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個人所得稅在代扣代繳和自行申報兩種納稅方式下,稅務機關一般對提供的統計報表進行資料匯總、分析。但隨著我國個人收入渠道的多元化,隱性收入和灰色收入的增加,稅務機關的稅收調查很難取得真實的數據資料。因此,必須研究進行其他方式的調查,為制定宏觀個人所得稅稅收政策的提供依據。
[關鍵詞] 個人所得稅 重點調查 典型調查
一、引論
個人所得稅作為稅收的一種,具有調節收入、緩解貧富懸殊、促進社會公平,增加財政收入等特性。自從1799年創立至今,經過兩個世紀的發展,它已是世界各國普遍開征的一個稅種,并成為一些國家最主要的稅收來源。在英、美、日等國,個人所得稅收入比重一般占到稅收總收入的30%以上,在國際社會享有經濟“內在調節器”和“社會減壓閥”的美譽。
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是于1980年開征的,當年該稅的全國收入不足20萬元。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個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個人所得稅收入也迅速增長。特別是1994年稅制改革以后,個人所得稅的增長更呈現出“突飛猛進”的態勢。1994年為72.67億元,2008年就高達到3722.19億元。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特點是以個人為納稅主體,按分類所得設置稅率,實行自行申報和代扣代繳兩種征收方式。在個人所得稅收入中占較大比重的工資薪金所得課稅一般由發放單位代扣代繳,匯總后交稅務機關。另一課稅重點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則主要以自行申報為主。二者在繳納個人所得稅時都要填報納稅報告表或申報表等統計報表,稅務機關再根據這些統計報表進行資料匯總。
二 、 我國現行的稅收調查與征管方法
我國現行的稅法中,個人所得稅實行分項扣除,分項定率,分項征收的計征辦法。因此,在確定征稅對象時,為了便于征管和防止稅款流失,采用分項列舉的方法。
1.對工資、薪金所得的征稅方法
在11項應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收入項目中,工資薪金所得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具體是指個人在任職或者受雇期間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及與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此項在征收個人所得稅時,適用5%~45%的九級超額累進稅率,按月征收。具體到繳納稅款時,支付所得的單位或個人為扣繳義務人,其在向個人支付所得的同時要代扣稅款,并通過一定形式告知納稅人已扣繳稅款。
2.對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的征稅方法
另一應稅所得項目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在繳納稅款時,按年計算,分月預繳,由個體工商戶在次月7日內填寫《個體工商戶所得月份申報表》,并預繳上月稅款,年度終了后三個月內匯算清繳全年應納稅款,多退少補。目前對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征稅大部分是采用定期定額制度。這種征收方式簡便、易行,在個體私營經濟賬證不全,納稅意識淡薄,現金管理混亂的情況下,對組織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稅收收入,加強個體稅收征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現行的稅收調查方法
不論是工資薪金所得納稅還是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納稅,現行的個人所得稅稅收調查方法主要是采用經常性統計報表,這種制度在執行時,一方面,國家對統計報表規定了統一的表式,統一的報送程序,統一的報送時間,所以可以保證所搜集資料的統一性和時效性;另一方面,統計報表制度是一種制度化的調查方式,可定期取得統計資料,因此具有統計報表資料的連貫性;另外,統計報表可以比較準確的反映目前個人所得稅稅收結構、現狀,是對內、對外提供信息的主要依據。
4.個人所得稅調查與征收中出現的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個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來源渠道的多元化,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工作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1)個人工資外收入明顯增加;(2)非貨幣收入明顯增加;(3)灰色收入從稅收角度來看,沒有得到任何控制;(4)個體工商戶在申報時隱瞞收入或加大成本、費用,偷、漏個人所得稅。以上問題的出現使原有的個人所得稅稅收調查方法在統計資料的獲得上出現了很大漏洞。
三、 采用其他調查方法對個人所得稅的調查進行補充
面對在個人所得稅稅收調查中出現的新問題,稅務部門需要探索新思路,采取新方法 ,對原有方法進行完善和補充。
1.調查人員的專業化
對原有調查方法完善與改進的前提是實施調查的人員專業化,所以首先應從人員分工制度上進行改革。具體做法可以采取“人員分離”或“機構分離”。“人員分離”是指在征管機構內,把原來的專管員劃分為征收人員、管理人員和調查人員,分別負責征收、管理和調查工作,實行專業化的管理。“機構分離”是指調整稅務機關的征管機構,在稅務機關內分設稅款征收,納稅管理和稅收調查三個機構。這兩種類型都是把稅收征管的全過程劃分為征收、管理和調查幾個環節,共同實施對納稅人的監督管理。這種“分離”的征管模式,按照征、管、查的要求,一方面對納稅人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監督管理,另一方面在稅務機關內部工作上,形成了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機制,可以達到依法治稅的目的。
2.我國的稅收調查
我國在實施稅收調查時,一般可以分為兩部分:
(1)稅務部門實施的調查。稅務部門實施的調查主要是指經常性的統計報表制度。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根據經驗或歷史情況,對估計問題較多的納稅人進行典型調查。為了配合調查的實施,還應加強一些措施的執行。例如,對工資薪金所得進行調查的同時,可以對納稅人按收入多少分開管理。對高收入群體可以實施建檔管理,詳細記載收入總額、應納稅額、已繳稅額、欠繳稅額等。對高收入者收入情況發生較大變化的,應分清情況,重點檢查,核實。在對高收入群體加強管理的同時,也不能放松對中等收入和低收入群體的征管,主要是抓住支付單位代扣代繳這一重要環節。
