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琴
摘 要:圖書館作為搜集、整理、加工、存儲和傳播信息的專門機構,是知識創(chuàng)新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因為圖書館保存有人類豐富的文獻資料,它是知識儲備的巨大寶庫。如果沒有圖書館汗牛充棟的文獻積累,知識創(chuàng)新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關鍵詞:知識創(chuàng)新;圖書館
1 圖書館在知識創(chuàng)新中應發(fā)揮好各種作用
知識創(chuàng)新不僅是一項很有意義且又復雜的系統工程,而且還是一項涉及面極廣的智力勞動。它的每一項科學研究和具體研究中的每一個過程都離不開圖書文獻資料,離不開對已有知識的利用。所以說圖書館是知識創(chuàng)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大源泉。今天,面對國家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圖書館應當怎樣給自己定位?圖書館應當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這是我們圖書館需要認真面對和研究的問題。
1.1 發(fā)揮好文獻信息傳播的作用
圖書館歷來就是各科知識和文獻信息的集散地。我們知道,一切科學研究,一切知識創(chuàng)新都把研究已有的文獻資料作為起點,據此我們可以說圖書館就是知識創(chuàng)新的出發(fā)點。而一切知識創(chuàng)新的成果最終又都要轉化為知識載體——文獻,大部分文獻中的精華都被圖書館和情報部門所收藏,如何發(fā)揮好這些文獻的作用,及時向廣大讀者和用戶傳播,這是圖書館的責任所在。所以圖書館應始終如一地先通過其基本的文獻信息服務向用戶普及科學文化知識,使用戶得到消化、吸收和利用,然后再通過多種知識信息傳播和專題服務形式,為用戶提供經過系統分析和研究的知識信息產品,幫助用戶在了解新知識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更多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從而促進知識創(chuàng)新的生長。
1.2 發(fā)揮好知識信息保障的作用
任何創(chuàng)新都是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的新發(fā)展、新突破,這就要求知識創(chuàng)新必須充分占有和汲取人類已取得的一切知識成果,經過消化、吸收后,才能有所發(fā)現,有所前進,有所創(chuàng)新。圖書館應利用其信息匯萃的優(yōu)勢,為知識創(chuàng)新提供信息資源保障。但目前,由于知識信息數量倍增,內容繁多,形式多樣,分布面廣,從而使知識信息的有效利用變得更為困難。圖書館僅靠有限的經費撥款采購到的書刊文獻已遠不能滿足讀者和科學研究工作的需要。現在,許多讀者和用戶迫切需要圖書館提供充足的知識信息保障和良好的信息知識服務,要求現代圖書館成為一個能夠迅速匯集、及時提煉、便捷交流的知識管理服務系統,能幫助科技人員及早獲得最新知識信息,去啟動知識創(chuàng)新之門。所以,圖書館必須針對用戶對知識信息的需求,充分運用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對各類知識信息進行采集、篩選、分類、編目、加工和組織,開發(fā)出市場需要的知識信息產品;同時通過信息咨詢、成果轉移、技術中介、產品展示等活動直接參加知識創(chuàng)新活動,推動科技成果走向市場,使之轉化為生產力,從而促進知識經濟的發(fā)展,為知識創(chuàng)新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和支撐。
1.3 發(fā)揮好社會教育的作用
圖書館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同時也是為人們提供終身教育的最佳場所。傳統的教育是課堂書本式教育,它是以知識的邏輯結構為序,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成分很不明顯。圖書館應充分發(fā)揮其社會教育的優(yōu)勢,利用擁有眾多文獻的優(yōu)越條件,根據每一位學生的閱讀愛好與專業(yè)特點,引導他們去發(fā)現尚未被發(fā)現的東西,激活他們的新思維和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長期以來,圖書館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贏得了大家的信任,成為人們汲取知識的主要源泉。圖書館對讀者進行社會教育完全是一種責任。圖書館通過自己的外借、閱覽、參考咨詢、網上讀書、讀者輔導等業(yè)務活動,將圖書館資料中的各種創(chuàng)新意識與靈感根植于每個讀者心中,變成一種精神力量,引導、幫助、啟發(fā)讀者去思維、去創(chuàng)新,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思維方式的轉變。
2 圖書館在知識創(chuàng)新中應采取的對策
2.1 觀念創(chuàng)新
