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多來來,社會上流通的管理學書籍,從總趨勢來看,是厚了。本文分析管理學書籍緣何變厚的四個一般原因。
[關鍵詞] 管理學 書籍 管理理論 管理學教學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書往厚里寫,這是筆者看到的近十年來社會上流通的管理學類書籍單本印張越來越大、字數越來越多而所發出的感嘆。這不是帶著無奈或遺憾的感嘆,而是載有更多欣慰的感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管理學學科(課程)建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發展的一種表現是學科的討論內容越來越豐富,知識體系越來越完善,研究對象越來越多,體現在成果的載體上——就是書,從而變得厚了。一句話,管理學討論的內容豐富了。
管理學書籍緣何變厚,推敲之,主要原因有:
一、管理實踐的推動
理論來源于實踐。從根本講,一國的管理實踐,尤其是企業管理實踐的總體狀況決定了該國的管理理論整體水平的高低。把管理實踐比作是地理條件、氣候環境,那么,管理理論就是在一定的地理條件下和氣候環境中所能生成的樹林。樹林有可能是一片稀疏的樹木,也可能是蔥郁隆茂的森林,還可能連天接地的叢林。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管理學理論之所以不發達,就是由于管理實踐的局限所致。貧乏、非健康態的管理實踐只能生成出“血色素不足”的管理理論。新舊管理叢林時代能在美國出現而不能在中國出現根本緣由也就在此。20多年來,經濟管理體制改革逐漸深入,市場取向的管理活動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展,管理活動國際化,管理者構成類別的多樣性和隊伍數量的不斷壯大,都對管理理論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與急迫的要求。國有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努力,民營經濟的崛起,外資在我國市場上的活動與競爭,海外市場的開拓,宏觀管理的變革,各級政府機構的行政進取,給我國管理學者提供了一個研究管理的極好社會背景和學術基礎。學科發展的營養滋厚,可供探討、研究的對象、內容就多了,管理學的知識內容就豐富了,關于它的書就由以前的小薄本變成了大部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管理理論還不應是單純被動地適應管理實踐的需要,管理理論還可以創造管理實踐的需要。管理實踐的推動和管理理論自身的發展沖動,對管理學的學科進步共同構成影響,當然,前者的推動是主體的、基礎的,后者的影響是內在的、助益的。由于管理的深化與發展在我國還只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管理思想和實踐會不斷涌現,因而可以預見,管理學書籍還會再厚點。
二、學科成熟度的提高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中國足球隊用了44年時間才取得到世界杯賽場參加競賽的資格。在169年前爆發的鴉片戰爭中,中國人失敗了,清廷以割地賠款和開放通商口岸等條件“求和”。從那時始,富國強兵就一直是許多國人心中的一個夢。時間過去了一個半世紀多,中國仍不夠強大,仍不富,國人還在為國家的現代化努力進取。把中國建設成現代化強國,這是一個過程,一個需要好多代中國人的勤奮努力才可達成的目標。管理學學科建設上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欲速可能不達。改革開放后我們在這個過程已用時20多年年。與自己的歷史比,管理學學科建設從未如今天繁榮,但從國際上比較,我國的管理學學科建設水平,仍是相當低的。這樣比擬不是自喪志氣,而著意于要在對管理學自身的發展現狀或對其新的起點進行定位時有個清醒的認識。企業管理實踐的整體水平不夠高,學科發展的人才隊伍總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學科發展的歷史也較短,這些局限決定了我國管理學建設需要做的事情太多,要走的路很長。我們不僅有“補課”的任務,還有發展創新的任務,譬如說對中國管理思想進行整理、系統化的任務。國內管理學教學、研究上,出版物里不可沒有對中國傳統管理思想精華的足夠體現,言多稱西方的,應只是一個學科發展初級階段的特殊現象。盡管我國的管理學建設上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話說回來,我們還應該看到,管理學者們和一大批有管理學基本造詣的管理者在管理學發展上做出了共同的可喜努力,研究管理的隊伍壯大了,研究者素質有了提高,參與研究者的類型也多了,這樣一來,研究體現的內容也就豐富了,研究切入的角度呈多樣化,研究采用的方法多了,研究的視野寬了,研究的思想較為深刻了。這樣情況下,關于管理學的書目不僅多了,所要表述的內容就豐富了,即要說的話多了,書自然也就厚了。
