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永遠的競爭利器
對每個企業來說,成本是決定生存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大陸最優秀的科技企業華為,也承認自己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而只是把最前沿的東西第一時間應用到終端,實現產品的消費。任正非說:華為最核心的技術都是購買的——問題是制造的成本卻是大陸水平的。
即使是臺商最大的科技企業鴻海,其最根本的優勢也不是技術,鴻海擁有60萬大陸員工,圖的是什么——成本。
就是世界零售巨頭沃爾瑪,雄霸世界的看家本領仍然靠的是不斷壓低采購成本。
包括大型國企在內,如此多的財富奇跡,如此神奇的財富故事,如此龐大的GDP(世界第三經濟體地位)也只能一言以蔽之:依靠成本。

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制造業最需要的就是成本優勢。
無可否認,中國在國際分工方面依然是制造業扮演主角,是因為中國有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縱觀幾千年來,中國也多次因人多而重新贏得生存之機。
大陸30年的經濟發展表明:即制造業利潤微薄,依然被大陸視若神明——因為有更多的貧困人口依然得不到這樣的機會。從這一點來說,大陸仍有成本競爭優勢。就提振經濟的十大產業規劃而言,其重點考慮的也是大陸的競爭成本優勢。
市場——不變的競爭目標
不管企業大小,無論產品新潮老舊,決定企業生存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市場,好產品沒有市場,差產品霸占市場的案例比比皆是。大陸之所以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決定提振10大產業,一方面是基于者十大產業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另一方面就是這十大產業未來的市場影響。
溫家寶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說,中國支持多邊貿易,旗幟鮮明的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這對大陸來講,意味著永遠把自己的發展建立在世界市場的角度,也準備把世界的發展擔負在自己的身上,具體講,大陸4萬億人民幣內需拉動的商機將包括外商在內,同理,大陸也將其它國家的內需看作自己的國際市場!
無論是國際貿易,還是區域經濟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市場。這次金融危機之所以對全球經濟產生這么大的影響,歸根結底是歐美市場萎縮、市場需求降低帶來的后果。對很多臺商企業來說,面臨的生死考驗,就是訂單是否穩定,一旦訂單被抽或者減少,都是企業的不幸,在歐美消費一片萎靡不振聲下,訂單減少似乎成了所有企業的惡魔。全球訂單突然減少的根本原因,就是市場需求減少了。大陸決定提振十大產業,其目的就是要為處在經濟危機中的企業打造新的市場,提供新的訂單需求。
這十大產業涉及面寬廣,影響的產業很多,帶來的商機不在少數,凡是有企圖心的企業,皆應認真研究這十大產業的發展變化,透過定位分析,為企業找尋新的商機。
統一集團高清愿說過,市場永遠不會飽和,只有重新劃分。表面上看,這十大產業帶來的商機似乎已名花有主,其實不然,只要產品有競爭力,任何企業都有機會品嘗4萬億人民幣市場大餅。
信心——制勝的最大法寶
無論何種災難,最終都是靠信心挽救,這次金融危機也不例外。
信心影響社會走向,信心決定社會枯榮,信心昭示未來!讓企業和民眾走出金融危機漩渦的制勝法寶,就是挽救社會信心,大陸的十大產業提振計劃,無疑是挽救社會信心的重大舉措。
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對于以外貿加工為主的大陸臺商來說,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有些訂單失去5成,有些達到7成,近年來屢屢被視為科技英雄,發端臺灣成長于大陸的鴻海集團主席郭臺銘坦言自己的股票跌去6成,損失1000億新臺幣。大陸民企猶過之而無不及,如第一家在紐交所上市的無錫尚德太陽能,其董事局主席施正榮表示其股票從之前的90美元跌至如今的10美元。大陸其它企業,如煤炭和鋼鐵等大型企業已限產停爐,地產商也早已經歷了幾個寒暑。
郭臺銘之前曾在博客里寫道晉商如何成功的原因,并以此借喻鴻海的成功,那就是方向:只做代工,不做品牌!代工和自有品牌不能兩立。
然而此輪經濟危機以來,幾乎所有的智庫在談到「過冬術」時都強調了一點:「多角化經營,樹立自有品牌,開拓內需市場。」
于是,孰對孰錯,成為一個尖銳的叩問?鴻海到底要不要轉換包跑?
就鴻海而言,換不換跑道,完全取決于郭臺銘對前途的判斷,取決于他對未來市場發展的把握,取決于他對訂單的信心。這個信心應當是建立在國際經濟大環境基礎上的。
溫家寶總理關于中國的信心談了5點,對國際社會來說,大陸只需強調一點就足夠讓世界振奮,那就是溫總理所說大陸仍然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中,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社會事業發展,蘊藏著巨大的需求和增長潛力,它將有力支撐大陸經濟在較長時間內繼續保持較高速度增長。
對西方來說,這意味著不需要新的準備,現有的技術和產能就可以促進大陸在工業化、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等等方面的發展。也就是說,只要西方對自己的技術有信心,他們隨時可以進入大陸的市場。
臺商信心在哪里?
大陸有市場的信心,有制造需求的信心,有提振經濟辦法的信心,西方有先進技術信心,臺商的信心在哪里?
有一個問題值得臺商注意,此次瑞士與大陸簽定自由貿易區的協商協議,開啟了與歐洲自由貿易區之旅,這對島內或大陸的臺企影響都很大。據最新的消息,臺灣已急切盼望兩岸之間盡快商談簽署綜合性經濟機制條例(CECA)。如果再考慮2010年東盟10+1的急切步伐,臺灣的當務之急就是如何不被邊緣化。
世界對中國有信心,看到了中國的龐大市場,大陸民企有信心,他們看到了龐大的市場需求。
大陸臺商目前面臨轉型升級,其實就是向高端產業過渡發展,這個過渡本來沒什么,問題是要面臨國際研發領域的挑戰。
處在世界經濟格局變革前夜的兩岸企業,應該心中明白其中的道理,大膽布局,結合自身優勢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