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認真研究市場規律,了解企業最真實的聲音,了解消費者最迫切的需求,往往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家孩子特別喜歡喝酸奶,前兩天,我在外貿大集上搶購了一臺自制酸奶機,這樣就不用為了買酸奶專門去超市了。今天,我準備再去看看我前兩天看中的絲巾和箱包到貨了沒有。”家住北京市海淀區定慧橋附近的劉女士興奮地對記者說。
3月27日,這一天并不是周末,但在通往金源燕莎MALL的運通101路公交車上,像劉女士這樣起早趕集的乘客為數不少。
年初的經濟運行,就如京城初春的天氣一樣,仍不時地透出陣陣寒意,在對外出口不暢的嚴峻形勢下,“擴內需”、“促消費”、“保增長”成了社會經濟領域當仁不讓的關鍵詞。各地新舉措、好辦法層出不窮,其中,北京市商務局牽頭組織的京城外貿大集頗為引人注目。
這天是劉女士第3次到外貿大集“掃貨”,得知記者第一次趕大集,她便自告奮勇地當起了向導。
上午8時30分,我們到達金源時代購物中心,抬頭就可以看見商場外墻上的“趕外貿商品大集”巨幅廣告牌。這時候離正常營業時間仍有半個小時,但記者注意到,在商場的大門外,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估計有上百人之多。三五個保安面色凝重地在一旁維持秩序,隔著玻璃我們還可以看到商場里幾個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
上午9時,商場大門準時打開,人們蜂擁而入。不一會兒,每家企業的展臺前都是人頭攢動,有些個“熱門”攤位甚至被顧客里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泄不通。一路看過去,各類外貿商品涌入記者的眼簾:阿萊克斯的箱包、出口意大利的頭繩、遠銷美洲的長絨絲襪、韓國熱銷的化妝包……此外,小家電、玩具、瓷器、廚房用品、服裝鞋帽、體育用品等外貿產品也是應有盡有。幾個保安一邊維持秩序,一邊無奈地念叨著“人太多了”。
劉女士帶著記者伺機擠進了一家出售睡衣、睡袍的展位前詢問價格。銷售人員隨手拿起展臺上的一件睡袍向記者展示:“這件45元,純棉的,原價至少150元,絕對超值。”
“衣服的質量怎么樣?怎么會這么便宜呢?”記者提出疑問。
“這可都是外貿商品!出口的東西,質量絕對錯不了。這不經濟危機了嘛,在國外賣不動了,出口轉內銷。”因為周圍的顧客太多,賣家并沒有與記者攀談的閑暇,她一邊招呼前來“抄底”的顧客,一邊指揮同伴“快去取貨”。在洶涌的人潮中,記者被擠出了展臺。
“外貿”兩字加在“商品”的前面,就像是增加了一道光環,這年頭,“外貿”幾乎就是“優質”的代名詞。80年代初期,我國物資較為匱乏,國內的生產能力普遍較差,很多產品都要依靠進口,冰箱、彩電等商品在當時曾被尊為“高檔貨”,且以國外品牌居多。人們的言談中若能偶爾來這么一句:“這東西可是進口的!”意思就是“這可是高檔貨”,那真是“特有面兒”的事。可以說,這便是如今人們“外貿商品情結”的雛形。
如今很多外貿服裝的款式規格往往是按照歐美人的身材或者日本、韓國人的喜好來設計的,其款式往往超前于國內消費者的眼光,規格也不一定符合國人的身材特點,但是因其獨特的外觀、良好的面料、精細的做工還是受到了不少國內消費者的喜愛。這回在外貿大集上,外貿服裝展臺有不少,紛紛推出了不同幅度的打折和讓利活動,哪個消費者能不動心?