三、培養人才的鞭策
教學對象數量不多,就難以有更多的人參與管理學的研究與傳播。這可看作是教學相長的另意理解。越來越來的人加入了各種層次的全日制和在職的管理學教學活動中,這為管理學的發展提供需求推動。更多或更高的管理學學習、研究需求促進了管理學學科發展。打鐵先得自身硬,給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擁有一桶水,源于教學過程中另一主體的壓力,驅使管理學知識傳授者、傳播者、與人共享者,不斷加強自身的努力,所有這些個體的努力集合起來看就很可觀,并且容易生成系統的相互學習效應,管理學的知識量由此激活增大,管理學教學工作者所要思考的內容就增多了,體現在紙張上的文字也就多起來了。
四、對外學習與交流的促進
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曾在給其友人的信中說道,若禁中國譯西書,則生命已絕,將萬世為奴矣。沒有改革,沒有中國今天之活力;沒有開放,也沒有中國今天之明智。開放要解決 的核心問題就是對外的思想、信息交流。由于歷史的原因,建國后,我國企業管理或管理學學科缺乏自己的學術基礎,這也讓我們把眼光盯向國外,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是借鑒前蘇聯人的,改革開放后是向國際上的管理學發展主流國家學習。美國人的管理學作品我們引進、介紹得最多。這方面的工作,總的看來,在20世紀80年代,力度還是不夠的,90年代后半期始,就做得較有聲色。比如說,大量引進、翻譯西方國家管理學的作品,讓外國的管理學者和管理人士來念他們的“經”,學習他們的,研究他們的,來為我所用。如此的思路與舉措,十分有益于我國管理學學科超常規發展。管理學思想的豐富程度與對外學習與交流的力度成正比關系。許多版本的管理學的書厚了,與對外學習與交流的力度大了有著高度的相關。目前的交流還是單向的居多,即我們引進、學習別人的,乃多是由外向內的管理學思想、信息的溝通。將來的中國能否變成管理學思想、信息的重要輸出國,則主要取決于我們今后的努力效果。至那個時期,就應當是雙向溝通并舉。青山砥立翠鳥鳴,此間不可無我音,將來終會有某一時期,有較多的中國人在管理學理論發展上做出了國際性杰出貢獻。因此,就當下而言,管理學書籍可能厚得不夠質量,并不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
水往低處流,這是一種自然現象。書往厚里寫,就不一定是社會必然。書厚一點或薄一點,只是個形式問題,實質問題是書本身的質量。總起來看,20年來,市場上流通的管理學的書籍逐漸厚了。從以上四個分析看,這種厚的趨勢是合理的,大抵是種好現象,也反映出管理學建設工作上存在的薄弱之處得到了一定的克服。由于“越來越厚”所體現的是學科建設中的積極努力,有其正常的內在要求和外在推動,我們應當為“書厚”這一現象感到欣慰才是,實在沒必要為此而憂這愁那的,更大可不必把這種現象當作信息污染或不正常的信息爆炸來看待。從國際看上,西方的管理學書一般都比咱們還要厚,筆者認為,倒不是人家對把書寫厚有一種偏好,而是他們對管理學的研究比我們的深入,內容把握上也比我們的要寬。我們可不要把先前的薄認為正常的,后來的厚反而看作是不正常的。管理學書厚,并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不利影響因素。時代發展到今天,單位學時所要生成的教學信息總量理應比二、三十年前的要大,這是社會進步的一個表現,也是對教與學兩方面主體提出的一個必然要求。管理是一種復雜的、涉及面甚廣的社會活動,管理學要傳播的不僅有理念、理論、知識,還有方法與技能,管理學的不僅有規范性的知識內容,還有描述性的問題討論,管理學書籍所提供的信息總量是教方組織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學方自己研習的基礎材料。管理學教學還不單是教方單方面的信息輸出,還應注意對學方在規定學時之外自我學習平臺的開發。所有這些,也要求管理學的書要厚一些,即載有的信息量要大一些。案例、小品、學習指導等要素的提供與配備,在國內多數的管理學書中仍然做得不夠,因而可這么講,現今的管理學書籍還不夠厚。管理學書里的內容絕不應當是枯燥、乏味的,而應當包括許多實例和圖表;管理學書中應當選取有管理領域中活生生、扣人心弦的事件、人物,從而使概念的表法和和方法的介紹變得鮮活和更有意義。半部《論語》治天下,這一諺語有它特定的意含,用它來要求管理學書寫得精煉一點,薄一些,則不無牽強附會。當然,書可厚,前提是應有好的質量。是真文章能千古傳,如古時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的為厚而“厚寫”的管理學書籍,終究是沒有積極的市場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