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會計監管是上市公司的利益相關者以及維護公共利益的政府、社會及中介機構等對公司的會計活動進行全方位的監督與管理,保證其在既定的規則下合理地開展工作。本文通過回顧會計理論的演進過程,試圖為新形勢下上市公司的會計監管找到新的理論依據,并為加強我國證券市場會計監管予以啟示。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會計理論 上市公司 會計監管
一、會計監管理論的演進
1.傳統會計監管理論
根據傳統的會計監管理論,實施會計監管是因為投資人及證券市場無法在效益不同的企業之間作出區分,而之所以無法作區分,又是因為與會計信息相關的一些因素。列夫威奇(1980)歸納了這些因素,并運用有效市場假說加以否定,從而否定這些理論的合理性。
早期會計監管理論被有效市場假說以及相關的經驗證據否定后,那些認為有效市場假說成立的研究者,又從有關市場失靈的經濟學理論中為會計監管尋找理論支撐。
問題是在提供會計報告信息方面是否存在市場失靈,取決于私人提供信息及簽訂契約的成本與同樣產出水平下會計監管的成本,哪個更高。如果會計監管的成本巨大,且沒有證據足以說明相對于企業訂約和提供信息的私人成本,會計監管成本到底有多大,以及監管可帶來的利益,就無法明顯地看出監管主體進行會計監管是否會改善社會福利。因此,會計監管及監管主體的目的是不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就值得懷疑,這意味著假設會計監管是對市場失靈的反應不再合理。
2.新會計監管理論
新會計監管理論以產權理論和政治活動的經濟理論為基礎支撐,對會計監管理論有了新的拓展。
根據產權理論,新會計監管理論用契約成本解釋會計選擇。既然企業的本質是若干契約的結合,簽約各方就要求對契約進行監督,而會計則在制定契約、監督契約的實施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某個契約減少代理成本比其他的契約更為有效,所應用的會計程序就比其他程序要好。
依據政治活動的經濟理論,新會計監管理論用監管活動中的信息和契約成本解釋監管主體的行為與公眾利益假設之間的不一致性。也就是說,由于難以說明證券價格對企業遵守相關披露規則確實有反應,因此,也就沒有證據表明,股東認為按規則披露的信息在評價企業時有用,也就不能證明企業按規則披露的個別效益超過了個別成本。這就使人們懷疑,“會計監管的目的在于增加社會福利” 這一假設的合理性,由此,“會計監管的目的在于維護監管主體自身利益”這一假設應運而生。
從新會計監管理論,可以看出,我們應對我國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契約動機和反政府監管動機及其表現的特征進行理論分析和經驗檢驗,從而為監管主體找準監管對象,改進監管手段,提高監管效率提供理論和經驗依據。
二、我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存在的問題
1.政府監管效果不好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體系從無到有,監管規范日漸完善,但是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卻越來越嚴重。會計舞弊案件的頻頻發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對會計信息質量的信心。雖然監管部門不斷加強監管力度,但處罰的威懾力非常有限。嚴重的會計信息失真和收效甚微的信息披露違規處罰效果,顯示了我國上市公司政府會計監管效果不好。
2.外部監管力度有限
由于違規成本低廉,處罰力度不大,使得一些會計師事務所冒險出具虛假報告。此外,監管機構缺乏獨立性。一些企業借助事務所完成會計業務,然后又由事務所進行審計,使會計師事務所的獨立性喪失,造成會計信息質量下降。
上市公司外部監管主要依靠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但目前來看,社會性的監督機構并沒有起到最后防線的監督作用。我國目前有些會計師事務所執行審計業務時,不按獨立審計準則等執業規范的要求,在未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未獲取充分的審計證據情況下就確認有關事項,造成審計后的會計報表失真或者發表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
3.內部監管機制缺乏
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著大股東操縱董事會、董事會與總經理兩職合一、董事會成員缺乏獨立性等現象,審計委員會形同虛設,監事會也很難起到內部監管作用。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監事會存在獨立性差、監事工作不到位、監事人員專業素質不高、知識結構不合理的現象,使得監事會難以真正發揮作用。審計委員會又往往是董事會的一個下設機構,是組成董事會的二級委員會,因此,審計委員會職責的有效履行不僅取決于審計委員會本身,還取決于董事會。但目前,我國董事會獨立性的缺失,使得其下屬的審計委員會無法行使監管職能,形同虛設。
4.相關法規建設薄弱
(1)會計監管配的法規不健全
政府法規性文件的會計監管包括會計信息的質量控制體系和法律責任體系。而現行會汁信息的質量控制體系等法規存在著系統性不強、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并仔協調性不夠等諸多問題。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重視對行政、刑事責任的追究,忽視對遭受損害的投資者的民事賠償。
此外,目前我國證券法還沒有涉及新聞媒體對證券市場監督的條款規定,中國證監會的法規對證券市場的媒體監督也無規定。因此,新聞媒體監督市場參與者行為和執法機關監管活動的權利缺乏具體的法律條文作保障,媒體的報道權和批評權得不到充分的法律保護。
(2)法規制定缺乏長期規劃