“從服裝的做工上就能看出來,只有給外國人做的衣服才會這么精致,要是給中國人自己做的衣服,不是褲線不直,就是線頭裸露。”劉女士一邊領著記者前往下一個展臺,一邊說。
“像我這樣的身材,也只有穿給外國人做的衣服才合適,肥是肥了點兒,掐頭去尾,把褲腿、袖管縮短就能穿了。”聽著劉女士的自嘲,展臺前的幾位顧客忍俊不禁。
前些年有人指出,大家對于外貿商品的偏愛有很多誤會,有的甚至還上升到“崇洋媚外”的層次加以指責。但從外貿大集的火爆現場來看,用“誤會”來解釋這一切似乎并不能令人信服。
90年代以來,東南沿海一帶出現了專門為外國品牌“代工”的廠子,原料與銷售“兩頭在外”,他們只負責產品加工,所有產品都交給外國廠商去貼牌營銷。這些工廠都要與外商簽訂“保密協議”,在“代工”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外商的款式設計和質量標準進行生產,因為“生殺大權”在對方手里,他們均不敢有任何疏忽。后來,等到他們學會了生產技術,集聚了人才,完成了原始的資金積累,一旦時機成熟,有很多便開始轉型,一部分開始做自己的品牌,一部分轉為外貿商品的廠商。
記者在與多位展銷人員交談中得知,源自美國的金融危機,讓國外需求銳減,對很多外貿企業幾乎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很多人都干不下去了”。大量的產品積壓,資金鏈難以為繼,工人面臨失業的狀況在沿海的部分地區比比皆是。在此種生死關頭,政府出面構筑外貿大集這樣一個平臺,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據了解,今年3月初,外貿大集先從西邊的金源燕莎MALL開始,后在東邊的朝陽公園“藍色港灣”國際商業區跟進,由于集市上各類外貿商品銷售異常火爆,閉集日一再延期。進入四月,西部大集進駐五棵松體育館“易地再戰”,東部大集則增選30余家外貿企業,拉開新一輪的“決戰之勢”。
“還是我們中國人有錢,開集以來,我們的很多展品都賣斷貨了。”一位銷售箱包的攤主在與記者的交談中隨口說道。這位張先生來自廣東,從事外貿行業多年了,他們廠的箱包遠銷歐美地區。據他透露,盡管世界各國的消費習慣不同,但產品質量卻是所有國家最為看重的,在質量檢測方面,不僅有外商的專門檢測人員,有些還要經過海關、質檢等政府部門的檢驗關。也就是說,一旦發現問題,不僅貨品全額賠付,還要連累自身信譽受損,從此要再做生意將會很難。因此,一般來說,外貿商品在質量上是有保證的,現在外貿競爭中靠的是創新和價格。
那么,會不會有人投機取巧、渾水摸魚呢?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展銷人員告訴記者,過去是有一些不法商家為了獲取國家出口退稅的政策優惠而進行外貿產品的生產,現在國家制度日益健全,打擊走私的力度加大,這部分商家已經消失不見。但目前社會上仍然存在不少打著“外貿品”旗號忽悠消費者的現象,比如,走在街上,街邊小店的名字仍不乏“外貿貨艙”、“外貿上品”、“出口轉內銷”等字眼,他們所銷售的很可能是質量得不到保證的殘次品。
總的來說,外貿大集以其優質的產品和實在的價格著實在京城火了一把,高漲的消費熱情讓前來參展的外貿企業喜不自勝。相關數據顯示,僅金源燕莎MALL一處,27天的外貿大集,118家企業光零售就賣出了2117萬元,洽談商家1002家次,參會的66家北京企業中有48家與商場或超市建立了聯系。
在經濟形勢混沌不明,消費日漸低迷的局勢之中,外貿大集緣何能夠火爆京城?專家評論,這種做法抓住了消費者的心理和市場規律,適應了當前特殊的經濟形勢,因此收到了多贏的結果:消費者以優惠的價格購買到優質的外貿商品,商家則通過資金回籠極大地緩解了外需不暢的困境,政府也通過舉辦此次活動刺激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由此看來,拉動內需促增長,并不必然要政府大手筆的投入,也并不必然要發放各類“消費券”,只要認真研究市場規律,了解企業最真實的聲音,了解消費者最迫切的需求,往往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隨后,記者一邊走一邊看,跟著劉女士幾乎把所有展臺都參觀了個遍,劉女士先后采購了一條絲巾、兩雙木屐涼拖、一件軟皮毛領的男款夾克和一個旅行箱包。這種購買效率,令記者這個“逛街高手”也自嘆弗如。記者粗略估算了一下,劉女士這么大量的采購,總共花去的錢還不到兩千元,也真可以稱得上是物美價廉了。按她的話說,臨近中午,她已經“身無分文”了,但從她臉上的笑能看得出,她是心滿意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