2009年2月4日復牌。復牌后,股票便連續5個交易日漲停,股價一路飆升至每股6.16元(人民幣,下同),創下近6年來的新高。
股民再也不會抱怨SST閩東的長期停牌,因為1.22億股的股本即將換來高達27億元的資本:通過復雜的股改及相關資產置換增發方案,全球第六大、臺灣第三大液晶面板廠商中華映管將把旗下4家企業各自75%的股權置入SST閩東。
復雜的借殼
這是臺資企業借殼A股上市的首例,其中牽扯到大陸國有資產轉讓,該方案尚待國資委批復。「股改大會應該沒有人投反對票,國資委批復也只是時間問題。」 SST閩東證券部人士表示。
借殼成功后,SST閩東將以4.36元/股,向華映百慕大、華映納閩和福日電子(600203.SH)非公開發行不超過5.65億股,以購買華映百慕大、華映納閩旗下福建華顯、深圳華顯、華冠光電和華映視訊各75%的股權,及福日電子擁有的206基地資產。
中華映管將直接和間接持有收購人華映百慕大和華映納閩100%股份,福建華顯、深圳華顯、華冠光電和華映視訊,均從事液晶模塊組裝業務,是中華映管在大陸的代工工廠。
借殼重組拖了兩年多,一波三折。期間有關方面曾提出讓華映光電脫離行業前景不景氣的CRT業務,重新整合中華映管在大陸的液晶模塊業務,為此,中華映管還斥資2261.13萬美元,增加對華映光電的投資。
「此次借殼,福建方面做出很大讓步。」相關人士表示,為給中華映管干凈的殼資源,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不僅全部接手SST閩東很難盤活的資產并承擔全部負債,還負責公司員工安置。
為確保借殼成功,福建方面同意中華映管注入資產留有「尾巴」,只將75%的股權注入上市公司,并大幅縮減福建國有資本的入股比例。「福建方面的要求是上市公司總部不能遷移,后期投資必須以福建為主。」知情者表示,福建之所以為中華映管大開綠燈,在于保持和發揮對臺經貿先行先試優勢,做大做強光電產業。
中華映管的大陸圖謀
在全球液晶顯示器行業中,中華映管排名第六,僅次于LG-飛利浦、三星、夏普、奇美、友達光電。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認為,TFT-LCD近幾年內將持續處于上升周期,并成為消費電子產品主導產業。在平板電視最大生產基地轉移到大陸后,全球液晶巨頭開始重視在大陸的區域布局,正逐步擴大在華南的生產規模。
目前,幾大國際巨頭在大陸戰略布局基本完成:LG-飛利浦占據廣州南京,友達光電在蘇州廈門、奇美是寧波佛山、中華映管則擁有蘇州、福建、深圳3個生產基地。
隨著奇美佛山基地、LG-飛利浦廣州基地陸續投產,中華映管在原有蘇州、福建、深圳3個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投資,并且一直謀求資本市場的突破。
早在2003年初,中華映管旗下華映光電就向大陸證監會遞交了上市申請,但由于 A股實施股改暫停IPO,華映光電上市一事暫時擱置。此次參與SST閩東,通過旗下4家企業參與SST閩東增發,中華映管幾乎將布局在大陸的所有資產注入。
「有了SST閩東在大陸的平臺,中華映管可在這一波9200億元家電下鄉商機中搶占先機。」同時,根據華映百慕大、華映納閩的承諾,SST閩東在2010年、2011年實現的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合并數)均不低于3.46億元。
難解盈利隱憂
盡管未來可期,然而,全球經濟動蕩下整個液晶面板行業的不景氣,使借殼后中華映管的盈利前景隱憂重重。
最新數據顯示,2008年臺灣液晶裝置零件、TFT-LCD大面板衰退69%,主要液晶面板生產商更是叫苦連天。其中,瀚宇彩晶虧損約1億美元;奇美電第三季度銷售額同比下降7%,虧損約達1.08億美元;友達光電凈利潤也降至約0.27億美元,同比下降96%。2008年12月,中華映管營業收入比上月減少28.03 %,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77.55%。
根據市場研調機構Display Search統計,2008年第四季臺灣TFT-LCD面板供過于求的幅度達35%,創下歷史新高,預計面板產業供需的差距可能要耗時1年左右進行調整。液晶面板在臺灣地區已陷入慘淡經營,中華映管只能寄望于大陸的業務成長。
目前,大陸的電子顯示產品正處于從CRT(平板顯示器)到LCD(液晶顯示器)過渡時期,對各種液晶顯示產品的需求將不斷增長,TFT-LCD產業仍有不小的發展空間。SST閩東宣布,未來除繼續發展液晶模塊制造業務外,還將積極向TFT-LCD 上下游產業鏈拓展,并向液晶面板前中段擴張,進一步豐富產品結構,擴展公司產業鏈,實現利潤來源的多元化。
業內專家分析,液晶模塊制造是TFT-LCD生產的中間環節,其前景好壞仍主要取決于TFT-LCD產業的總體發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