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商業銀行存在高杠桿率、高度復雜的委托代理關系等治理特性,因此其公司治理結構應當有別于其他行業,本文擬通過對上市銀行與其他行業企業治理結構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實證檢驗揭示我國上市銀行公司治理結構與機制所存在的特殊性。
[關鍵詞] 上市銀行 特殊性 對比分析
一、引言
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將我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規范化正式提上議程。然而,由于商業銀行與金融市場本身存在的特殊性,傳統經典公司治理理論并不能直接作為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構建的指導理論。因此,本文擬從商業銀行與金融市場自身的特殊性出發,通過與其他行業公司治理結構的對比,揭示我國上市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實質特性,為我國上市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提供意見與建議。
二、商業銀行及其公司治理特殊性
1.高負債的資金結構。商業銀行自有資本所占比重較低,按國際通行的《巴塞爾協議》的規定,銀行資本與加權風險資本的比例不得低于8%,這意味著商業銀行最高負債率可高達92%。資本的高杠桿和高負債經營的特性,決定了在資本獲利可能性大大增加的同時,資本運營的風險也大大增加。因此,股東和經理層因短期行為損害存款人利益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
2.信息不對稱的復雜性。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公司所有者與管理者之間的代理問題是公司治理最初的起源。商業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來自于儲戶,作為債權人的儲戶、商業銀行股東以及管理層之間的代理問題更為復雜,作為資金提供者的儲戶很難了解銀行資金的最終用處,單個債權人(儲戶)監督商業銀行運作所需要的巨額監督成本也是得其最終只能陷入“集體行為困境”。
3.存款保險制度的負激勵。為了有效控制金融風險,西方各國普遍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目前,我國雖然未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但是實質上,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獲得了政府的隱形信用擔保,這不但使銀行面臨嚴重的道德風險問題,而且極大地減弱存款人對銀行經營的關注。存款制度的存在一方面可能使得股東因此而偏愛一些高風險的投資項目,侵害只享有固定回報權的債權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使得存款人監督商業銀行經營的動機減弱。
4.治理目標的特殊性。目前關于公司治理目標的理論一般有3類:第一類是股東至上論,認為公司治理的中心在于確保股東的利益,公司治理是確保股東得到應有投資回報的各種機制;第二類是投資者利益保護論,認為公司治理是確保包括股東和債權人在內的所有投資者得到投資回報的各種方式;第三類是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包括股東、債權人、雇員、顧客、供銷商和社區在內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以及規定他們之間關系的制度安排。在商業銀行中,存款人是資金的重要提供者,為了實現治理中利益平衡,需要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介入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實現保護存款人的治理目標。同時,由于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商業銀行要擔負更多的社會責任。而商業銀行大都是股份有限公司,其股東承擔有限責任。在此情況下,要求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要對所有的利益相關者負責。
根據商業銀行的特殊性,本文推測,相較于其他普通行業企業,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應具備以下特征:
推測1:商業銀行負債率與其業績顯著正相關。
對于一般企業而言,高杠桿率在幫助企業迅速成長的同時也使得企業面臨更大的財務風險,因此,高負債率通常與企業業績顯著負相關。而商業銀行作為信用中介,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是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其資產負債率顯著高于其他行業公司。在滿足8%核心資本的基本前提下,負債率更高,說明商業銀行可發放的貸款比率越高,其潛在業績也就越高。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商業銀行負債率應與其業績不存在顯著相關性,或是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推測2:商業銀行股權結構、高管薪酬與其業績不存在顯著相關性。
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是現代企業的基本特征,所有者與管理者之間的委托代理問題也是引發公司治理問題的根源所在,因此,現代公司治理理論通常主張通過合理的管理者薪酬設計,來促使公司所有者與管理者的利益實現統一,從而實現委托代理問題的解決,實現公司業績的提升。然而,相較于普通企業而言,由于商業銀行資產主要來源為儲戶的存款,傳統的所有者——管理者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演變為更為復雜的所有者——管理者——債權人三方委托代理關系。由于顯性或隱性存款保險制度的存在,作為債權人的存款人大多放棄了對商業銀行的直接監督,所有者——管理者——債權人三方委托代理關系的復雜程度也加大了所有者(股東)對管理者進行監督與管理的難度。因此,一方面,在商業銀行中,薪酬激勵機制很可能失去其原有的激勵功能,而變成管理者變相侵占公司利益的工具;另一方面,在保障所有相關者利益的公司治理目標下,無論大小股東,都失去了以一己之力,通過監督與激勵改善委托代理問題的動力,因此可推論,商業銀行股權結構對其業績不再具有顯著影響。
推測3:商業銀行董事會獨立性與其業績存在顯著相關性。