會計法規作為經濟領域的基礎性法規,應該保持其權威性和相對穩定性。我國的《證券法》從出臺到修訂僅僅7年,并且修訂幅度存60%以上,我國1985年頒的《會計法》在不過二十年的時間內已經兩度修改,這一方而反映我國會計法規建設適應了當前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而也暴露了我國在會計政策制定方而缺乏前瞻性和長期規劃,法規的權威性、穩定性和連續性不足,不利于經濟穩定和優化資源配置。
三、基于新會計監管理論的我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對策
1.構建會計監管體系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要加快會計監管相關的立法進程,使會計監管各個環節有法可依。法律監管是建立會計監管制度框架和監管結構的基礎和保障。要加大信息披露違規行為中相關機構及個人的法律責任,加大企業管理層、注冊會計師及會計師事務所的法律責任,嚴格執法程序,堅決做到違法必究。對嚴重違法者,不但要沒收其非法利潤、處以罰款,而且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證券市場虛假陳述行為人民事賠償責任與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的承擔是并行不悖的,關鍵是要根據其行為違法性質和程度而確定。
(2)發揮政府監管職能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處于不成熟階段,證券市場也剛剛起步,這就需要一個具有權威性和統御性的監管主體來實施會計監管。我國政府監管機構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能夠從整體上協調市場的發展,因而能維護市場參與者的利益。這里要強調的是政府主導型的獨立監管模式中的主導并不意味著政府的完全監管,而是指既維護政府權力的權威性,同時又不致使政府陷入繁雜的日常監管。
(3)健全獨立監管機構
可成立一個獨立的、權威的監管機構——證券市場會計監督管理委員會。這個獨立的監管機構由國務院或全國人大直接領導,主要領導人員由財政部和證監會等派出。證券市場會計監督管理委員會下設幾個職能部門,分別負責證券市場會計監管工作以及協調政府監管機構和自律監管機構的關系,從而實現政府監管與行業監管的有機結合。
2.創新會計監管模式
在政府主導的立法型監管中,應增加民間監管主體的參與等,如可以成立專門負責注冊會計師行業監管的行政部門、在會計監管政策制定中增加民間機構的參與等。通過激勵市場主體參與監管過程,并在充分博弈的基礎上制定并實施會計監管政策,通過建設被監管者遵從和支持監管的制度,引導市場對高質量會計信息的自發需求。政府監管應從對過程的監管逐步轉向對結果的監管,應逐漸引入市場因素,使制定的監管制度能內生于市場。此外,還應加強內部監管的力度,通過內部控制規范幫助企業建立較為規范的內部治理結構,使內部監管成為會計監管的核心。
3.建立資源共享和聯動機制
為了便于企業獲取公允價值和現金流量的相關信息,應著手建立容量大、時效性強的行業市場信息數據庫,方便執業人員在資產定價時選取適當的參數,從而為公允價值的應用提供必要條件,同時也為會計監管提供標準。
當前應充分發揮政府審計的權威性、社會審計的專業性和內部審計的便捷性,建立企業資信檔案,實現信息共享,達到資源的合理配置,節約監管成本。可由審計實務界(包括政府審計、社會審計、內部審計)的精英人物與會計、經濟理論界的專家學者及公眾代表組成獨立的會計監管委員會,參與相關法規的制定、行業重大事務的決策并負責行業執業質量的監督工作。
4.強化會計監管隊伍建設
首先,要提高現有資格認證標準,嚴格會計監管隊伍的資格審批制度。其次,強化崗位培訓和后續教育。會計監管工作涉及的內容和范圍很廣,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特別是跨國公司的大量涌現,各類交易越來越復雜,這就要求監管人員不僅要具備會計、審計、稅收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而且要具有宏觀經濟管理知識、政策法規、計算機應用能力、運用外語能力、口頭及書面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必備素質,還必須具備實際操作技能。要通過崗位培訓和后續教育保證監管人員具有先進的知識結構和較高的業務素質,從根本上保證審計效率的提高。
四、結論
有效的會計監管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各個方面進行統一協調、綜合平衡。新的會計監管理論對新形勢下的上市公司會計監管提供了新的認識路徑 和操作思路,基于此,我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體系的構建必須基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并借鑒西方經濟發達國家會計監管工作中的經驗,通過監管目標、監管主體、監管客體以及監管手段四個組成要素來進行。
參考文獻:
[1]劉冬榮 鄧永勤:會計監管理論歷史回顧及啟示.財經論叢.2008,4
[2]楊海叢 胡慧娟:我國會計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財會月刊,2008,3
[3]馬 駿:體制不協調與監管瓶頸:我國會計監管體制的演變及路徑選擇.會計研究,2005,8
[4]方紅星:公司財務會計與報告架構:美國模式的剖析與啟示.會計研究,2003,6
[5]小約翰·科菲 徐 菁 焦津洪:市場失靈與強制披露的經濟分析.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
[6]時曉郁:新形勢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財務與會計.2008,09
[7]邵勇敢:我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體系構建.時代經貿.2008,8
[8]Marine,H.G.,Insider Trading and the Stock Market.New York:The Free Prss,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