圖書館觀念反映特定的價值取向,它對圖書館方方面面的工作具有綱領性的指導作用。圖書館觀念包括管理、服務宗旨、目標追求、策略方針和經營等內容。看起來這些內容很抽象,實際上它決定了圖書館一切最本質的特征,是圖書館生存的關鍵所在。為適應新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圖書館應破除許多不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陳舊觀念:如文獻重藏輕用、采購突出“大而全”、傳統的手工作業(yè)和封閉的書刊借閱等;要樹立起適應知識經濟運作的新觀念:如文獻資源共享、各種文獻全方位開放、一切工作以讀者為中心、增強知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觀念等。只要圖書館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就能不斷地推陳出新。
2.2 技術創(chuàng)新
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圖書館的作業(yè)工具也向更先進的現代化技術裝備看齊。面對社會各種知識信息的急劇增長,采用計算機加工文獻對大、中型圖書館來說早已不是難事,隨著數字圖書館的出現和各種文獻數據庫的建立,圖書館還應逐步采用最先進的信息技術,其中包括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辦公自動化技術、復制技術、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聲像技術、光盤技術、軟件技術、機器自動翻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只有實現技術創(chuàng)新,使工作手段達到自動化,圖書館各項業(yè)務才能在一種良好的環(huán)境下運轉,更好地為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服務。
2.3 服務創(chuàng)新
圖書館創(chuàng)新服務是指在做好傳統的文獻閱覽、流通、宣傳、咨詢等常規(guī)工作外,還要想方設法在文獻服務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如建立館外圖書流通點、開展文獻專題跟蹤服務、直接參與教育或科研部門的科研項目研究、定題編制有關信息材料、幫助部分單位和企業(yè)建設數據庫等等。隨著社會知識信息量的迅速增長,圖書館還必須擔負起“知識導航員”的重任,要深入到讀者知識創(chuàng)新的全過程中,為其提供深層次、全方位的服務。要建立與知識經濟相適應的運作機制,根據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用戶需求的變化,積極與社會相溝通。可通過舉辦世紀論壇講座、學術報告、專題學術會議、信息發(fā)布會等形式傳播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新方法。
2.4 隊伍創(chuàng)新
在民辦高校加快圖書館數字化、電子化建設步伐的具體實踐中,首先要解決認識上的誤區(qū),本身要算大帳、算總帳。不要只看到圖書館數字化、電子化建設的投資大,的確,電腦等現代化設備設施價值不菲,但仔細一算,建網絡、買數字化、電子化設備遠比圖書合算,它信息廣、容量大、更新快、宜保存、占地少。師生可以與在圖書館一樣,在宿舍、辦公室、家里看書,查資料,且更容易與信息社會接軌。對校園占地面積和圖書館場所均普遍偏小的民辦高校來講,尤為經濟劃算。更為重要的是,民辦高校的師生可以利用別人的資源為自己的教與學服務,有利于他們施展才華。
其次,民辦高校要加強對數字化、電子化的經費投人,包括建立圖書館網絡系統,因地制宜,走共建共享的路子。要共同努力爭取有關部門在“百校聯網工程”基礎上組建全國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網絡,實現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共享,最大限度提高文獻信息利用率和信息貢獻率。民辦高校本身也可以把校園內的辦公網、電教館、閉路電視、計算機培訓室,合N為一;也可以與周圍的社區(qū)或企事業(yè)合辦圖書館,向社會開放(江西民辦高校與省圖書館合辦分館即為成功范例);也可以鼓勵以師生的投人建設單獨核算的閱覽室,同時開展上網、下載,代理查詢、專題展示,提供勤工儉學和求職信息以及計算機租賃、培訓等收費服務。
第三,民辦高校圖書館向電子化、數字化方向發(fā)展,并不意味民辦高校圖書館可以不重視自身文獻的收藏,關鍵在于民辦高校圖書館對文獻(包括紙質圖書和電子圖書)的收藏要注意形成自己的特色,重視收集對本校發(fā)展和教學、科研上水平、上檔次的文獻資源,建立起具有館藏特點的資源,以滿足師生的特定需求和館際交換。對于本校沒有收集的一些價格昂貴的文獻與利用率較低的一般文獻需求則借助網絡給予保障。
第四,民辦高校要特別強化圖書館文獻信息集散中介的作用,為讀者找文獻信息,又為文獻信息找讀者。一方面要在社會信息網上全方位地探索與本校有關專業(yè)相關的多種文獻信息,另一方面要把與本校相關的文獻信息進行整理、分類、組合,加工成二次和三次文獻,如文獻綜述、科技查新報告、有關學科發(fā)展動態(tài)預測、決策意見等等,使校園內的信息交流更迅速、更及時。并對師生開展圖書資料數字化教育,使大家明白網絡環(huán)境下圖書館的新特點,教會師生查找信息的方法、培養(yǎng)其信息檢索的能力,要建立“人力介人的咨詢服務系統”,配備專門力量幫助指導和解決師生利用數字化資源時所遇到的問題。同時要教育師生自覺維護校園和社會網絡安全和網絡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