(2)委托社會專門的調查機構進行調查。在對工資薪金所得及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征稅時,由于隱性稅源擴大及偷漏稅現象的發生,如果由稅務部門直接進行調查,很難獲得真實的數據資料。這時,便可以委托社會專門的調查機構參與調查。
委托調查機構進行的調查有很多種,在此針對個人所得稅中需要重點調查的工資薪金所得納稅情況和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納稅情況兩項提出具體實施時的建議:
①采用典型調查對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進行調查。
調查時對典型單位的數據和情況,進行直接的觀察、計算、檢查、核對,用典型調查的結果對稅收統計報表獲得的資料進行補充。其中正確選取典型是整個調查的關鍵,典型選得好,看到的是代表全局的真實現象,但選偏了或選中不具備代表意義的單位,就容易被假象所蒙蔽。選取個體工商戶的典型時首先要通過統計報表搜集上來的資料對全局的情況有一個初步了解,有計劃的確定調查單位。
雖然典型調查是一種比較靈活,深入的調查,但它運用在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納稅情況的調查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典型調查缺乏對作為典型的單位的代表程度進行檢測的手段,因而在選擇典型單位時容易受到主觀因素的干擾,有較大的隨意性。第二,各調查單位間差異較大,雖采用劃類選典,但用典型調查資料推算總體數值時,因無法計算誤差,所以推斷結果只是一個近似值。
由于典型調查在個人所得稅的調查運用中,存在著局限性,因此在使用時應該與其他調查方法配合使用。一方面,典型調查要與統計報表相結合,因為統計報表資料是對調查總體初步認識的基礎,而典型的選擇往往又依賴于我們對所調查的現象總體的初步認識,所以典型調查要在統計報表的基礎上進行。另一方面,可以借鑒抽樣調查的方法,在劃類選典時,按一定的比例從各類中選擇典型單位,然后進行比例推算。這樣獲得的推算結果的可靠性可大大提高。
②采用重點調查對工資薪金所得進行調查
對工資薪金所得用累進制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主要是調節高收入,均衡社會分配。因此在稅收調查時,可以對高收入者進行重點調查,用獲得的資料對稅收統計報表進行補充和修訂。
●具體方法
重點調查就是在調查單位中選擇其中的一部分重點單位進行調查。這里重點單位的含義是:這部分單位數量占全部單位數量的比重很小,但就調查標志值來說它們在總體中占很大比重。高收入群體就屬于這種重點單位。工資薪金所得有人員穩定,收入穩定的特點。所以在調查前可以通過上一年度的個人年收入的多少,對高、中、低收入群體進行界定,將高收入群體作為重點調查對象。
調查中最關鍵的步驟是對高收入群體的界定。一般來說,把工資薪金所得適應某一種稅率以上的納稅人認定為高收入群體。但在對我國29個省市自治區(不包括重慶、西藏)調查中發現,職工的平均工資水平最高的3個地區(上海、廣東、北京)與最低的3個地區(黑龍江、江西、河南或內蒙古)之間,平均工資差額已經達到了5079元,并有逐年擴大之勢。因為各地區的工資差距很大,所以全國對高收入群體適用的稅率不應該作統一規定,而應根據各地情況,自行制定。對收入群體做出界定后,便可具體實施調查。在資料搜集方面,重點調查要求對重點單位進行全面調查,但由于稅務機構人力、物力、財力有限,并且高收入群體中調查單位數量仍然較多,且單位同質性較強,所以可以在重點單位內實行抽樣調查。
●重點調查的優點
第一,重點調查的調查單位少,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且花費的時間少。在我國稅務調查及征管力量有限的條件下,采用重點調查可以花費較少的調查力量而能取得較好的調查效果以及可近似全體的資料。
第二,重點調查從范圍上看,是在全部單位中選擇一部分重點單位進行調查,因為被調查的單位少,所以可以對其進行深入的詳細的調查,而由于被調查的重點單位在所研究現象的總量中占有絕大比重,所以重點調查所反映的情況基本能代表所調查現象的情況,或者說,所調查得來的數據可以近似的說明現象的基本趨勢。
我國個人所得稅占各項稅收收入總額的比重雖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但與世界各國相比,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收入占總稅收的比重十分低下。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8年的統計資料顯示,絕大多數經濟發達國家的個人所得稅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都大于20%,其中最高的為丹麥,達到了54%,其次新西蘭為45%,澳大利亞為40%,加拿大為37%,美國為36%,英國為28%,日本為23%。而中等收入國家的比重基本上為10%-20%,在低收入國家中的比重則在6%-10%。而我國的此項比重僅在將近10%。不僅大大低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甚至也低于世界上多數低收入國家的水平。由于個人所得稅占總稅收的比重過小,就無法實現個人所得稅對收入的調節功能,也不能發揮對經濟的穩定作用。
四、結論
為了獲得更準確的資料及配合多種調查方法的實施,應加快計算機稅收信息系統的開發步伐,建立以電腦化為主要標志的現代化管理系統,使個人所得稅的稅務登記、申報征收、催報催繳和稽查等全部通過微機系統進行處理,形成廣域的乃至全國性的縱橫貫通的稅收征管計算機網絡。另外要加強稅務部門與其他部門,例如,統計、財政、福利、海關、銀行等之間的聯系,建立稅務部門與其之間以及納稅人之間的聯網系統。通過加強個人所得稅的稅收調查與征管工作,堵塞偷逃稅漏洞,個人所得稅的稅收收入必將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闞敏:核定征收個人所得稅年所得計算方法解析[J].云南地稅,2008(3)
[2]劉繼雄:淺談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J].漣鋼科技與管理,2007(5)
[3]高穎:論我國個人所得稅征管中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思考[J].華商,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