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河南在國際貿易中貿易額不斷上升,貿易結構不斷優化。但從總體上說,國際貿易增長方式粗放的問題還很突出,如出口商品技術含量低,進口規模較小且結構不合理,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力量較弱等。國際貿易增長方式粗放的根本原因是河南經濟增長方式的粗放,除此之外,能源原材料工業比重大,科技投入低,創新能力弱等也是重要制約因素,從而制約和影響著河南經濟的發展,因此,本文提出了河南在國際貿易中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的戰略思考:提高對河南在國際貿易中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重要性的認識,加大支持和引導力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盡快培育更多的出口品牌,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不斷擴大進口貿易規模。
[關鍵詞] 河南 國際貿易 戰略思考
從河南“九五”規劃時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以來,河南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但由于受整個經濟增長方式、管理方式落后等方面的制約,國際貿易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好轉,從而直接影響了全省外向型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因此,在國際貿易中,如何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實現貿易增長方式轉變,是當前河南亟須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而緊迫的問題。
一、當前河南國際貿易增長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河南省委、省政府強力實施開放帶動主戰略,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有力地促進了河南的工業、農業產品和服務業的國際市場營銷,全省對外貿易快速發展,進出口結構不斷優化。到2005年,全省進出口商品總額達到77.36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2.4倍,年遞增27.7%;其中,進口26.35億美元,年遞增27.5%;出口51.01億美元,年遞增27.8%。國際貿易的發展,對外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有力地拉動了全省經濟的較快增長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十五”期間,全省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0%。
盡管如此,也應看到,河南國際貿易的增長方式粗放問題還很突出,主要表現在:
1.出口商品技術含量低。2005年,河南初級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12.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9個百分點,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87.8%,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9個百分點。在工業制成品中,技術含量較低的紡織品占16.2%,有色金屬占23.7%。機電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18.3%,占全國機電產品出口的0.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7.7個百分點,出口規模排全國第十六位,比重排第二十二位。在中部六省中,規模超過河南的有安徽和湖北,比重超過河南的有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不到1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8%,占全國的萬分之四,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4.1個百分點。出口規模排全國第二十位,比重排第二十八位。出口規模在中部六省中排倒數第二位,比重在中部六省區中排倒數第1位。
2.加工貿易發展緩慢。2005年,河南一般貿易方式出口34.94億美元,占全部出口商品的68.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7.0個百分點,加工貿易方式出口占28.9%,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5.8個百分點,在江蘇、福建、遼寧、上海、廣東等沿海發達省區,加工貿易所占比重高達45-75%。
3.進口規模較小且結構不合理。2005年全省進口增長8.1%,比上年回落32.3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的比例是1∶1.9,高于同期全國1∶1.5的平均水平。貿易順差達到24.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27億美元。進口的主要商品除生皮及生皮毛、油籽及含油果實、生橡膠、紙漿及廢紙、紡織纖維等傳統產品外,金屬礦砂及金屬廢料大幅增加,2005年進口的金屬礦砂及金屬廢料達9.53億美元,占進口總值的36.2%。在進口的工業制成品中,高新技術產品只有1.2億美元,占4.6%。
4.參與國際競爭企業的競爭力較弱。河南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規模小、實力弱,2004年全國針織出口百強企業中,河南沒有一家;絲綢出口百強企業中,河南只有兩家。由于企業缺乏實力,經營散、亂、差,形不成規模效應,在國際貿易的談判中始終處于劣勢地位。在出口產品中,自主品牌比較少,“印牌”、“貼牌”現象十分普遍。
二、對國際貿易增長方式粗放的原因分析
