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企業文化在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中的功能和作用更趨突出。本文通過闡述企業文化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揭示了企業文化與企業核心競爭力之間的辯證關系。在此基礎上,文章從四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建設優秀企業文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 企業文化 核心競爭力 關系研究
“一年的企業靠老板,五年的企業靠團隊,十年企業靠企業文化,百年企業靠與時俱進的企業文化”。國際化競爭的今天,企業家們都在思考如何打造核心競爭力,都在尋找步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而根本解決之道就在于締造優秀企業文化。優秀企業文化是組織的靈魂,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也是核心競爭力形成的基礎和根本精神力量;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則能更好的促進企業文化的發展與深入人心。對企業文化與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行研究,凝練企業文化,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已經成為一個企業戰略的一部分。
一、文獻回顧
1.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理論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對日美企業管理模式的比較,作為管理學的一個新的概念,最早由美國波士頓大學管理學教授戴維斯提出的。80年代初,威廉·大內的《Z理論》、特雷斯·迪爾和艾蘭·肯尼迪的《企業文化》和阿索斯和沃特曼的《尋求優勢》三部專著的出版,掀起了企業文化研究的熱潮。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韓朗嵐認為:“企業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企業文化是指企業所創造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狹義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個性的經營宗旨、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準則的總和”。
我們通常所說的企業文化主要是其狹義方面,是指企業在實現企業目標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由企業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和遵守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企業哲學、行為規范、經營理念、管理方式、規章制度等的總和。企業文化的基本特點有三:一是隱形性,它是隱存在職工的心靈之中。二是潛移性,它對職工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三是穩定性,它一旦形成職工的理念,共同信仰,就不會輕易改變并在長時期內發生作用。
2.企業核心競爭力
20世紀90年代,以市場結構為中心的競爭理論收到極大的沖擊,同行業的不同企業之間利潤率的差異程度往往比不同行業間的企業利潤率水平差異程度大得多,這促使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的產生。一個企業是否能保持世界領先,取決于其是否有出眾的能力,即核心競爭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對此現象開始了研究,提出了企業持續競爭優勢之源在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1990年,二人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一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競爭力的概念,他們認為核心競爭力是“組織中的積累型學識,尤其是如何協調多樣的生產技能和如何整合多種流派的技術” ;“它也是關于工作的組織和價值的傳遞”;“核心競爭力是交流、介入和跨越組織邊界的深入工作”。核心競爭力的特征有:為產品提供了進入多種市場的潛能 、使那些購買了最終產品的消費者受益、難以被競爭對手復制的。巴頓(Dorothy Leonard Barton)認為核心競爭力是使企業獨具特色并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企業專有知識和信息。
我國經濟學家吳敬璉(1999)等認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獲得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的基礎,是將技能、資產和運作機制有機融合的企業自組能力,是企業推行內部管理性戰略和外部交易性戰略的結果?!笨禈s平(2000)指出,核心競爭力是一個企業所具有的在本行業獨樹一幟的、難以復制和模仿的能力,可實現用戶看重的、高于競爭對手的價值,可提供進入廣闊多樣市場的潛能,從而是長期利潤的源泉。管益忻(2000)則把企業特有的,足以勝過對手的市場預測、研究開發、市場營銷、加工制作、經營決策、品牌戰略、企業文化、戰略管理 以及企業的產品升級、制度創新等一系列的關鍵程序、能力、資源、機制均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
二、企業文化與企業核心競爭力關系的辯證分析
企業文化作為一種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土壤,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與提高起著基礎性作用。不同的企業文化培育出不同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有著不同的導向意識。同時,企業核心競爭力對企業文化的成長起著重要的反作用。
1.企業文化是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原動力
企業文化為核心競爭力創新提供不竭的動力,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源泉。企業的一般競爭力是支撐企業得以生存的基礎;而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獲得和保持競爭優勢的源泉。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塑造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是眾多企業經營管理者畢生追求的價值取向。企業的產品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力的最直接體現,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關鍵。而產品市場競爭力是由該企業所掌握的技術競爭力所決定,即技術競爭力高于產品市場競爭力。技術競爭力又是由制度競爭力所決定的,即制度競爭力高于技術競爭力。制度是物化了的企業經營發展理念與管理經驗,沒有先進的經營理念就沒有科學的管理制度。企業理念是第一競爭力,現代企業競爭已從產品市場的表層競爭轉向了深層次的經營理念的競爭,企業核心競爭力最終取決于它在一系列價值理念中如何進行價值抉擇,取決于該企業在其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培育什么樣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生成的土壤與基石,先進的企業文化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原動力。
