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涼山彝族服飾作為彝族文化的一種符號,是一種物化的精神產品,它完整地凝聚著彝族人民千百年來形成的美學、宗教、政治、哲學及習俗等方面的傳統觀念。涼山彝族服飾文化資源只有經過產業化發展才能為社會所認識和運用,只有在開發展示之中經過現代過濾和藝術品位的提升,才會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 涼山 彝族服飾 產業化發展 策略
“服飾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幾乎與人類歷史同步發展。服飾的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使其成為民族文化的載體。”作為彝族文化的一種符號,一種形式載體,彝族服飾不僅體現了地域特征,而且是窺見彝族歷史、生活的畫卷,是一種物化的精神產品。它完整地凝聚著彝族人民千百年來形成的美學、宗教、政治、哲學及習俗等方面的傳統觀念,蘊含著彝族人民在文化結構深層的心理積淀。在21世紀創新和發展的大趨勢下,如何將彝族傳統服飾進行商品化開發和產業化發展,如何增長其生命力是我們面臨的問題。本文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以四川大涼山彝族服飾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市場化、產業化發展的現狀與對策。
一、涼山彝族服飾的分類及其特點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我國彝族最大的聚居區。據統計,涼山彝族自治州2007年末戶籍人口448.40萬人,其中彝族人口為208.29萬人,占總人口的46.45%。涼山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穿在身上的服飾凝固了每個特定時期的歷史淵源、文化傳統、生活環境、傳統工藝、審美情趣、宗教信仰等。涼山彝族服飾不僅有性別、年齡、盛裝、常裝之別,還有婚服、喪服、祭祀服、戰服等各種專用服飾。
涼山彝族至今保留了“披氈、著貫頭衣、右衽、著拖尾裙”的遺風。總體而言,男性服飾凝重大方,女性服飾色彩斑斕、圖案多樣、精美。孩子服飾講求明快活潑,青年服裝講求鮮艷奪目,中老年服裝講究古樸、凝重、寬松。
涼山彝族服飾大致可分三個土語服飾區:一是以美姑為代表的義諾土語服飾區,二是以喜德、越西為代表的圣乍土語服飾區,三是以布拖、普格為代表的所地土語服飾區。
義諾土語服飾:青年男子喜纏繞頭帕,并扎一英雄結高指藍天,左耳掛三顆串成一線的密臘珠,小飾黑須,胸前喜掛麝香包;上裳多繡月牙、窗格、火鐮、牛眼等精美圖案,無領;下裝是大擺的大褲腳,一般用三四十尺青或藍布做成;腳纏綁腿,腰掛匕首,喜披擦爾瓦與毛氈,并在無須的擦爾瓦下邊鑲加一層寬約三十公分左右的黑布邊以為飾,喜留“天菩薩”。 年輕女子上裳以緊身、艷麗為美,喜戴紅色珊瑚珠串和銀制耳飾、領飾;下身著紅、黃、綠相配的百褶裙,裙掛一三角形荷包用于裝針線或小飾品,并飾以流須;胸前喜佩飾紋精美的竹制口弦盒或針盒,內裝銅制、竹制口弦或針;頭頂由藍色或黑布疊成多層的長方形頭帕,已婚育女子頭帕改為荷葉狀帽。中、老年裝衣、裙以素色為主,耳飾改戴圓形玉耳佩。未成年女子,裙子為百色、鑲黑邊的三節百褶裙,辮子為單辮,耳飾多為海貝。
圣乍土語服飾:不論男女,多披白色、黑色、藍色帶流須的擦爾瓦,衣飾選料以黑、藍色為主。青年男子上裳以緊身、袖窄為美,環肩、襟、擺均用有色布鑲飾細牙條花道;中老年男子外衣有對襟、大襟之分,一般較為寬大,既不飾邊也不繡花于上。青年女子上裳身長超過膝,袖窄,坎肩多飾美麗花紋,袖口及衣擺鑲雪白的兔毛為飾,頭頂帕為瓦蓋型,多為幾層,較義諾土語女子頭帕輕而薄,上繡精美圖案,耳飾一般選用黃色的大塊密臘珠,流須,裙子與其他服飾區差異不大。
所地土語服飾:因褲子較其他地方小而稱 “小褲腳區”。男褲多用黑布為料,腰大、襠寬、而褲腳卻很小,喜在襠中心飾一太陽圖案。上裳以緊身而短穿之露臍為美,鑲排銀扣,裳邊以黃色或紅色條邊為飾。青年女子衣身飾渦紋或波紋傳統紋樣,以貼花為主,頭飾以花線鎖邊的青布巾,折疊后立于額頂,外披黑、百羊毛制作的坎肩或擦爾瓦,從頭到身喜佩銀飾,盡顯高貴華麗。
二、涼山彝族服飾商品開發的現狀
