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偉
摘要:本文分析了燃料乙醇發展經濟、能源、環境、社會效益,肯定了其能源戰略地位,提出幾條實現我國生物燃料規模化生產的可行性建議以資借鑒。
關鍵詞:燃料;乙醇
1 國內外燃料乙醇發展概況
目前,中國是繼巴西、美國之后全球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消費國。“十一五”期間將生產600萬噸生物液態燃料,其中燃料乙醇500萬噸。實踐證明我國過去以糧食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不符合國情,探索非糧能源資源是大勢所趨 。全國相關研究正如火如荼進行著,呈現一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特別是籌建中的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順應時代潮流而生,肩負歷史、國家使命,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家隊”。
2 中國能源戰略
隨著全球變暖和化石能源消耗,人們對新型替代能源——乙醇的關注度日益上升,正成為許多國家新能源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為契機,8年前中國上馬了燃料乙醇項目,也意在解決過剩陳化糧問題。經過1999-2005幾年間不懈努力,國家首批4家燃料乙醇定點生產企業完成了規劃建設的102萬噸產能,基本實現了“十五”提出的“拉動農業、保護環境、替代能源”三大戰略目標。然而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少,用大量糧食生產燃料乙醇必然要和人“爭食”、“爭土地”,造成人類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不符合我國國情。因此,2006年12月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生物燃料乙醇項目建設管理、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要求生物燃料乙醇項目建設需經國家投資主管部門核準,未經國家核準不得增加產能。
在規劃實施中,國家采取國際通行做法,對燃料乙醇生產給予財政補貼和產業政策扶持。財政補貼額逐年減少,2007年每生產一噸燃料乙醇國家給予1373元補貼,到2008年底將采取彈性補貼方式以盡可能避免企業虧損。未來工作依據是國家《生物燃料乙醇及車用乙醇汽油“十一五”發展專項規劃》,其總體思路是積極培育石油替代市場,促進產業發展;根據市場發育情況,擴大發展規模;確定合理布局,嚴格市場準入;依托主導力量,提高發展質量;穩定政策支持,加強市場監管。其基本原則有7條:因地制宜,非糧為主;能源替代,能化并舉;自主創新,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合理布局,留有余地;統一規劃,業主招標;政策支持,市場推動。
3 燃料乙醇效益
燃料乙醇是通過對乙醇進一步脫水,再加上適量變性劑制成。目前,中國試點推廣的E10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摻入10%純度達99.9%以上的乙醇制成。簡而言之,燃料乙醇發展實現了“十五”規劃中提出的“拉動農業、保護環境、替代能源”三大戰略目標 ,不僅部分解決了汽油緊張,拉動了大宗農產品的消費,為農民增加了收入,也促進了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乙醇燃燒值僅為汽油2/3,但其分子中含氧,抗爆性能好,取代傳統MTBE為汽油抗爆、增氧添加劑,避免了其毒害性 (致癌,地下水污染),具有優良能源、環保效益。如汽油中乙醇添加量≤l5%時,對汽車行駛性能無明顯影響而尾氣中溫室氣體含量降低30%-50%。添加10%,其辛烷值可提高2-3倍,還可清潔汽車引擎,減少機油替換使其動力性能增加。事非偶然,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就在維也納乙醇專題討論會上提出:“乙醇應該被當作燃料和化工原料永久的和可供選擇的來源”。
4 燃料乙醇生產原料
一次能源必將耗竭,研究、開發可再生能源勢在必行。以混配乙醇汽油 (E10乙醇汽油) 為例,每用1000萬噸就可節省1O0萬噸汽油,而要提煉這些汽油至少需要300萬噸原油,足見乙醇的能源戰略地位 。
燃料乙醇生產原料主要有玉米 (美國)、甘蔗(巴西)、薯類、谷類等。不同原料全生命周期的能量效益也不同,由高到低依次是甜甘蔗、甜高梁 > 木薯 > 玉米、小麥。如巴西甘蔗能量比達到1:8以上,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及木薯、甘薯大約是1:1.3~1.4,產生正效益。然而以糧食為原料,勢必與人“爭糧”、“爭地”,利用非糧資源是大勢所趨。非糧資源包括木薯、甘薯、甜高梁,還有大量糧食作物秸稈,農業、工業、生活廢料等纖維素、半纖維素、木素及其它可用生物有機質資源。其中,纖維素是地球上貯量最豐富的有機物,其能量來自太陽,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下來。每年地球上由光合作用生成的植物體總量達1.5×l011kg,40%是纖維素。按全球人口平均,每人每天可分攤到56kg。
5 燃料乙醇生產路線
對于生物質衍生合成氣制乙醇有并存、競爭的化學法、生物法兩種轉化技術:
生物法:纖維素、半纖維素,酸解或酶解或發酵→單糖 (五碳、六碳糖),化學、酶催化及微生物發酵→乙醇
化學法:纖維素、半纖維素、木素及其它生物體有機物,熱解→合成氣 (H2, CO),化學或酶催化或微生物發酵→乙醇
在某些方面,化學法好比西藥,強烈、見效快,生物法好比中藥,溫和、見效慢。兩種方法“各有千秋”,其制約因素是成本和高效、廉價催化劑、酶和合適微生物的開發等關鍵技術。總而言之,生物法具有選擇性、活性好、反應條件溫和等優點,但原料利用率低、反應時間長、產物濃度低及酶、微生物活性易受影響且纖維素降解和單糖轉化所需酶、微生物適于不同反應條件,不能很好耦合。相比,化學法具有原料利用率高、反應時間短、催化劑構成簡單、沒有嚴格反應條件限制等優點,但為高溫、高壓過程,對設備要求高。
6 能效分析
生物質直接燃燒熱效率很低,只有10%左右,而將它們轉化成氣體或液體燃料 (甲烷、氫氣、乙醇、丁醇、柴油等) 熱效率可達30%以上,緩解了人類面臨的資源、能源、環境等一系列問題 。其次,乙醇燃燒值僅為汽油2/3,但分子中含氧,用作汽油添加劑抗暴性能好、低排放,可提高其辛烷值2-3倍,還能使汽車動力性能增加等。
7 經濟分析
目前中國試點推廣的E10乙醇汽油價格按國家同期公布的90號汽油出廠價乘以價格系數0.911。90號汽油目前出廠價不到5000元/噸。由于玉米價格上漲導致生產成本增加,每銷售1噸燃料乙醇要虧損數百元且在汽油多次提價之前,每噸虧損一度達到了1000多元 。此外,燃料乙醇定價機制不合理,有兩個“倒掛”,不能充分體現其價值:一是油價倒掛,我國原油價格和國際市場接軌,但成品油沒有實現接軌;二是燃料乙醇產品價格倒掛。原本成品油價格就低,再乘以0.911所形成的價格對燃料乙醇經濟性就很差。另外,以燃料乙醇取代高價MTBE,而燃料乙醇各項指標接近或優于MTBE,價格更高才合理,但并非如此,從技術上也沒有充分體現其經濟性。就目前生產工藝而言,燃料乙醇生產成本本來就很高再加上定價機制不合理,導致生產企業嚴重依賴于國家財政補貼。
建議
要實現我國生物燃料規模化生產,關鍵要解決好資源、技術、市場、國家投資、價格和稅收政策四個環節問題;在盡量不與糧食作物爭地的情況下,積極開發非糧原料種植基地;努力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爭取生產技術、設備國產化;延長產業鏈,除燃料乙醇外生產如乙酸乙酯、乙烯、環氧乙烷等化工產品。這樣,實現了對資源綜合利用,“吃干榨盡”,大大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企業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