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學事業上取得的成功靠的是他對煤礦事業高度的安全意識和責任心。在十多年來艱苦打拼中,鴻遠煤炭有限公司從未發生過一次人員傷亡事故。楊文學對職工常說:“質量是企業生存的命脈,安全是企業發展的保證。”這句話,也成了他的座右銘。
楊文學窮過,窮得連2元錢的醫藥費都掏不起。他發誓“等掙下了錢,要捐錢給學校!”楊文學富了,有錢的他心里卻一直惦記著那些貧困的人,從2004年至今,楊文學將200多萬元用于慈善事業。他認為,錢到了最需要幫助的人手中,才會發揮最大價值。
為2元藥費折腰
靠天吃飯的固原市原州區河川鄉是個有名的貧困鄉,楊文學就出生在這個地方。楊文學家中有7個孩子,僅有父親一個勞動力,因此,他們家自然是貧困鄉罩的貧困戶。直到9歲時,父親才將楊文學送人學校。可是三年級才讀了半年,就因為貧困而不得不主動輟學。“多一個人在公社干活就能給家里多返一份糧食,家里需要勞力,為了養活家,我選擇去公社掙工分。”幼小的楊文學離開學校后,先后給生產隊拉馬、拉麥子干些輕便的活計。年少的孩童從父輩手中學著種地的本領,之后年復一年重復這樣的人生,一直延續到1996年。其間,楊文學從少年到青年,然后結婚生子,生活枯燥而乏味,就像村莊外小樹林里的一棵樹,呆呆的,一熬就是很多年。
1996年,楊文學的孩子突發肺炎,他敲開了村上唯一一家診所的門,央求大夫趕緊給孩子打針,然而,大夫堅持要求楊文學繳納2元的費用后才注射針劑,可是楊文學摸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一分硬幣都沒有找到。為了救孩子,楊文學憋紅了臉:“大夫,能不能先賒2塊錢?”
在后來的歲月中,提起這兩塊錢,楊文學仍覺心情黯然,“2塊錢的藥費都要賒,我只恨自己沒有本事掙錢,那時我就暗自發誓,一定要改變!”
與煤礦結緣
那時,楊文學聽在外闖蕩的村民說挖煤很賺錢,于是,他在親戚的帶領下來到了白芨溝礦。從事最苦的工作——背煤。為了多掙錢,平時要有三個小伙子一起才能背起的大塊煤,楊文學扛起放在了背上,他雖然扛起了煤塊,但是膠靴鞋底和鞋面卻分了家。
不辭辛苦的楊文學靠著背煤的行當,掙到了2000多元錢。“楊文學掙了好多餞!”2000多元錢,在那個貧困的山村簡直成了天文數字,鄉親們向楊文學投去了羨慕的眼光,但楊文學知道,這錢,來得多么艱辛。
可是好景不長,1998年,楊文學背煤的小煤窯被關閉,他幾乎斷了生活來源。但是,背煤的經歷,樹起了楊文學絕不靠天吃飯的念頭,那時,白芨溝正好有一家飯館要轉讓,他便用背煤積攢下來的錢盤下了這個飯館,一干就是兩年。也許正是這兩年,靠著這個小飯館,他積累下以后做更大事業的資本。
2000年,楊文學將經營飯館兩年的盈余再加四處籌集到的2萬元與他人共同承包了惠農礦的一口井。好像命運故意捉弄人,他只承包了40天,井就被關停。哭泣與等待或者是自暴自棄,那個時候,都會將他陷入不可自拔的深淵,但楊文學硬挺了下來。后來,在別人的幫助下,他又承包煤炭開采工程,從此,楊文學“轉運”了。
恪守誓言扶危助困
賺錢后的楊文學,心里總惦記著自己離開家鄉時立下的誓言:“如果我在外面掙下錢,就給家鄉蓋個清真寺,給學校捐點錢。”作為一個虔誠的穆斯林,楊文學從小接受著善良仁慈、扶危濟困的教育。
楊文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家鄉蓋了一座清真大寺,給家鄉的學校捐獻了20臺電腦。“城市的孩子早對電腦不稀奇了,可是鄉下的孩子們卻沒有見過電腦。”當楊文學將電腦打開時,孩子和老師們的眼睛都亮了。
年輕時的楊文學懷揣一個上學夢。“那時,我就夢想著自己能考上中專,當一名老師。”因為自己曾經與學校失之交臂,楊文學對貧困學生有求必應。
彭陽縣的學生馬興2007年考入了寧夏大學農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由于家境貧寒,連續兩年無法繳納學費。2008年,馬興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給楊文學寫了一封求助信:“我想完成學業,請您幫我一把!”接到馬興的信件,楊文學立刻核實了馬興的家庭情況,證實馬興家境確實貧困后,楊文學給馬興打去了電話說,“好好讀書,你的學費我出了。”
在寧夏鴻遠煤炭有限公司,楊文學定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公司每年都拿出專項資金用于全區各個市縣五保老人、特困戶、殘疾人的暖春關懷。
“錢只有用在了急需的人的身上,錢的價值才更大。”楊文學說,一個人做慈善是不夠的,他每年都帶著公司員工走進貧困地區進行慰問,讓他們感受到“送入玫瑰,手留余香”。“有些員工雖然暫時沒有錢救助他人,但是只要他們參與進來,就能感受到慈善的快樂,也許明天他就有意識去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1月16至18日,楊文學帶領職工16人歷時三天驅車行駛2000多公里,先后來到固原、中衛、吳忠等地開展慰問活動,共慰問困難群眾52戶、孤寡老人7人。800元、1000元……“對于那些貧困群眾來說,送來的是暖暖愛意。
第一天慰問,楊文學進入了中衛市常樂鎮下河沿原中衛縣煤曠家屬院。一進入高占英家,老人的兒媳正在給老人洗腳,負責接待的人員急忙讓老人的兒媳不要給老人冼了,端走腳盆。可是楊文學卻制止說,“你們繼續洗,我們就在這里等著。感謝老人的兒媳給我們上了一堂孝敬父母的美德課。”
楊文學說,做慈善和孝敬父母一樣,都必須是發自內心,不能假裝。
1月20日,手拿著這次慰問活動的照片,楊文學如數家珍地向記者講述困難人群的情況,“這兄弟兩人都有殘疾,靠嫂子照顧,有了錢他們就能過一個好年。”“這個人耳障,把錢給他時,他只會握著我的手笑個不停。”
“直接把錢送到他們手中,我的心就踏實了。”楊文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