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權益成本披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兩方面進行探討,指出了財務報表披露范圍擴大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 權益成本 必要性 可能性
傳統的業績指標在計算時沒有扣除所有者提供的資本成本,企業經營者總是把股東提供的資本當成是“免費”融資,以致無法正確地反映企業價值創造水平。在目前金融市場日漸發展,股票籌資流行于世的大經濟環境下,權益資本成本的核算與披露顯得尤為重要。
一、權益成本披露的必要性
1.權益成本的披露有利于真實反映企業價值創造水平。企業的資本來源有二,一是股東投入的資本,一是債權人投入的資本,兩種資本所形成的資產是完全相同的,而且無法分清哪些資產是由哪項來源形成的,因此兩種資本的作用和性質都一樣。然而,企業只承認因使用債務資本而承擔的成本,忽視了因使用權益資本而承擔的成本,這意味著企業少計了成本費用。權益資本的免費使用,許多企業管理層為了顯示自己的經營業績,通過不斷發行股票來“圈錢”,盲目走外延擴大再生產的道路,而能否為股東為企業真正創造價值,則很少有人考核評價。
2.權益成本披露也是出資者對經營者的一種約束機制。將權益成本納入會計核算體系,能夠增強管理者的責任感,因為支付股東的必要的資本回報是其最基本的委托責任和義務。核算權益成本客觀上將管理者的利益和股東利益更加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管理者的報酬與真實的經營業績掛鉤。
3.經濟增加值(EVA)的引入,推動著權益成本披露。自1982年美國斯特恩.斯圖爾特咨詢公司的EVA績效評價體系面世,目前世界許多大公司,例如可口可樂、西門子、索尼等都成功運用了EVA系統。2006年我國國資委公布了《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實施細則》,也鼓勵企業使用經濟增加值指標進行年度經營業績考核,從長遠來看,在我國引入經濟增加值進行考核,將會成為必然趨勢。而經濟增加值最核心的內容就是考慮了權益資本成本,因而權益成本披露也將成為必然。
二、權益成本披露的可能性
1.基于會計確認角度分析。2006年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從確認費用條件的滿足方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理解,既然是企業使用權益資本發生的費用,權益資本所有者有權要求企業支付這筆支出,企業的經濟利益就很可能流出企業,并且未來流出的經濟利益金額也能夠可靠計量,這一內容的分析,可以參見下面關于權益成本會計計量的探討。
2.基于會計計量層面分析。會計計量是財務會計的一個基本和核心環節,計量問題也是解決財務報告問題的關鍵。對于優先股而言,股東權益不受經營業績的影響,享受固定收益,因此這部分權益成本是固定的。對于普通股而言,如果將資本成本理解為企業使用資金付出的代價,那么權益成本就是企業發放的股利,而股利發放取決于企業的經營水平,虧損的企業顯然難以發放股利,也就無股權資本成本而言。顯然據此進行權益成本核算必然出現“鞭打快?!钡默F象,是非常不合適的,因此我們應轉變傳統的資本成本概念,從投資者和資金使用者相結合的角度來理解,權益成本即是投資者對公司進行股權投資所要求的回報,是一種機會成本,機會成本確實存在計量上的困難,并且可能有人認為權益成本的確定在可靠性上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了,但筆者不認為如此,因為世界上本沒有絕對的東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也不存在絕對的可靠,只是相對可靠而已。國際上,經過有關人士長期的努力,在理論上、實踐中都有了計量普通股權益成本的方法。理論上比較認可的測算方法是套利定價模型(Arbitrage pricing model),它是基于1976年羅斯(Ross)提出的套利定價理論。套利定價理論假定,證券收益是一個線性的多指數模型生成的,所有證券的風險收益,對每一種證券是獨立的。由于APM計算的復雜性,所以實際應用中一般采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來確定權益成本,模型用公式表示為:普通股資本率=無風險收益率+BETA系數X市場風險溢價。該公式中三個因素(無風險收益率、BETA系數、市場風險溢價)都需要估算,那么或許有人會認為估算帶有主觀性,不可行。但是我們對比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來看,其中對于資產減值的處理,需要估計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中,當換入換出資產不存在同類或類似資產的可比市場時,應采用估值技術,這些估值的存在使得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也是可行的。
3.基于會計賬務處理程序分析。從賬務處理方面看,經過會計確認和計量后的經濟事項或交易必須按照一定的賬務程序處理:正式進入簿記系統,以便于經過簿記系統的分類、整理加工和轉換,最終通過財務報告系統輸出符合需要的會計信息。目前產品成本和債務成本的會計處理保持不變,權益成本實行獨特的會計處理程序,這樣既可以體現權益成本的特點,又不會使比較成熟和穩定的會計核算方法發生變動。具體做法有兩種,第一種是在成本類賬戶中設“權益成本”總賬,明細賬戶按“資本籌集費用”和“使用費用”設專欄。當權益成本中的資金籌集費用在實際發生時記入“權益成本——籌集費用”,而資金的使用費用則根據會計計量中探討的方法計算后記入“權益成本——使用費用”,期末轉入“本年利潤”賬戶借方。用這種方法可以反映企業價值創造的真實水平。然而,我們知道股權籌資比債務籌資所付出的成本一般要高很多,如果股權資本成本在稅前抵扣,那么許多企業稅前利潤就已經為負數了,這樣一來,國家稅收收入將受到重大影響,從而影響國家總體發展。基于這個不良影響,筆者提出第二種做法:仍然在成本類賬戶中核算“權益成本”,但是年末不轉入“本年利潤”中,因此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不作調整,只是在報表附注內容的第五項——重要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中披露權益資本成本。這樣操作不僅企業本身對于權益成本加以重視,報表使用者也能夠迅速對該企業的真實價值有所了解,同時也不會影響到國家長久以來相對穩定的稅收收入。
參考文獻:
[1]王 波:經濟增加值理論及在我國上市公司的應用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12)
[2]于小鐳: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實務全書[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8)
[3]詹姆斯.L格爛特:經濟增加值基礎[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