2.企業核心競爭力能有效地推進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一個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經過整合與提升而形成的標識一個企業生存與發展潛勢的核心能力。其中,企業文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本構成要素之一。一個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在市場經濟及經濟全球化大潮中是永葆生機與活力的,是能夠在長期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有充足發展前景的企業及其核心管理層是注重企業文化建設的。沒有企業文化,企業的發展便失去了方向,會迷失在市場經濟及經濟全球化大潮的漩渦中而茫然不知所措。一個企業欲立于經濟全球化大潮之中,必須不斷培育其先進性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核心競爭力會強烈地影響企業領導與職工的行為方式和偏好,并通過其決策和行為習慣支持企業文化建設,推進該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
3.企業文化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相互作用
企業文化與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互動性,二者相互制衡,相互依賴而生存、發展。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思想的積淀,有消極與積極之分。消極腐朽的企業文化則是一個企業走向衰敗的溫床。企業的經營與發展理念決定了企業的經營行為,當企業的價值理念與企業競爭力發展方向相一致時,企業文化能夠促進企業競爭力的形成和提升;當企業文化與企業競爭力方向不相一致時,企業文化就可能偏離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方向而阻礙企業競爭力的形成,乃至削弱企業的競爭力。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作用是雙向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影響企業文化建設,而企業文化建設也會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和發展,先進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與發展的土壤與基石。
企業核心競爭力也可能成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阻礙因素。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一個企業在其長期發展過程中由企業文化積淀而形成的一種制度性的體系,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當外部環境發生發展變化時,穩定性就表現為某種抗拒變化阻礙發展的惰力。而企業文化建設為適應外部環境的發展變化,需要對原有的文化系統進行某些變革與創新。如果企業核心競爭力不能適應企業文化的發展變革,那么,原有對企業文化建設起推動作用的核心競爭力就成了企業文化建設的消極阻礙因素。
三、通過提升企業文化來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企業文化是企業競爭力之源泉,對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起著核心和實質的作用。因此,企業核心能力的建造和提升,要有富有個性的、獨創的企業文化,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才能夠得到提升,企業才會擁有自身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
1.構建獨特的、難以模仿的企業文化
獨特的企業文化能夠確保企業在競爭環境下進行的戰略選擇是建立在可持續的競爭優勢的基礎之上的。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企業文化只能根植于本企業之中,一個人離開企業,可以帶走規章制度、辦法措施,但企業文化的核心部分即全體人員所信奉的價值觀卻不可以輕易地照搬過去。因此,一個企業只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業文化,才能形成企業持久的競爭力。隨著技術壁壘的降低,產品日益同質化,企業之間的競爭將從價值競爭、產品競爭過渡到品牌競爭,作為企業無形資產的品牌越來越顯示出無窮的生命力。品牌的背后除了質量與質量硬碰硬的較量之外,就是軟性的文化與文化的較量。企業文化和企業形象、品牌是“內隱”和“外顯”的關系。企業文化是企業形象、品牌的核心和靈魂,企業形象、品牌是企業文化的外在表現,是企業的無形資產。良好的企業形象可以凝聚人心,招攬人才,吸引顧客,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之一。
如IBM的三條行為準則就是“沃森哲學”的體現:第一條是必須尊重個人;第二條是必須盡可能給顧客更好的服務,這是IBM企業文化的最大特色;第三條是必須追求卓越的工作表現。卓越是沃森要求員工對任何事情都要以追求完善的精神去做。這種令人振奮的做法,傳播給客戶,便會產生積極的反應,客戶們喜歡這種作風并愿意和他們做生意。國際上一些著名經濟學家在評論IBM時說沃森哲學對公司的成功所貢獻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沃森哲學造就了IBM的企業文化,IBM的企業文化造就了一個成功的IBM公司。
2.創新組織模式,建立學習型組織
20世紀9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彼得圣吉(PeterSenge)博士出版了《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務》,形成了系統的學習型組織的設計藍圖和管理思想,成為最具影響力和最熱門的管理新理念,提出了公司領導及企業組織應該如何學習,如何以學習促進有效的企業管理。圣吉提出了幫助組織學習,開發組織實現最高期望的能力,其學習的基本工具包括個人超越、心智模式、同愿景、團隊學習和系統思考五個方面。組織學習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來自對經濟和歷史的反思;二是制度化的、有組織的學習。學習型團隊建設的途徑,首先應從企業價值觀提升入手。這是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的精神要素。企業發展依靠人才,人才素質的不斷提高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而創建學習型組織則是提高人才素質的有效途徑。要實現企業共性和員工個性的統一,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通過學習,才可能統一思想,建立共同的理想和愿景,樹立共同的價值觀和目標,融員工個性入企業共性,協調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從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海爾在創建學習型組織過程中,一是強調全程,在員工整個職業生涯的各個階段和各個關口,如提職、轉崗都要接受培訓;二是強調全員,對以骨干為重點的員工進行教育和培訓;三是善于學習,活學活用,通過自己的創新證明自己學到了東西,而非照抄照搬。