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設計調查問卷,設計科學、全面的指標體系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相關調查,利用SPSSl3.0軟件,選取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數據的KMO檢驗和巴特利特球度檢驗結果、因子分析初始解、方差極大法做因子旋轉等,從實證角度分析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起到助益作用。
[關鍵詞] 科技型中小企業 企業成長 因子分析
一、引言
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和電子商務的出現、科學技術的提高、信息全球化,科技型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迅猛出現,但是很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只是曇花一現,不能良好的發展,現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其成長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二、問卷的設計
1.構建指標體系的原則
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影響因素各指標的選取,既要科學、客觀,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針對性。因此,在設計評估指標體系的過程中,我們力求遵循以下原則:(1)系統性與層次性統一的原則。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個不斷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有機系統,它賴以成長的外界環境各要素是相互聯系.因此,指標體系是由各個指標所組成的、有一定層次結構的有機整體,必須考慮到外界環境系統的各主要方面和各主要層次。(2)全面性與重點性相統一的原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環境是一個由各種物的和非物的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這就要求相應的指標體系具有足夠的涵蓋面,能夠將有關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環境的主要因素都考慮在內。另一方面,在全面性的基礎上,又要突出重點,盡可能選取具有足夠代表性的綜合性指標和專業性指標,以比較準確、簡潔的表述所涵蓋的側面。(3)硬性指標與軟指標相結合原則。在指標體系中所采用的指標應全面、系統,力求反映技術創新能力的內涵與本質。同時由于評價問題比較復雜,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硬性指標與軟指標相結合。因為,硬指標是顯性的,它只代表過去與現在;軟指標是內在的,更有前瞻性,個性化信息保留較多,對未來的把握遠比硬指標好。(4)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相結合的原則。所謂可比性,就是評價指標應具有普遍的統計意義,使評價結果能夠實現企業間的橫向比較和實踐上的縱向比較。而可操作性是在滿足評價目的需要的前提下,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評價指標在設計時概念要清晰,表達方式簡單易懂,數據來源易于采集。
2.成長影響因素指標的選取
評價指標體系:(1)企業家能力(教育程度、行業經驗和經營管理經驗、自我實現的意愿程度、社會關系網絡、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2)技術創新能力(企業的創新意識和氛圍、研究開發的投資、技術積累狀態、研發人員的數量和質量、激勵創新的相關制度);(3)企業戰略(是否有完善的戰略計劃、戰略計劃的實施狀況、對宏觀經濟和政策的認識);(4)市場營銷能力(營銷隊伍和銷售渠道、營銷戰略和售后服務、市場分析能力);(5)財務能力(融資能力、完善的財務管理機制、盈利能力);(6)企業文化;(7)人力資源管理(獲取高級人才的能力、完善的績效考核體系、人員流動性);(8)法律政策環境(經濟政策對創新的支持力度、政策和法律的完善程度、知識產權保護程度);(9)技術環境(國家和地方級高校和科研院所數量、技術積累程度、技術轉移是否順暢);(10)融資環境(融資渠道、市場融資制度完善程度、政府支持力度);(11)經濟與市場環境(區域經濟形勢對企業的影響、企業所處行業背景、企業產品或技術的市場需求度);(12)政府行為(政策對產業支持、政府觀念的轉變、政府的優惠政策)。
3.問卷的設計
將歸納總結出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影響因素設計成調查問卷,進行調研以發現和改進問卷不合理的地方。本問卷調查的主要對象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中高級管理和技術人員,測量問卷采用的是李克特五點量表記分,用1、2、3、4、5分別表示重要程度方面的“很不重要”、“不太重要”、“重要”、“比較重要”和“很重要”,讓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做出判斷。試調查共發放問卷28份收回24份。根據試調查問卷反映出的問題,同時考慮科技型中小企業行業的特點和現實的基礎上,對指標進行了修改和增刪。如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中風險資金是很重要的因素,而傳統的行業中風險資金是很少出現的,在問卷中就增加了關于風險資金的問題。
三、問卷調查與樣本說明
此次問卷的調查范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或技術人員,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145份,回收率72.5%。其中完全有效的問卷120份,占發放問卷的60%,占回收問卷的82.8%。沒有被采用的25份問卷因為沒有提供完全的信息或被認為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的基本情況如下:
按公司創立時間分:1995年~2002年企業70家;2002以后50家。
按公司經常性員工數分:100人以下24家;100人~500人 66家;500人以上30家。
按產業領域分:電子信息45家;新材料25家;生物制藥16家;先進制造22家;現代農業9家;其他3家。
按企業性質分:國有及國控企業19家;民營企業78家;外資10家;集體及其他13家。
四、調查結果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的條件檢驗
在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所做的120份問卷進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對數據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進行檢驗。根據已得到的數據,利用SPSSl3.0軟件,選取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數據的KMO檢驗和巴特利特球度檢驗結果、因子分析初始解、方差極大法做因子旋轉。分析結果: KMO 值為0.746; 樣本分布的球形Bartlett 卡方檢驗值為6860.666(df=1176),P=0.00000<0.001。
KMO 統計量是用于比較變量之間簡單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的一個指標。KMO 值越接近1,則越適合做因子分析,KMO值越小,則越不適合作因子分析。Kaiser 給出了一個KMO 的度量標準:0.9以上非常適合;0.8適合;0.7一般;0.6不太適合;0.5以下不適合。巴特利特球度檢驗如果統計量比較大,且其對應的相伴概率值小于用戶心中的顯著性水平,則認為相關系數矩陣不太可能是單位陣,適合做因子分析。由檢驗結果可知,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影響因素條款的樣本充分性KMO(Kaiser-Meyer-OlkinMeasure)測試系數為0.746。樣本分布的球形Bartlett 卡方檢驗值為6860.666(df=1176),P=0.00000<0.001,拒絕相關矩陣是單位陣的零假設,適合做因子分析。
