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經濟增長與勞動就業具有密切的關系。著名的“奧肯定律”表明失業率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本文利用我國1993年至2007年的有關數據對二者的關系作了實證分析,發現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表現出非一致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我國就業增長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 經濟增長 就業 實證分析
一、 引言
1962 年,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阿瑟·奧肯在對美國經濟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奧肯定律,該定律表明失業率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并經過實證分析得出:失業率變動與實際GDP 增長率之間是1∶2的反比例關系。而在我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經濟的高增長卻沒有帶來相應的就業高增長,我國就業問題日益嚴重,已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經濟問題。
二、經濟增長與就業的實證分析
本文選用1993年~2007年的年度數據,資料來源于《2008中國統計年鑒》,對GDP 增長率、就業增長率、城鎮登記失業率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1.通過歷年數據得到折線下圖,由圖可以看出,1993年~1997年間,我國 GDP增長率與失業率二者有負相關關系,表明經濟的增長可以減少失業。而在1998年之后隨著GDP增長率的上升, 失業率基本保持不變。就業增長率總體來看呈現下降的趨勢。
2.回歸分析。對GDP增長率和失業率進行回歸分析,利用統計軟件SPSS12.0回歸方程為:GDP = 3.75- 0.03*U。二者是負相關關系, 但在5%的顯著水平下顯著性概率值P=0.75>0.05,可決系數R2=0.008,說明回歸方程的線性關系不顯著,擬合的程度很低。 我國GDP 增長率與城鎮登記失業率之間的相關性很弱。
3.格蘭杰因果檢驗。對GDP增長率與就業增長率進行格蘭杰檢驗,來判定兩者是否具有因果關系。X代表就業增長率,GDP代表經濟增長率,結果如下表:
由格蘭杰檢驗可得就業的增長是導致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就業的增加促進了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并不是就業增長的原因,表明我國經濟的發展沒能有效促進就業。
三、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出現奧肯悖論的原因
1.產業結構失衡。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業結構的失衡具體表現為第一、二產業的比重過高,使得能夠吸納相對較多勞動力的第三產業增加就業的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我國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在2005 年為12.6%、47.5% 和39.9%,第三產業的比重在持續上升,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64%的平均比重還有很大差距,第三產業還有待發展從而影響了就業增長。
2.科技進步。科技發展創造了新的產業,同時也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但是在新的就業崗位產生的同時,新技術改造下的傳統產業,提高了資本的有機構成,導致原有產業的勞動者被不斷擠出。 同樣也會造成一部分失業。
3.結構性失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經濟轉型時期,經濟轉型也會對我國就業產生影響。具體表現在:在國企改革中紛紛采取“減員增效”、“下崗分流”的措施,出現了大批失業人員;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在轉移過程中由于農民技能欠缺等因素,同樣出現失業。
四、擴大我國就業的政策建議
1.以促進就業為目標, 加快經濟發展。目前受到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大量中小企業出現破產倒閉,大批農民工失業返鄉,同時高校畢業生也面臨著就業壓力。在此背景下,促進全社會的就業增長應該成為各項政策制訂的出發點,政府的各種經濟和社會政策的制訂, 都應以最大化的創造就業機會為優先原則, 從而使就業機會的擴大與經濟增長同步推進。
2.進一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首先繼續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服務業,其次要加快所有制結構調整力度,著力發展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積極支持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為他們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 消除在市場準入、資金融通等方面的歧視,充分發揮在活躍市場、增加就業方面的作用。
3.完善勞動力市場促進就業。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建設嚴重滯后,存在城鄉分割、地區分割、所有制形式分割等現象,戶籍制度阻礙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完善勞動力市場就要打破體制性分割, 提高勞動力的流動效率。其次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勞動力市場服務體系包括勞動力市場管理機構、市場法規和中介服務等,改進就業服務體系是培育和完善勞動力市場、實現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重要途徑。
此外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鼓勵自主創業,創造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多管齊下綜合努力切實解決就業難題,實現經濟增長與就業長期穩定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陳 濤 王 健:《淺析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的一致性問題》.現代商業,2009年第5期
[2]朱佳琳:《對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關系的實證分析與思考》[J].消費導刊,2008年第14期
[3]向 利 劉 霞:《我國就業現狀及擴大就業的對策研究》[J].知識經濟,200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