商業銀行產品的特殊性弱化了產品市場的公司治理功能,我國尚未成熟的資本市場制度以及職業經理人市場的缺失,也決定了收購、管理者替代等外部治理機制對我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影響甚微。因此,相比于其他行業企業而言,董事會治理在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中的核心地位更為凸顯。一般而言,董事會的獨立性是董事會治理效率的主要決定因素,商業銀行董事會獨立性的強弱應與其業績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三、實證檢驗
下文將分別對我國上市銀行,以及其他行業企業的業績與其股權結構、負債比率,以及董事會獨立性等方面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通過兩組檢驗結果的對照印證上文推測的正確與否。
1.樣本與選擇
目前我國已有14家不同類型的銀行分別在深圳、上海或(和)香港上市,由于我國中國人民銀行于2002年正式發布《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因此本文研究的樣本期間為2003年~2008年,樣本對象為此間上市銀行的年報。另外,本文以2003年~2008年間入選上證50指數的公司(銀行除外)的相關數據作為對照組,與上市銀行組進行對比,并通過對比凸顯上市銀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滿足此類條件的樣本得到上市銀行組樣本數39份,對照組樣本數230份。
在指標選擇方面,本文選取凈資產收益率(ROE)作為公司業績的衡量指標,以資產負債率(LR)作為公司杠桿程度的指標,以Herfindal指數作為公司股權集中度的主要衡量指標。在董事會方面,分別選擇了董事會規模(DS)、獨立董事規模(ID)、以及監事會規模(JS)作為董事會獨立性的衡量指標,同時,以公司前三位高管的工資總額(MP3)作為管理者薪酬的衡量指標。
因此,回歸方程應為:
ROE=a1+a2LR+a3HI5+ +a4DS+a5ID+a6MP3
備用方程為
ROE=a1+a2LR+a3HI10+ +a4DS+a5ID+a6MP3
根據本文前文的推測,上市銀行組資產負債率(LR)應與其業績(ROE)不存在顯著相關性或存在顯著正相關性,而對照組企業負債率應與其業績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上市銀行組HI5、 HI10與ROE不存在顯著相關性,而對照組企業HI5、HI10應與其業績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上市銀行組MP3與業績ROE指標不存在顯著相關性或負相關,而對照組則為正相關性;無論在上市銀行組或是對照組,DS都應與ROE負相關,ID與ROE正相關,但上市銀行組的相關程度更強。
2.實證結果及分析
根據上述樣本及回歸方程,運用SPS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后得到以下結果:
從上表可以看出,上市銀行組中HI5、MP3與ROE的相關性都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而對照組HI5、MP3均與ROE正相關,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基本符合前文預測,即由于委托代理關系的復雜性,在以全體相關者利益為目標的公司治理目標的指導下,高管薪酬激勵機制并沒有為上市銀行業績提升做出貢獻,反而可能淪為高管侵占公司利益的工具;上市銀行資產負債率(LR)與ROE負相關,且通過顯著性檢驗,不符合本文預測,究其原因,可歸因于政府對商業銀行行業監管與銀行出于自身流動性的考慮;上市銀行組中董事會規模(DS)與ROE的相關性雖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但其正的符號與對照組負的符號的對比,說明了董事會治理在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突出地位,而對照組董事會規模與ROE的負相關性則說明,臃腫的董事會可能會對公司業績造成不理影響。上市銀行組中監事會規模(JS)與ROE正相關,而獨立董事規模(ID)與ROE負相關,這與對照組的符號恰恰相關,這也許預示著在我國上市銀行中,監事會對于董事會治理的作用優于獨立董事,而在其他行業中,更多的獨立董事顯然對公司業績的提升幫助越大。
四、結論
商業銀行的高杠桿率、隱性存款保險制度的存在、委托代理關系的復雜性,以及以所有相關者利益為目標的公司治理原則使得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與機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本文認為,商業銀行特殊的業務模式使得其能夠以更高的杠桿率進行運營而不受財務風險的威脅,隱性存款保險制度,以及其他政府監管的存在使得本應發揮重大治理作用的商業銀行債權人放棄了行使治理能力的權利,而所有者——管理者——債權人三者之間復雜的委托代理關系,以及以所有相關者利益為目標的商業銀行治理原則使得股東對管理者進行積極監管有心無力,甚至失去了進行監管的動力,使得商業銀行高層管理者更容易通過“隧道行為”侵占公司利益。在這些背景下,商業銀行的內部治理,尤其是董事會治理成為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中堅力量。為了對這些推論進行驗證,本文以目前上市的14家商業銀行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上證50指數公司為對比研究對象,對上市銀行及其他行業企業的業績與資本結構、股權結構、董事會獨立性等指標進行了實證檢驗,并通過兩組檢驗結果的對比對上市銀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進行驗證。實證檢驗結果發現,如本文推測那樣,股權結構與管理層薪酬與我國上市銀行業績不存在顯著相關性,而在董事會治理方面,與其他行業公司相反,監事會對于上市銀行董事會治理的作用優于獨立董事。
參考文獻:
[1]吳敬璉: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J].天津社會科學,1996,(01)
[2]錢穎一:企業的治理結構改革和融資結構改革[J].經濟研究,1995,(01)
[3]李維安: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公司治理原則課題組.改革實踐的呼喚:中國公司治理原則[J].中國改革,2000,(10)
[4]宋增基 陳 全:上市銀行董事會治理與銀行績效[J].金融論壇,2007(5)
[5]李 成 秦 旭:銀行股權集中度與經營績效的相關性分析[J].金融改革,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