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危機中處處是轉機,但一個企業如何從青澀的創業型轉為成熟的管理型企業,不僅需要機會,更需要做好自身功課:堅持不該變的,改變需要革新的,提高管理人員素質,并在適當的時候整合產業鏈。
危機一直包含著兩個意義,「危」與「機」。對很多企業來說,「危機即是轉機」。經濟低迷時,有企業倒閉,亦有企業崛起。有大企業的萎縮,更有小企業的創立。而在危機中成長起來的企業,如何從創業型轉向管理型?
經濟低迷中更有機會
「企業更容易在經濟低迷時脫穎而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員埃里克#8226;復來姆奧爾茨說,有不少企業老板對他表示:不喜歡經濟衰退,但是歡迎它的到來。究其原因,是因為在經濟下滑或低迷期,一個企業更有能力脫穎而出。非但如此,在經濟復蘇之后,這個企業將會更加強大。
他提醒說,為應對經濟低迷所帶來的影響,一些企業不僅會關注短期的問題如控制成本等,更會著手于關注企業的長期戰略、應對市場環境的規劃以及企業的定位,由此為經濟復蘇后的「更加強大」做足準備,蓄勢待發。
「企業還需要掌握一些『工具』,才能更好應對低迷的經濟。其中戰略規劃必不可少。」埃里克#8226;復來姆奧爾茨指出,盡管經濟低迷中企業更有機會,但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從危機中變得更強,大多數企業則是身價大跌。因此有好的戰略規劃并非用來預測企業的未來,而是要以此形成一個「扎實的業務流程」,才能夠根據環境因素的變化求及時調整。「只有這樣,才能與實力強大的企業進行競爭,變得堅強,并脫穎而出,在商戰中獲得長期性的勝利。」
企業的「變」與「不變」
一個企業創立之后,在其成長過程中將面臨許多變革。從創業型轉為管理型,亦是一種變革。什么東西該變,什么東西不應該變,什么東西又必須不斷改變……這些都是企業在轉變時必須經過慎重思考之后才能做出的艱難抉擇。
「作為企業,有些東西肯定不能變,一是企業的創業精神,二是企業的核心價值。」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郭廣昌認為,企業唯一不能變的是創業精神與核心價值,這些都是企業生存的關鍵性因素。企業一旦失去這兩個因素,也將失去應有的成長潛力,并因此而難以獲得投資者的青睞。
「企業要變的是經營能力、管理能力與服務能力。這些都是需要去做不斷的提升,因此一直處于『變』之中。」而企業要想從創業型過渡到管理型,則「一定要掌握好變與不變的關系。」
管理人員素質隨企業發展而變
從創立初期到成熟期,市場的日趨規范化將伴隨著企業逐漸成長。當企業變大時,對管理人員的要求也在變化。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很多管理人員對于企業的成長并沒有形成很好的意識。
「一開始想的只是把企業建立起來趕快賺一點錢,但建起來之后,隨著企業的不斷擴大,從打一個地基到一點點的蓋樓,壓力會越來越大。比如蓋到20樓時發現基礎無法支撐,于是再把樓拆掉重新打地基,或者采取一些加固手段。」分眾傳媒首席執行官譚智以「蓋樓論」描述一些對成長準備不足的企業。「這些辦法往往只是把危機暫時掩蓋過去,但過了一段時間后,問題還是會照樣顯示出來。」
譚智認為,作為企業的高級管理人,除了需要一個商業機會外,更主要的應該加固自己與企業核心競爭力,而不是問題出現了才倉促應戰。「企業管理人員在不同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素質。」很多情況下,「作為職業經理人應需要把事情做的更細一些,執行力更好一些,同時目光更長遠一些。」
此外,在加固核心競爭力的同時,還需要擴充新的創業機會。
危機中企業轉型要善于整合產業鏈
當前形勢下,「單純只做某一個產業已經很難,怎樣把整個產業鏈連接起來,對企業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轉型。」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表示,整合產業鏈極其艱難,但一旦做好,則會有很大的成就。新希望集團從養殖到屠宰、飼料等產業整合起來,更從創業型企業轉變為管理型企業。
劉永好的產業鏈整合經驗,就是在面臨眾多的制約環節的生死關頭,通過股權合作聯合優勢企業共同發展。其中,牽頭企業必須做好「服務」工作,不僅要做好生產、供貨、銷售的服務,更要「服務所整合的優勢企業、服務上下游產業鏈」等,將競爭力發揮得更為完整,成為產業鏈中服務型的企業。
而由此帶來的活力,使得企業從銷售額到市場成長性,都將明顯高于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