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產業結構偏離度、相對勞動生產率和就業彈性等方面對黑龍江省1985年至2007年間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變動關系進行實證分析,旨在為促使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協調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 產業結構 就業結構 變動關系
一、引言
據統計,2002年黑龍江省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9%,比1990年上升了2.7個百分點, 盡管2003年以來城鎮登記失業率有所下降,2007年已降至4.26%,但是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黑龍江省的就業壓力還很沉重。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不協調問題也尤為突出,2007年,黑龍江省三次產業構成為12.96∶52.31∶34.73,而按三次產業分就業人員比例為43.7∶21.6∶34.7。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黑龍江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演變關系,對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目標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緊迫性。
二、黑龍江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演進過程
1.黑龍江省三次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
1985年以來黑龍江省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由1985年的21.7%下降到2007年的13.0%;第二產業產值比重一直在50%至60%之間徘徊,總體呈下降趨勢,從1985年的57.8%下降至2007年的52.3%;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呈上升態勢,由1985的20.5%上升到2007年的34.7%,從1986年開始一直超過第一產業,但只處在30%左右的低位徘徊。可以發現,黑龍江省的產業結構正向著合理化與高級化的方向發展,但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
2.黑龍江省就業結構的演進過程
由于自1998年起統計口徑發生變化,從業人員不再包含城鎮單位離崗職工,鄉村勞動力與農業普查數據進行了銜接,統計數據有了較大變化。為此,可將就業結構的變動分兩個階段來看。第一階段是從1985到1997,這一時期,隨著以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改革的進行,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呈下降趨勢,由1985年的41.2%降至1997年的35.3%,第二產業比重也有所下降,第三產業發展加快,比重逐年上升。第二階段是從1998年到現在。這一階段,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逐步深入,城鎮單位下崗職工增多,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呈下降趨勢,第一產業比重基本穩定在50%左右,第三產業有所上升,但不明顯。
三、黑龍江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關系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黑龍江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動趨向既具有一致性,也存在一定差異。如果從產業結構升級的角度看,就業結構在現階段明顯滯后于產業結構的演進。這種結構性的偏差,一方面與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中的轉移速度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三次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有關。為了從數量上分析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二者之間的關系,下文將引入國內外學者普遍采用的結構偏離度、相對勞動生產率和產業就業彈性等工具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
1.結構偏離度和相對勞動生產率分析
結構偏離度是指一種反映就業結構與產業產值結構之間是否處于對稱狀態的指標,對各產業而言其數值的大小以結構偏離系數來衡量,其數學表達式如下:
其中,P為產業結構偏離系數,Xi為第i次產業產值比例,Yi為第i次產業就業比例。如果P等于零就意味著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處于均衡狀態;若P大于零,該產業應該吸納更多的勞動力,使產業的發展與就業吸納能力保持一致;若P小于零,意味著該產業已存在大量的隱性失業者,應該促使勞動力從該產業流出,轉移到其他部門。
相對勞動生產率是一個與結構偏離度密切相關的指標,只需對結構偏離系數表達式略作改動就能得到相對勞動生產率C的表達式,即:
相對勞動生產率這一指標反映的是該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與社會總的平均勞動生產率之比,如果相對勞動生產率大于1,說明該產業勞動生產率高于總平均勞動生產率,小于1則說明低于總平均勞動生產率,如何使得政策效果達到在增加從業人員的情況下相對勞動生產率也進一步提高是我們所關心的。盡管與結構偏離度指標在形式上十分相近,但它們所要表達的內容卻各有側重,前者側重于反映結構上的偏差而后者主要著眼于衡量各個產業的相對生產效率。
分析表1中所顯示的三次產業結構偏離度和相對勞動生產率的時間序列數據能夠發現如下主要特征:
首先,第一產業結構偏離系數為負數,且絕對值總體上呈逐年升高的趨勢。這表明在改革開放初期該產業就存在著大量剩余勞動力有待移,但由于受制于種種因素,二十多年來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速度遠遠趕不上整經濟升級的速度,這就使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的偏差逐漸擴大,相對勞動產率不斷降低,更大比例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有待轉移。
其次,第二產業也存在著結構性的偏差,結構偏離系數大致經歷了一個先下降后上升的過程,但總體上不斷走高,從1985年的0.65上升到2007年的1.42。這種偏差的存在與不斷擴大意味著第二產業越來越具有吸納大量勞動力就業的潛力,就業結構嚴重滯后于產業結構的發展。相對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提升,這與第二產業中可能存在的資本、技術替代勞動的生產過程存在一定關聯。
最后,第三產業的情況同第二產業大致相反,結構偏離水平大致經歷了一個先升后降的走勢。結構偏離系數從1985年的-0.13上升到2002年0.27的峰值,后來一路下降到2007年已經趨于零值。與之相應,相對勞動生產率也經歷了相同的過程。第三產業結構偏離系數的絕對值向零趨進的事實表明,該產業在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不斷向前推進的過程中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日趨一致,從全社會角度看其已成為吸納剩余勞動力和新增勞動力就業的主要部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狀況在最近幾年已有所改變。結構偏離系數趨于零說明,如果當前產業結構不發生進一步的轉變,那么第三產業不僅將無法吸納更多的勞動力,相反甚至可能會排斥勞動力。