輸出結果表1變量共同度的含義:第一列和第四列是41個變量名;第二列和第五列是根據因子分析初始解計算出的變量共同度。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41個特征值,它們是因子分析的初始解,利用這41個特征值和對應的特征向量計算出因子載荷矩陣。這時,每個原始變量的所有方差都能夠被因子變量解釋掉,于是,每個原有變量的共同度都是1;第三列和第六列是根據因子分析最終解計算出的變量共同度。根據最終提取的m個特征值和對應的特征向量計算出因子載荷矩陣。這時,由于因子變量個數少于原有變量個數,于是每個變量的共同度必然小于1。例如,0.822表示m個因子變量總共解釋了原變量方差的82.2%。由表中數據可以得出41個變量都能很好的被主要成分所解釋。
2.因子提取結果
由表2可知,運用SPSS13.0的因子分析法提取因子,提取了12個新的因子,這12個因子的總解釋率為84.536%。說明提取的12個因子包含了問卷原始觀察數據的足夠信息。
表2各列數據的含義是:第一列至第四列和第八列至第十一列描述了因子分析的初始解對原有變量總體的刻畫情況。第一列和第八列是因子分析的41個初始解的序號:第二和第九列是因子變量的方差貢獻(特征值),它是衡量因子重要程度的指標。例如:第一行的5.632表示第一個因子變量刻畫了原有變量總方差41中的5.632,它刻畫的方差最大,下面各因子刻畫的方差依次減少;第三和第十列是各因子變量的方差貢獻率,表示該因子刻畫的方差占原有變量總方差的比例。第四和十一列是因子變量的累計方差貢獻率,表示前m個因子刻畫的總方差占原有變量總方差的比例。
第五列至第七列是從初始解中提取了12個公共因子后對原變量總體的刻畫情況。這是由于分析過程中我們指定了提取12個公共因子。各列數據的含義與第二至第四列的含義相同。可見,如果提取12個公共因子,那么我們可以描述原變量總方差的84.536%,大于80%,可以認為這12個因子基本上放映了原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
Com= Component; CL= Cumulative %
3.提取因子的載荷矩
因子載荷矩陣,它解釋了各個變量在公共因子上的相對重要性,根據相對重要性可以識別出各個因子的含義。
根據以上各條款的荷重就可以算出各新因子的值,如F(財務能力)=[0.733×(營業收入的得分)+0.567×(企業融資能力的得分)+0.507×(完善的財務管理機制的得分)]/(0.733+
0.567+0.507)=3.8003,并根據因子內各條款的經濟管理涵義進行命名。由表1可知,因子1由問題17-19識別,從其構成內容來看命名為財務能力;因子2由問題14-16識別,根據其表達的內容命名為市場營銷能力;因子3由問題16-10識別,從其構成內容來看命名為技術創新能力;因子4由問題32-35識別,從其構成內容來看,命名為融資環境;因子5由問題11-13識別,從其構成內容來看命名為企業戰略;因子6有問題1-6識別,根據其內容命名為企業家素質和能力;因子7有問題39-41識別,從其構成內容來看被命名為政府行為;因子8有問題36-38識別,從其表達內容來看,可以命名為經濟與市場環境;因子9有問題23-25構成,從起表達內容來看可以命名為人力資源管理;因子10由問題20-22構成,從其表達內容來看可以命名為企業文化;因子11由問題29-31構成,從其內容來看可以被命名為技術環境;因子12由26-28構成,從其表達內容來看可以被命名為法律政策環境。
4.成長影響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目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對企業內部的影響因素認識較好,相對投入資源較多。按其均值得分的大小,財務能力、市場開拓能力、技術創新能力、人力資源管理等企業層面的影響因素排在前5名,得分均值都在3.600以上。而對企業外部因素的認識就相對不足,投入資源較少,如排在后幾名的因素包括:經濟和市場環境,技術環境等,均值得分在3.400以下。這說明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較多地依賴內部的資源能力,而不注重外部產業和環境的因素,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阻礙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健康成長。
由表3可以得出企業內部因素對企業的影響度比較大,在前六位中五個因素是企業內部因素。其中財務能力、市場開拓能力、技術創新能力、融資環境和人力資源管理企業家能力是影響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主要因素.
五、小結
本文主要依據企業成長理論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設計出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影響因素評價指標。依據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影響因素評價指標設計調查問卷,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或技術人員進行調查。利用因子分析法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選取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影響比較大的因素。根據調查結果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意見。
參考文獻:
[1]楊 杜:企業成長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50~53
[2]劉 剛:知識積累和企業的內生成長.南開經濟研究.2002,(2):47~51
[3]李 霞:影響我國中小企業成長的主要因素分析. 技術經濟,2003,(5):36~37
[4]鄔愛其 賈生華:國外企業成長理論研究框架探析. 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12):31~36
[5]Sandberg M R. New Venture Performance:The role of strategy and industry structure. P CHealth and company, 1986,8(4):247~261
[6]Kunkel S W. The impact of strategy and industry structure on new venture performance.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s, 1991,12(5):347~361
[7]M. KaKati. Success criteria in high-tech new ventures. Technovation, 2003,8(23):447~457
[8]B C Ghosh, Tan Wee Liang.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distinctive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thrustsof top SMEs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1,10(51):209~221
[9]Lisa K, Gundry, Harold P Welsch. The ambitious entrepreneur:high growth strategies ofwomen-owned enterpris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1,3(16):453~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