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松下、三星的危機思維與對策
「挖掘員工潛力」、「提升產品和服務」、「在舍棄經營中實現品牌升華」——豐田、松下、三星的「危機思維」,不僅使他們面對危機時能應對得當,也給其它企業提供了浴火重生的有益借鑒。
有別于10年前的金融風暴,我們把這次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稱做「金融海嘯」。一夜之間,風聲鶴唳,面對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風雨搖曳中的企業們危機四伏。
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即便我們把目光放到不算太遠的十多年前,曾經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帶來了一大批企業的破產清算,卻也有豐田、松下、三星這樣的企業,應對得當,在危機中浴火重生。
豐田突圍:調動全員熱情
金融風暴,引發全球企業裁員的大浪潮,很多大企業都在一波又一波的裁員,有些企業甚至認為裁員是應對危機的重要手段「一裁就靈」。裁員的確有一定的作用,諸如可以讓員工產生必須的壓力感和緊迫感,能夠對企業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是,裁員絕對不是目的,所以不能為裁員而裁員。人心齊,泰山移;員工心不齊,企業必死。危機是企業下一步騰飛的動力。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企業如果能夠考慮員工的利益,讓員工有穩定感,那么員工才會對企業有真正的忠誠感,員工的士氣才會高漲,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才是最有利的。
豐田深知這個道理。在經濟環境非常不景氣,企業缺少資金的情況下,豐田汽車采取了打破僵局的策略,依賴所有的勞動者和一線員工,深度挖掘企業員工的智慧,給員工充分發揮的空間,激發和提升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也徹底消除了浪費,杜絕無效勞動。在員工管理方面嘗到甜頭的豐田意識到,提高利潤、降低成本并不是只有通過降薪和裁員才能辦到的,還有更積極的辦法,那就是依靠和培養員工,充分挖掘員工的知識智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成為解決問題的主體。
善待員工的豐田,即使在此次異常兇猛的金融海嘯面前。在豐田汽車面臨71年來首度虧損的情況下,還是表示,為了更好地應對金融危機,壓縮經營成本,只會縮減旗下日本工廠的臨時工人數,但是不會裁減正式員工。其實這也是企業的一種自救行為,較好地維護了員工信任體系,更為春天到來時企業復蘇儲備能量,蓄勢待發。
松下創新:用產品和服務贏得顧客 度過危機
經濟衰退時期,企業往往從成本上考慮,紛紛爭先裁員減薪以求自保,卻忽視了顧客的需求。其實,在這種情況下,對顧客的重視和關注尤為重要。經濟危機固然來勢兇猛,但是也是培養忠誠消費者的最佳時期。松下正是靠掌握了消費者而贏得了市場。
被譽為「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著名的「自來水哲學」正是松下重視顧客理念的詮釋。這個理論認為,企業要像自來水一樣為顧客源源不斷地生產出大批量的高質量產品,并輔之以大眾能夠接受的價格,這是企業的根本。松下正是用高質低價的產品贏得消費者的心。
產品受到市場的青睞,松下認為這還不夠,將產品賣給消費者就像嫁女兒一樣,產品銷售出去了,企業應該像父母關心兒女的生活一樣,關注顧客對產品的使用情況、滿意度、重視與消費者關系的后期維護與互動。
產品與服務,好比人一樣,都有其由成長到衰退的過程。對任何企業而言,單一的產品或服務肯定會有很大的危機風險。因此,企業不能僅僅經營單一的產品和服務。世界上很多企業經營的產品和服務往往種類繁多,如美國光學公司生產的產品超過3萬種,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經營的產品多達25萬種。那么,對企業來說,全力打造「拳頭產品」,同時加強「產品的有效組合」,面對不同市場、不同消費群體的「多樣化」產品服務策略,才能夠更好地穩住顧客的心。
松下顯然認識到了顧客的重要性,堅持以顧客為本,提出「ideas for life」口號,始終站在顧客的角度為他們提供嶄新并且有趣的新產品。針對有戰略價值的中國市場,松下專門成立了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顧客服務技術有限公司,并為公司制訂了「隨時、隨地、一流」的工作目標,建立相應的顧客呼叫中心,拓寬售后服務網絡,以為顧客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
學習松下將產品與服務的有效組合策略,推出更加人性化的服務舉措,企業才能夠更好地刺激市場消費群體,有效應對危機,最終在競爭中勝出。
三星敢舍:變亦有道轉危為機
在如今消費電子領域,三星是當仁不讓的王者。然而,在10多年前,三星還只是一個擁有眾多低盈利子品牌的低端電子廠商。1997年的金融風暴下,三星的銷售步履維艱,幾乎到了倒閉的邊緣。然而金融危機之后,三星卻一飛沖天,一躍成為世界最強的電子消費品牌之一。是什么法寶讓三星在危機中創造奇跡?