由于天然的地理屏障,民主改革前涼山仍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彝族人以農耕和畜牧為主要生計,除銀飾外,服裝基本自制,缺乏交易意識。即便到了市場經濟如此活躍的今天,彝區的服飾商品生產和市場交易仍較滯后。筆者對西昌、昭覺、普格、布拖等地的彝族服飾市場作了初步調查,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盡管在州府西昌和其他縣城都開設有彝族服飾店,在昭覺還舉辦過“中國?昭覺首屆彝族服飾文化節”、專門開辟有“彝族服飾一條街”,但受購買力和生產觀念的制約,在鄉村彝族服飾的生產絕大多數仍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
2.彝族服飾店規模小、混合經營。這些服飾店都是獨家獨戶個體經營,規模小。西昌市內15家門市中只有3家純粹經營彝族服飾,其余都混合銷售餐具及其他工藝品,經營管理混亂。
3.目前銷售的彝族服裝以常服和舞臺服為主,做工較粗糙,且價格昂貴。而涼山彝族佩戴的銀飾,如頭飾、胸牌、手鐲、耳飾等不僅價格昂貴,而且款式單一,較粗糙,許多傳統的制作工藝難以體現。
4.因居住地相對封閉,經濟發展滯后,彝族傳統服飾大都手工制作,生產率低,很難形成規模生產。
5.涼山州內沒有自己知名的彝族服飾品牌。
6.社會各界對傳承和發展彝族服飾不夠重視,開發資金不足,研究技術落后,相關開發和保護的法律法規尚需完善。
此外,筆者還發現涼山州內彝族對自己傳統服飾的關注和在意程度遠遠低于州外的消費人群,也即是說涼山對內的消費市場非常狹窄,這樣彝族服飾文化的傳承必將深受影響。因此,彝族服飾的商品開發,以及產業化發展是弘揚彝族傳統文化的必由之路。只有產業化,才能有力地促進在本民族內部傳承服飾傳統,讓一代一代的彝族青少年都能熱愛自己的服飾文化;只有產業化,才能有效的促進對彝族服飾產業的培育和發展,讓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服裝、飾品制造工藝免于失傳之虞;也只有產業化,才能真正擴大彝族服飾的影響力,真正成為傳播彝族文化的一種載體,成為國內乃至世界上民族工藝與藝術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三、涼山彝族服飾商品產業化發展的策略
只有實施正確有效的發展策略,涼山彝族服飾商品才能真正實現產業化發展,才能擁有自己的民族品牌,才能在國內外服裝市場上擁有一席之地。借鑒其他民族服飾商品開發的經營和教訓,筆者認為涼山彝族服飾商品要實現產業化發展,可參考以下發展策略:
1.如同其他少數民族手工藝一樣,涼山彝族服飾行業也是一個天生體制虛弱的行業,離不開各級政府的扶持與鼓勵。涼山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正確引導,提高對開發彝族服飾商品的認識,從發展規劃、政策指導、信息咨詢、產品開發、市場培育等方面為彝族服飾的生產、銷售提供服務職能。在政策上從工商、稅務上給予扶持。積極動員本民族的干部,在各種禮儀場合、大型活動中穿著彝族服裝,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
2.把服飾文化資源轉化為服飾文化資本、服飾文化產品,關鍵是要搞好市場開發。首先,要加強彝族服飾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可依托高校、服飾文化單位、服飾文化專家,吸納服飾文化骨干成立涼山彝族服飾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全面深入研究涼山彝族服飾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戰略、行業戰略;組織涼山彝族服飾文化產業發展研討會、交流會等,促進研究成果社會化運用。其次,積極引進州外知名服飾企業、服飾文化集團等服飾文化實體的資金、品牌、人才和經營管理經驗,引進一些知名的服飾文化策劃人、經紀人參與彝族服飾文化資源的開發與整合。要打破所有制和行政區劃分割,對彝族服飾文化資源實行帶狀整合,城區、景區集聚,集中優勢發展涼山彝族服飾產業。
3.充分利用涼山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契機,進一步將彝族服飾推向市場。絢麗多彩的彝族服飾文化是涼山彝族民俗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直觀的物化文化產品。充分利用涼山大力打造旅游城市的契機,進一步將彝族服飾推向更廣的市場,可采取以下措施:(1)參與性營銷。以彝族風情旅游的形式,讓游客在參與風情旅游活動中穿戴彝族服飾,費用可包括在其他項目內,如門票等;(2)贈送禮品式營銷。以“贈送禮品”的形式推銷彝族服飾商品,費用也包括在餐飲、門票等其他項目內;(3)展示性營銷。從事彝族文化旅游的服務人員都穿戴彝族服飾,向到涼山的游客宣傳彝族服飾文化。
