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香
摘要:土地是民主之根本,發展之基礎。土地資源是承載人類社會幾乎所有活動場所。與其他自然資源相比較,土地資源具有位置的固定性、面積的有限性、使用的永久性、土地供的稀缺性、功能的不可替代性。
關鍵詞:土地;資源
在社會經濟體系中,土地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是社會所有制的基石和人類活動的平臺。土地持續利用是實現人類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重要發展和前提。協調好人口、經濟發展、環境改善與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系,對土地資源管理的好壞,關系到我國和諧城市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對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1 科學發展觀產生的背景
在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今天,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國家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求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這種新的思路為我們新時期土地資源管理學習者提供了學習思路,工作人員提供了工作思路。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們要積極去學習科學發展觀的發展繼承、理論科學性、以及實踐中的指導意義。
隨著改革深化,形勢發展,現行土地管理體制下的土地管理政策已難以滿足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需要,根據國際土地經營和管理經驗,完善土地市場管理制度,通過構建集成式管理模式,建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進行大規模土地開發整理等措施,促使傳統粗放的土地資源利用模式向集約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轉變,以確保土地生產力的持續增長和農業生態環境的優化,創建可持續發展的土地資源管理模式。
2 落實科學發展觀必要性
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工業化步伐的加快,對土地資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土地資源管理工作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1)耕地占補平衡壓力大,耕地減少速度仍快而后備資源不足且開發難度大2)亂占濫用閑置土地情況仍然存在,土地利用率低下3)違法用地行為時有發生4)土地規劃的調控作用未能有效發揮5)土地管理中執
法難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基于我國土地資源現狀的必然選擇。
3 土地資源管理如何貫徹科學發展觀
由于我國許多部門、行業采取習慣式、外延式的發展與粗放經營,使大量優質耕地不斷被蠶食侵占,再加上生態環境建設所需要的退耕,使人口和經濟社會對土地資源的壓力日益加劇,使土地資源的時空差異性、公益性和不可移動性表現得更加突出,并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及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限制因素。從土地資源管理的角度來看,具體就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完善土地市場管理制度;統籌經濟與和會、人與土地協發展幾個方面。
3.1 統籌城鄉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實質上是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轉變。我國正處在深刻的轉型過程中,從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社會經濟結構轉變,將是今后幾十年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走向。
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變現存的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城鄉良性互動機制,實現雙贏。改革與發展,不僅著眼于城市,更應該把重點放在城鄉協調,當前迫切的任務就是關注農村發展和農村經濟建設,區域發展依賴區域比較優勢的發揮,土地資源是比較中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在東、中、西部表現各有不同,東部土地價格優勢漸弱,而土地供給限制突出,中部和西部土地價格優勢顯著,而土地供給又有較大的回旋空間。全國的土地供給宏觀緊縮,對東西部帶來的是不同的效果,不利于各地區發展土地資源優勢,不利于中部和西部的抓住時機加快發展。因此土地管理制度應因地勢宜的發展。
3.2 統籌完善土地市場管理制度
土地作為一種資產,進入市場實施價值管理已經是一種必然趨勢。隨著市場機制引入到土地資源管理進程中,城市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有所提高。規劃土地市場行為,完善土地資源管理制度和管理體制對我國土地資源管理有著重要作用。強化土地管理統一領導,改變地方土地管理部門只對本級政府負責的領導體制,實行雙重領導和垂直領導相結合的土地管理領導。加強土地用途管制,嚴格控制土地總量,實行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下達控制指標制度,建立完善的地價體系和土地市場法規,指導和約束市場交易行為。
根據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的利用目的和管理要求,進一步細化、明確土地使用權,允許在土地使用權上設立其他物權,并可進入市場流轉。
統籌調整土地收益分配辦法,將原有建設用地的收益全部留給地方,農用地轉為非農建設用地的土地收益全部上繳中央,統籌安排。
3.3 統籌經濟與社會、人與土地協發展
科學發展觀,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平衡,努力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是保障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土地可持續利用是堅持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
土地資源管理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從土地的自然和社會功能出發,正確處理局部經濟效益與整體經濟效益,微觀經濟效益與宏觀經濟效益,直接經濟效益與間接經濟效益的統一。但長期以來,對土地價值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單純或狹義的經濟價值基礎上,忽視了土地所有的其他的自然和社會價值。沒有將統籌經濟與社會、人與土地協發展當做一個系統工程。
因此,在土地管理中統籌經濟與社會、人與土地和協發展,就要全面實現土地資源的經濟、生態和社會價值,重新建立起土地資源價值評估的指標體系。首先,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土地整理運做的市場化,打破過去單純政府操作的行為,提高土地整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改變傳統單純從土地自然產出功能衡量土地效益的觀念,還應該注意到農產品的價值,不僅能體現農業勞動現實供給價值,并體現土地損失造成的社會、生態、環境成本,重新建立土地估價體系,使占用土地者付出代價,才能使土地管理工作達到公平和效率。
土地資源在人類社會系統具有物質生產財富積累承載和生態服務四大功能。因此,科學合理地管理資源管理,對創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