河南國際貿易增長方式難以實現根本性轉變,原因固然很多,最根本的是改革不到位,體制陳舊、機制不活,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還沒有發揮到位。從總體上說,河南經濟增長方式粗放是導致國際貿易增長方式粗放的根本原因。具體說來,主要有:
1.產業結構的層次低是國際貿易增長方式粗放的一個基礎性因素。河南產業結構中一產比重比較大,特別是三產比重比較低。2005年,河南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2個百分點,與發達省份的差距更大。服務業的發展滯后客觀上影響了第二產業的管理和技術裝備,這影響到河南經濟增長中綜合要素生產率水平的提高,從而影響了河南貿易增長的質量。
2.工業經濟中能源原材料工業比重大。目前,河南能源原材料工業占工業經濟總量的60%左右。能源消耗量大、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是突出特點。2005年河南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為1.38噸標準煤/萬元,不僅高于沿海發達省市,而且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0.16噸標準煤/萬元。其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為4.02噸標準煤/萬元,高于全國平均值2.59噸標準煤/萬元。建設用地是廣東省的近兩倍,創造的生產總值僅為廣東的二分之一,效益僅是廣東的三分之一。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6年整理。
3.科技投入低。多年來,河南科技研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比較低,不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在中部六省中是最低的。科技研發投入少,產品技術含量低,造成外貿產品的附加值小。
4.產業集中度低。以鋼鐵和水泥行業為例,河南鋼鐵企業有40多家,最大企業的生產能力只有800萬噸,全省鋼鐵總產能還不及武鋼或鞍鋼一家企業;規模以上水泥企業有270多家,全部生產能力剛過6000萬噸,而安徽海螺集團一家企業生產能力就超過4000萬噸。這種“散、小、弱”的粗放增長狀況,嚴重影響了在國際貿易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5.國有企業在外貿出口中比重大但增速緩慢。從2005年各省區出口數據中發現,中西部經濟比較落后的省區,其國有企業出口在整個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都比較高,東南部沿海發達省區比重一般都較低。2005年,河南國有企業在對外貿易出口中占53.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0.8個百分點,但出口增速不快,近幾年一直低于全省出口的平均增長速度。外商投資企業規模小,出口所占比重低,2005年只有8.41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6.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1.8個百分點。
三、對河南在國際貿易中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的戰略思考
在國際貿易中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既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也是一個十分緊迫的現實問題。轉變增長方式涉及體制、結構和經濟增長機制等問題,需要綜合治理,形成強大合力。
1.提高對河南在國際貿易中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重要性的認識。近年來,河南對外貿易實現快速發展,但以數量擴展為主的增長方式也給河南外貿造成了諸多軟肋:盡管河南的商品出口規模增長比較快,但是核心競爭力比較差;盡管企業加工能力比較大,但是研發和營銷的能力比較弱;盡管貨物貿易發展比較快,但是服務貿易發展卻很慢;盡管企業運行成本比較低,但污染等社會成本比較高;盡管輸出的商品比較多,但左右國際市場價格的能力比較弱、貿易風險比較大。特別是隨著我國出口的迅速增長,各類貿易摩擦也“接踵而來”。可見,國際貿易主要依靠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等要素粗放投入、靠數量擴張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必須盡快調整進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實現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和企業一定要增強責任感、使命感,不斷深化對轉變國際貿易增長方式基本特點和規律的認識,研究制定轉變增長方式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根據河南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現狀,研究制定科學的、操作性強的促進政策,明確重點支持什么,放開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完善考評體系,改進過去那種重創匯輕效率、重速度輕質量、重規模輕效益的考核辦法,建立和完善比較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引導各級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真正把精力放到轉變增長方式上來。
2.通過多項政策加大支持和引導力度。要通過財政、稅收和信貸等政策加大對國際貿易的支持和引導力度,逐步減少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由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數量型增長,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出口戰略轉變。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支持,探索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有效措施,形成具有示范性的創新型企業,引導更多企業走創新發展之路。