中國古代哲學中所說的「舍得」就是有「舍」才有「得」, 三星就有「舍棄經營」的理念。
1997年,李健熙提出了「除了三星電子與其相關的幾個核心關聯企業以及三星人壽保險以外,其它公司都可以關閉」,當時的三星是典型的韓式大企業:「從衛生紙到航天飛機」無不生產,是一個橫跨造船、半導體、汽車多元化的綜合性集團。
金融風暴來臨,此前一味無序擴張的三星也飽受資金無法供應的困擾,于是,拆分出售業務成為勢在必行的選擇。但是,三星的拆分出售卻秉承一個原則,是否符合企業的整體、長遠利益,于是,三星在1999年將年銷售額3000萬美元、年利潤700萬美元的浦天電力半導體事業部門賣給了美國的Fairchild換取企業周轉的必需資金,而將盈利微薄并且看似與企業主業毫不相關的船舶、汽車產業保留了下來。三星舍棄了不符合長遠利益的產業,完成企業的內部整合。
危機中,大多數企業都在削減資金,三星卻反其道而行,加大投入,培育品牌,注重設計,不惜高價購買已有技術,搶占市場先機。
三星中國總裁樸根熙舉了一個例子:我們常見的柳樹,種上10年,一棵才能賣到5000~10000韓元。在同一塊土地上用同樣的投入,如果種上松樹的話,10~30年后每棵就可賣到100萬韓元甚至1000萬韓元。也就是說,如果一開始就著手研究樹種和栽培管理的話,就會出現巨大的差距。投入的費用相同,但結果卻大不一樣?!府a品也一樣,要有長遠的目光?!?/p>
投資有品牌內涵的產品。在三星管理層眼中,1997年后的營銷,絕不單單是賣產品,還要出售品牌內涵。曾被低價困擾的三星發誓再也不生產便宜的商品,現在看來,這有可能是三星的市場策略,即提高10%的價格,以彌補危機時帶來的損失。
三星的競爭力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于是,三星加大了對新產品的研發,特別是新數碼技術高科技產品的研發力度。將產品與「高端」、「時尚」的概念聯系在一起,使三星逐漸與低端形象剝離。為了創造理想的品牌溢價,三星放棄了旗下Plano、Wiseview、Tantus等品牌,并致力打造「三星」核心強勢品牌。
如今,金融海嘯又一次席卷亞洲市場。三星市場總監日前出席「金融海嘯中的商機——IT推動商業變革」論壇時表示,三星將繼續把自己的產品、銷售、服務做深做細。從客戶端來考慮,三星將更貼近客戶。對于終端的用戶,尤其是中小企業客戶,將加強服務力度。另外,三星也將由比較注重中心城市、三四級城市轉戰到了五六級城市。由此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三星應對危機的措施已經開始運行了,三星也在變化中迎來新一輪的發展,為我們創造一個新的奇跡。
危機有時是一面鏡子,它能強迫企業看清自己的生產狀態,深入解剖自己的組織架構,并尋找新的生機。正是這面鏡子,讓危機中的企業摘掉了低端粗陋的「帽子」。當眼下全球性的次級債危機逐漸蔓延之時,重新審視豐田、松下、三星的「危機思維」帶來的借鑒意義,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