海爾在名牌戰略階段,貫徹執行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引進德國的先進技術,生產出我國乃至亞洲第一臺四星級冰箱,在國內市場形成了質量可靠和技術先進的優勢;在多元化戰略階段,海爾緊緊抓住鄧小平南巡講話的契機,加速發展,從一個工廠發展成為一個工業園,從單一的冰箱品種發展到幾乎所有的家電產品;在國際化戰略階段,海爾又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方針,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要求,走向世界創建國際化的海爾。通過了解海爾文化,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它富有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和日本特色的團隊意識、吃苦精神以及美國的個性舒展和創新競爭意識”。
3.注重人才和技術資源的積累
企業持續發展依靠其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依靠管理和技術,而管理和技術靠的是企業文化。知識經濟的出現使知識對財富的貢獻越來越大或者知識能直接給企業帶來預期的超額收益,但知識的更新、知識資產價值的發揮,非要靠人才完成不可。因此,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誰最善于整合人才,發揮人才的群體優勢,提高人才的整體素質,誰就能擁有未來,贏得領先地位。企業技術資源的積累與人才資源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技術是企業管理、企業創新、企業發展的基本內容之一,技術水平是檢驗企業素質與能力最直觀的標準,它構成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如華為集團與中興集團,在近20年的發展中他們逐漸成為科技型企業的佼佼者,他們的產品基本處于同一領域,在資源、市場、技術、管理、營銷等方面相互補充、相互合作,但他們卻又互為競爭對手,他們的管理思想、企業文化截然不同,但其企業文化所創造出的核心競爭力卻不可忽視,這正是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拔得頭籌的成功基石。作為科技型企業,技術是生命線,而技術的最終目標又是市場,華為實施的是一種領袖型戰略,即不單純的注意市場需求,還注意競爭對手的攻防轉換,強調高投入高壁壘形成絕對的技術領先。中興采取的則是一種防守型技術發展戰略,研發的未必都是市場領先的高新技術,核心是適應成熟的市場。中興的企業文化是一種寬容的人性文化,而華為卻相反,它是一種強勢的攻擊行文化。業界把華為與中興的企業文化分別稱為“狼”與“?!钡奈幕?,這很好地概括了兩個企業的文化特征,不論“狼”還是“?!保麄兯鶆撛斓暮诵母偁幜Χ际俏阌怪靡傻摹F髽I文化具有“個性”特征,沒有固定通用的模式。企業強大的核心競爭力是靠其獨特的企業文化作支撐的,資源總有枯竭,人才可能流失,技術可以轉讓,只有企業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創造出強大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企業不斷前進的基石。
4.創新管理制度
企業管理制度是企業為求得最大效益,在生產管理活動中制定的各種帶有強制性義務,且能保障一定權利的各項規定或條例,它是實現企業目標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優秀企業的管理制度是科學、完善與實用管理方式的體現,企業制度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文化的基礎和載體。
海爾的管理經歷了由無序到有序(1984-1988)、由有序到體系(1988-1990)、由體系到高度(1990-1992)和由高度到延伸(1992至今)四個發展階段,從初期采取的直線職能式管理到多元化階段的矩陣結構管理再到新經濟時代的“市場鏈”管理直至朝向文化管理的逐步邁進。海爾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制度創新為手段,從而實現了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并以物質文化創新實現“敬業報國”、創世界名牌的企業精神與追求。海爾的管理理念是基于對各種優秀文化兼收并蓄、創新發展而自成一家。最具代表性的管理理念體現為“斜坡球”理論(企業發展猶如斜面上的小球,需要有止動力和上升力才能讓企業不下滑和不斷發展);管理模式體現為“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當天的工作當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都有所提高),它由目標體系、日清體系和激勵機制構成。無論是其 “用戶的難題就是我們開發的課題”的科研開發理念,“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的質量理念,還是“用文化激活休克魚”的企業兼并理念和“東方亮了,再亮西方”的市場擴張理念,以及“用戶永遠是對的”的服務理念,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海爾管理的創新成就,并成為塑造海爾文化鮮明特征的最有力的助推器,從而使得海爾人特有的理念得以逐漸形成、鞏固和強化。
張瑞敏曾說:“海爾過去的成功是觀念和思維的成功,企業發展的靈魂是企業文化。”現實中,很多企業是在取得很大成功后才開始有意識地培育企業文化的,但這并不能說明企業文化是可有可無的,只能說明企業文化不是短期直接有效的,而是長期發揮作用的,企業文化志在長久之效,而非一時之功,非朝夕所能成就。因此,構建企業文化特別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文化,應是那些心存高遠、志在打造世界一流企業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張 領 邱建玲:從海爾看如何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文化.山西:經濟師,2008,8
[2]于干千 王曉平:基于企業文化建設的科技型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江西: 企業經濟,2007,7
[3]陳肇昶: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打造核心競爭力.陜西:現代企業,2006,8.
[4]溫樞剛 溫寧貞:加強文化建設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四川:四川黨的建設,2006,7
[5]陳鴻亭:企業文化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作用機制.江西:企業經濟,2008,7
[6]江蘇省海外企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培育先進的企業文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北京:黨建研究,2006,1
[7]婁本東 劉玉標:企業文化是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原動力.山東:現代企業教育,2008,4
[8]王振星:談談企業核心競爭力與企業文化.山西:經濟師,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