4.創建自己的彝族服飾品牌,實施合理的品牌戰略經營。首先,要加強技術與設計的自主創新,將新的工藝、新的面料引入傳統的彝族服飾設計中。同時,也可將彝族服飾中的傳統元素融入到主流服飾產品中,比如1985年,我國在國際芭蕾舞比賽服飾設計中的獲獎之作,就是吸收了涼山彝族婦女百褶裙樣式特點的直筒喇叭百褶裙,為我國奪得了國際比賽中的第一個服裝獎。其次,可由政府出面聯合涼山州內較成熟的部分生產企業,或聯合某些國內知名品牌,實施聯合戰略,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優勢和特色的涼山彝族服飾品牌。再次,創建了自己的彝族服飾品牌后,要合理進行品牌文化定位,實施品牌戰略經營。品質是一個品牌的基礎,文化是品牌的內涵,創新是服裝時尚產業的靈魂和核心,靠抄版、模仿根本不可能打造出彝族服飾的知名品牌。國外著名品牌和國內品牌的一個顯著差異就是:大多數國際著名品牌都是依靠國際著名的設計師支律起品牌的號召力,如皮爾·卡丹,但是國內的大多數品牌都是靠企業的營銷力支撐起來的。因此涼山彝族服飾想要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須要敢于緊緊切住市場脈搏,及時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藝術含量,實施品牌戰略經營,不斷增強企業的營銷能力和品牌的號召力。
5.積極引進專業人才,優化彝族服飾的產業化經營管理。發展特色的文化品牌,離不開優秀的服飾文化產業人才,人才是彝族服飾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競爭力和根本保證。首先,對現有的服飾文化經營骨干,不僅要給予應有的政治待遇,而且要給予適當的經濟獎勵。其次,采用聘任制、聘請制、合作制等多種形式,吸引國內外文化名人和優秀服飾文化經營人才來彝族地區從事服飾文化產業開發工作。要完善服飾文化人才引進政策,開辟 “綠色通道”,為人才施展才能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增強對服飾文化人才的吸引力。第三,企業可聘請資深的服飾研發人員大力開展自主研發,聯合研發,形成自主的設計師隊伍,并聘請國際著名設計師進行指導,時刻把握甚至引領國際時尚潮流。第四,要改進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規范的人才流動管理機制,積極推廣文藝人才代理制。堅持單位自主用人、人員自主擇業,促進人才管理的社會化和科學化。
6.完善涼山彝族服飾商品的服務體系,建立起開發、設計、制作、銷售、售后服務的服務體系,完善退換貨等售后服務制度,樹立“消費者是上帝”的經營觀念。同時,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維護自身和消費者的權益,做一個有誠信的彝族服飾品牌,樹立在業界良好的口碑。
四、結語
在涼山彝族服飾商品的經緯與歷史中,我們透視出了彝族服飾藝術的流風遺韻,作為一種物化精神產品,它保持了鮮明的民族特色,折射出了涼山彝族豐富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心理特征。通過涼山彝族服飾商品的產業化發展,通過其設計水平的體現、精神內涵的挖掘、營銷網絡的建設、服務方式的構成,不僅可以創立涼山彝族服飾自己的知名品牌,而且通過彝族服飾的產業化發展可以將涼山彝族傳統服飾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參考文獻:
[1]陸文熙:涼山民族文化與旅游[M]. 成都: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涼山彝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涼山州統計局, 2007
[3]馬德清主編:涼山彝族民俗文化[M]. 北京: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6
[4]吉木拉立 王 波:彝族服飾文化產業化略論[J]. 畢節學院學報, 2006(5)
[5]沈良杰:彝族服飾市場現狀與發展探討[J].西昌學院學報, 2005(4)
[6]蔣珠燕 盧中進:常熟服裝品牌國際化發展的戰略分析[J]. 蘇南科技開發, 2007(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