綜上所述,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結論:第一產業中存在著很大比例的剩余勞動力亟待轉移,隨著生產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該產業在未來若干年中將持續成為勞動力凈流出的部門;第二產業雖然具有吸納勞動力的潛能,但由于受生產技術選擇、產業內部結構等方面原因的影響,實際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并不強;第三產業在過去已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最主要的部門,但發展水平較低的現狀限制了其進一步吸納勞動力的能力。
2.就業彈性分析
就業彈性反映的是經濟增長和就業之間的關系。所謂就業彈性,就是經濟增長每變化一個百分點所對應的就業數量變化的百分點。在同樣經濟增長速度下,就業彈性越大,所能夠帶來的就業崗位就越多,反之則越少。
本文用L代表t時期的就業彈性,用△Lt代表t時期內就業人數增長率,用△GDPt代表t時期內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總量產出與就業之間的彈性則可以用下式表示:
從表2中的就業彈性可以看出,各產業產值增長帶來的就業增長能力是不一樣的。第一產業的就業彈性間斷出現負值,表明第一產業對就業雖然有一定的吸納能力,但是其勞動力過剩情況并未得到根本解決,尤其在1989年和1998年這兩年,勞動力過剩情況尤其明顯;第二產業的就業彈性在1997年之前大部分為正值,說明這一階段第二產業吸納了一部分從其他產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但1997年到2003年間就業彈性都為負值,說明第二產業的就業創造能力有所下降,這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企業減員增效和下崗制度的推行所造成的,從2004年至2007年間就業彈性都為正值,說明第二產業又重新成為吸納勞動力的重要部門;第三產業就業彈性基本為正值,說明第三產業一直是吸納勞動力的主要部門,在產值增長率相同的條件下發展第三產業是創造就業崗位的重要途徑。但是近兩年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有下降的趨勢,這與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有關,許多就業彈性大的行業未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3.國際比較
截至2007年底,按當年價格計算,黑龍江省當年人均GDP折合成美元約為2531.32美元,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13.0%、52.3%和34.7%,就業結構為43.7%、21.6%、34.7%,對應的相對勞動生產率為0. 30、2.42、1.00。將黑龍江的各產業就業比重和產值比重與錢納里標準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在人均國民收入2000美元水平上,黑龍江的結構與錢納里標準存有較大的差異,表現為:三次產業產值份額與就業份額不同步,第一產業的就業份額偏大而產值份額偏小,與第二產業產值份額偏大而就業份額偏小形成鮮明對照,第三產業發展緩慢;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工業化超前,而城市化滯后,城鄉二元結構明顯。
綜上所述,黑龍江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演進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第一產業從業人數比重過大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偏低。從上文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黑龍江省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過大,占到總就業人口的一半左右,而產值比重僅為13.0%,農村剩余勞動力亟待轉移。
其次,第二產業就業比重與產業比重不協調。依照錢納里標準,第二產業產值比重與就業比重是基本一致的。黑龍江省第二產業存在著產品加工深度不足、附加值較低,原字號、粗字號比重過大,輕重工業比例失調等問題。
最后,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第三產業如何加快發展將是黑龍江省解決就業問題的重點。第三產業相對勞動生產率較高,有較強的就業吸納彈性,但發展速度緩慢,總量偏低,產值比重一直在30%左右徘徊。
四、政策建議
1.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步伐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現代化、特色化農業。調整糧食品種和品質結構,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積極打造寒地黑土品牌,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加強村鎮規劃和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加快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搞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崗前培訓、用工對接、權益保護等工作,完善農業勞動力流動機制。
2.合理配置工業結構,增加就業吸納能力
加強產業配套協作生產體系的建設,發揮產業、技術、資源優勢,以重大項目為依托,提升和優化工業整體素質,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協調好與就業結構的關系。調整第二產業內部結構,改善重工業偏重、輕工業偏輕的局面。積極發展加工工業,延伸產業鏈條。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醫藥食品生產、服裝鞋帽針紡織品生產、建筑環保材料生產、五金家電日用百貨生產等輕工類項目和產品,增加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
3.整合現有旅游資源,突出發展好旅游業
發揮毗鄰俄羅斯的地緣特點,用好以冰雪、森林為主體特色的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實施旅游牽動戰略,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開發精品線路和旅游景區景點,加快產業化步伐。
4.繼續繁榮傳統服務業,加快培育和發展現代服務業
在發展好商貿、餐飲、社區服務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現代物流、信息咨詢、金融、保險、證券、房地產和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完善服務體系。促進社區服務產業化,不斷開發新的就業崗位。社區服務業具有工作種類繁多、就業方式靈活、就業容量巨大等特點,是一個新興的大行業。社加強三次產業間的聯動效應,發揮第一、二產業對第三產業的帶動和促進作用,完善第三產業對第一、二產業的服務功能。
參考文獻:
[1]桑玲玲:我國產業結構演進與就業結構變遷的實證分析[M].武漢大學,2005
[2]劉曉輝:黑龍江省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變動狀況分析[J].商業研究,2006
[3]Chenery:Patterns of Industrial Growth[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0
[4]張建武: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互動關系及其政策含義[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
[5]蒲艷萍:產業結構變動對就業增長影響及國際比較.現代財經,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