3.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河南要轉變國際貿易增長方式,提高綜合競爭力,就必須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企業必須看清建立自主品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快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的步伐,加快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除此之外,企業創新應從三方面進行:一是設計創新。包括造型創新和功能創新,其本質是提高產品的知識含量。如在工業設計中要十分重視IT技術的應用,IT技術對設計創新的作用很大,將IT技術融入產品之中,可以大大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二是文化創新。這是一種嶄新的商業模式,對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作用很大。如一家經營紫砂茶壺的企業,將古典四大名著和《孫子兵法》等制作成茶具,把中國古代文化融入茶壺之中,使其身價倍增,變賣產品為賣文化,既具有實用價值,又具有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三是服務創新。良好的服務不僅能提高企業的信譽,更能實現新的現金流量。如某汽車廠商對VIP客戶實施跟蹤服務,公司的客戶服務中心是一個國際網絡管理中心,與VIP客戶的汽車通過軟件連在一起,汽車開到那里,公司服務到那里。幫助客戶解決維修、GPS、救助、餐飲、住宿等服務,當然這種服務是有償的,這樣就形成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為企業創造了新的附加價值。
4.盡快培育更多的出口品牌。名牌,集中體現一個企業的整體素質,標示著企業的信用和形象,是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市場經濟風云變幻,誰擁有名牌,誰就掌握了競爭主動權。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莫不是以名牌為支撐。其中尤以美國為最,全球500家頂級名牌大公司中,美國占據了153家。創立名牌、保護名牌、發展名牌已成為經濟發達國家的企業稱雄國內外市場的最重要戰略手段。反觀河南,“貼牌”經營在河南對外貿易中普遍存在,這既與外貿出口企業散亂小,國際影響力低,對國內產品宣傳不到位有關,更與長期以來出口市場秩序混亂,國內企業相互搏殺,低價競銷有關。這種現象不利于河南的經濟發展,不符合河南的貿易利益,這種局面不能再繼續下去了。要改變這種現象,河南就必須樹立品牌意識,實施名牌戰略,走以規模創品牌、以品牌帶規模的發展之路。以食品、玻殼、檔發、汽車及汽車配件、鋁錠及制品制造等為重點,培育發展一批具有國際國內知名度的出口產品。重點扶持并抓好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新飛電器、許繼電器等機電產品出口和許昌檔發、鄭州宇通客車等產品的品牌培育工作,下大力氣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和檔次,打造產品名牌,讓更多的河南名牌走向世界,以名牌效應提高附加值,擴大市場占有率。
5.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要以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為重點,培育河南出口新的增長點。要認真落實機電產品出口推進計劃,重點抓好家電、軸承、玻殼、摩托車、農機、電機、節能燈等產品的出口;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消費類電子產品為重點,加快培育發展一批具有河南特色和優勢的高新技術出口主導產品。要運用多種手段支持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金融部門要提供優惠利率的出口信貸。不斷提高河南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的出口比重,形成以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拉動機電產品出口增長,以機電產品出口拉動整體出口增長的新格局。同時依靠科技進步,加快河南輕工、紡織、服裝工業結構調整和出口商品的升級換代。開發、培育地方特色商品,增加技術投入,提高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6.不斷擴大進口貿易規模。目前我國的外貿發展進入到了一個重要的調整時期。長期以來,困擾我們的外匯缺口、資本缺口已經轉化為知識缺口和需求缺口。當前,要充分利用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有利時機,從注重出口轉變為出口與進口相結合,把擴大進口貿易作為改善河南對外貿易結構、加快傳統產業技術升級的重要措施。要盡快研究制定河南鼓勵擴大進口的政策和措施,把擴大進口與加快技術改造、產品更新換代結合起來,大力引進國外高新技術和關鍵設備,全面提高河南工業企業的技術水平,加速河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換代,促進經濟增長效率的進一步提高,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技術、裝備等支持。
參考文獻:
[1]張旭宏:努力實現貿易平衡 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宏觀經濟管理》,2005年第12期
[2]霍建國: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路徑.中國經貿,2005年第12期
[3]耿協威:轉變外貿增長方式 促進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國際經貿探索》,2005年第4期
[4]李玉舉: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面臨新考驗.《經濟導刊》,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