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而不同人群、不同階層、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的擴大所導致的利益失衡已成為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必須正視的一個問題。本文采用唐山市1985年~2007年時段居民收入差距變化的成因過程進行分析,期望藉此能夠引起高度重視,努力縮小收入差距。
一、基尼系數接近國際公認的警戒線
衡量居民收入差距有多個指標,而基尼系數是國際上公認的判斷收入平均程度的最基本指標。基尼系數的取值范圍為0~1間,其數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狀態越趨于平均。基尼系數在0.2以下,表明收入分配處于絕對平均狀態;0.2~0.3表示為較為平均;基尼系數在0.3~0.4表示為比較合理;基尼系數超過0.4時,收入差距偏大,國際公認為警戒線;基尼系數超過0.5時,表明收入差距懸殊,收入分配出現兩極分化,則會引起眾多的社會問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整體上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部分居民生活處于相對貧困狀態,由基尼系數所反映出來的收入差距,總的來說呈現一種上升的趨勢。據測算唐山市城市的基尼系數在20世紀80年代初為0.13,1985年為0.14,1991年為0.23,1995年為0.28,2000年為0.33,2001年為0.35,2007年為0.396, 而2007年農村居民基尼系數為0.401,都已接近和到達危險的境地,且有繼續上升的趨勢。
二、基尼系數擴大的主要原因分析
1.城市不同收入階層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快速拉大
據對唐山市200戶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抽樣調查資料表明:從1985年~2007年唐山市城市不同階層居民收入差距是擴大的。1985年唐山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44元,占10%的最低收入組人均為492元,低于平均水平33.9個百分點,10%的最高收入組為1216元,高出平均水平63.4個百分點,高低相差724元,二者之比為2.47∶1。1990年唐山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92元,10%的最低收入組人均為1142元,低于平均水平32.5個百分點,10%的最高收入組為2521元,高出平均水平49個百分點,高低相差1379元,二者之比為2.21∶1。1991年唐山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70元,10%的最低收入組人均為1192元,低于平均水平36.3個百分點,10%的最高收入組為3011元,高出平均水平61個百分點,高低相差1819元,二者之比為2.53∶1。1995年唐山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547元,10%的最低收入組人均為2372元,低于平均水平47.8個百分點,10%的最高收入組為8034元,高出平均水平76.7個百分點,高低相差5662元,二者之比為3.39∶1。2000年唐山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802元,10%的最低收入組人均為3277元,低于平均水平51.8個百分點,10%的最高收入組為13687元,高出平均水平1.01倍,高低相差10410元,二者之比為4.18∶1。2001年唐山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333元,10%的最低收入組人均為3603元,低于平均水平50.9個百分點,10%的最高收入組為15289元,高出平均水平1.08倍,高低收入組相差11686元,二者之比為4.24∶1。2007年唐山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235元,10%的最低收入組人均為5068元,低于平均水平64.4個百分點,10%的最高收入組為33091元,高出平均水平1.32倍,高低組相差18856元,二者之比為6.53∶1。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22年間唐山市城市居民總體收入水平增長了19.1倍, 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增長了10.3倍,高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增長了27.2倍。高低群體的收入差距擴大了4.07倍。財富積累的“馬太效應”正逐步顯現,這種狀況加大了縮小貧富差距的難度。
2.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唐山市統計數據顯示,自1983年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收入迅速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1978年的2.93倍縮小到1.6倍。1984年達到歷史最低點,為1.52∶1,但1985年城市經濟體制開始改革,城鄉收入差距又開始拉大。1994年達到頂峰,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61∶1從1994年開始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出現了下降的趨勢,1997年達到新的谷底,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69∶1,小于改革開放前的水平。1997年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開始加速擴大,2000年擴大到1.99∶1。2004年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到了2.18∶1。2007年又擴大到2.32∶1。
3.行業間收入差距進一步上升
唐山市行業間收入差距的擴大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些壟斷性行業、新興行業與夕陽產業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激勵下,收入開始快速增長。據勞資統計,90年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及供應業、采掘業等行業從業人員勞動報酬高于農林牧漁業、商業、住宿餐飲行業。最高與最低人均勞動報酬之比為1.48∶1;1995年達到2.89∶1。2000年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及供應業從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為12872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62.4%,最高行業與最低行業從業人員人均勞動報酬之比迅速擴大到6.57∶1;2001年為7.0∶1;2002年為6.09∶1。2003年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從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為24129元,與最低的農林牧漁業之比猛增到11.97∶1。2004年為11.8∶1;2007年為13.83∶1。電力、能源、動力的緊張更加劇了這一狀況,使得部分壟斷行業和一般行業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
4.職業間收入差距凸現
不同職業間收入差距日漸加大,是目前唐山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又一明顯特征。在低收入群體中,從事農林牧漁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業、建筑業的人員勞動報酬最低 。在高收入群體中,機關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私營企業經營者,股份制企業負責人、三資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IT行業從業人員等。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之比為22∶1。收入差距懸殊。如果不及時加以控制將會加劇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的混亂,甚至會威脅到社會政治穩定,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三、縮小收入差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縮小不同人群、階層、行業、部門、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任務之一。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和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指出:堅持把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放在第一位突出位置,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加強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注重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對居民的文化素質教育和職業培訓力度
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升弱勢群體和落后地區的競爭素質,增強低收入群體的抗貧困能力。特別是農村,目前唐山市還有不少地方的農民仍依靠傳統的農業經驗和傳統的耕作方法,加之文化水平較低,缺乏一定的技術特長,增收難度較大,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既競爭能力較弱。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應針對性地加大農業技術培訓和職業培訓,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減免特困群體職業培訓費用,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職業教育模式,盡快提高居民文化素質和競爭能力,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縮小差距奠定強有力保證。
2.應適當采取優惠政策及提供優質服務,鼓勵富人投資創業
富人投資創業,一方面增加自身財富;另一方面能創造就業機會,使失業人員上崗機會增多,通過就業增加收入,而失業人員的減少也將縮小唐山市居民間的收入差距。最大限度的實現其個人財富與社會發展的雙贏。
3.培育中產階級,擴大中產階級隊伍
小康社會主流公民是中產階級(中等收入者)。其特征:經濟上比較殷實,思想文化素質比較高。“中等收入者”群體,才是建設經濟更發展、民主更健全、科教更進步、文化更繁榮、社會更和諧、人民生活更殷實的全面小康社會的中堅力量和主流公民。因此加強國民教育,培育“中產階級”,發揮其先進文化的消費者和創造者的積極性,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工作中的當務之急。
4.加強對壟斷行業的監管
壟斷行業內部要引入競爭機制,縮小壟斷性行業的范圍,減小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對少數必須由政府壟斷經營的行業,要加強對其收入分配的控制和管理,防止該行業與其他行業收入差距過大。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應打破行業壟斷,消除壟斷行業與一般行業人員收入繼續拉大的趨勢。當前,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及供應、交通、石油、金融業、郵政等行業從業人員收入位居唐山市職工收入前幾位。這些行業從業人員的高收入主要得益于行業的壟斷地位,在不影響國家安全及唐山市社會穩定和經濟建設大好局面的前提下,應盡量縮小壟斷經營范圍,以平抑行業間收入差距。
5.消除政策性因素,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靠工業化致富農民,靠城鎮化減少農業人口,靠產業化提高農業效益。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創造平等競爭的社會環境,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使“土地制度、城市化和農民利益”三方面統籌和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