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昭穎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實踐越趨活躍,開始從“以市場換資金”到“以市場換空間”的戰略轉折點。中國企業“走出去”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的需要,可以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有利于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寬發展空間,以開發促改革促發展。在跨國境界,建立一種強調用全球的目光來看待和考慮問題的價值系統,是以花費最低的代價來謀求一張進入當今無國界經濟的入場券。本文針對跨國經營對策進行了一些研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跨國經營;對策
1 政府策略
政府要為跨國企業創設一個寬松的外部環境,在政策上要扶持引導、法律上更要保駕護航,確保企業在一個公平有序的環境中不斷發展壯大。第一,金融機構必須徹底轉變思想觀念,無論貸款申請人是國有企業或跨國企業,都應該根據貸款風險與效益狀況而一視同仁,并對有發展前景看好的可能成為外向型骨干的跨國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和政策上的傾斜。第二,針對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現狀,政府可在稅收財務方面給予從事跨國經營的企業一些政策上的傾斜和優惠,以支持他們更多的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第三,加強政府的宏觀指導和幫助,為企業提供國際市場的信息和相應的咨詢支持。
2 企業策略
2.1 產業選擇
企業要做好跨國經營企業層面上的產業選擇。我國企業要進行跨國經營進軍國際市場,就必須尋求某種相對優勢。例如,根據我國國情,勞動密集型和資源開發型產業發展早、起步快,漸漸形成了我們自己的相對優勢,特別是小批量的制造技術、多功能的機電設備、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技術、工藝設備等方面,其技術與產品已趨于標準化,這些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屬大宗貿易商品,大型跨國公司的壟斷作用不強,比較適合我國企業的選擇。還有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民營高科技企業,一些產業的技術即使同發達國家相比也具有優勢,這些產業同樣也是我國企業進行跨國經營的現實選擇。
2.2 區位選擇
挖掘區位優勢:尋找國際市場的突破口。企業應根據所處的產業及自我的跨國經營發展戰略來選擇區位。一般地,原料開發利用型的產業區位在澳大利亞、拉美和非洲;成熟的加工制造業適宜選擇非洲、東歐、中亞;第三產業如金融、信息業、適宜選擇美國、中西歐和東亞。例如,廣東省對“走出去”企業的調查表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是設立貿易公司和科研開發機構的首選地,東南亞、非洲等地的發展中國家則是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的熱點地區。上海市經委在2000年底對該市企業海外投資的調研報告中提到,上海企業發展海外經濟首先是開拓東南亞市場,主要集中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其次是開拓南非市場,在南非興辦了20多家生產加工企業,找到更多的生存空間。
2.3 充分發揮優勢
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加快國際化進程。通過有策略地與有實力的大型跨國公司建立合資企業,進入跨國公司全球制造網,作為網中的一個節點,可以分享、獲得和利用更多的資源:利用網的接近資源的能力,實現自身的資源;利用網的學習能力,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利用網的技術轉移機制,獲得更多的先進技術;利用網的市場反應能力,提高市場意識和市場運作水平;利用網的本地化經營,培養大量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利用網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最終達到增強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競爭優勢的目的。如創維集團和格蘭仕的OEM(定牌生產),即外方的品牌+中國的制造能力,大大加快了企業打入國際市場的步伐。世界500強的發展歷史證明,幾乎所有企業都是從國內起步,以本國為基地不斷走向世界而最終成為跨國企業的。如海信、TCL都在海外設立了研發機構,積極利用國際上的智力資源,推進國內家電產業的升級換代。
提升技術優勢:揚長避短。中國企業在適用技術上比較成熟,集中體現在家電、紡織、輕工、電訊設備制造等產業。所以具體措施有:①實施錯位競爭,發揮適用技術和產品的優勢。任何市場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存在差異性。這種差異在一個產業發展中比比皆是。可以是價格的差異、性能的差異、銷售渠道等等。②增強企業跨國經營的技術優勢。提高科研開發能力,盡快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把技術的商業化研究放在頭等重要地位,并重視和逐步開展海外企業的R&D,以進一步拓寬投資技術的適應性和競爭力。③開拓小規模市場,不斷開發這類市場所需的生產技術以獲得競爭優勢。④在主要市場或技術先進地區建立研究設計中心。如華為在美國硅谷、達拉斯等地建立了研發中心。
企業間的合作。理順母子公司治理結構。從現代企業制度來看,公司治理是企業增強競爭力和提高經營績效的必要條件。在建立了自主性的董事會、監事會與經理層關系后,構建規范的母子公司治理結構就顯得非常重要。其中母國優勢對企業跨國經營的成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1)制定政策,幫助本國企業提高跨國經營的競爭能力;(2)與東道國談判,為本國企業跨國經營爭取比較好的待遇和條件。
企業經營戰略
注重做好國際市場的調查研究
由于我國企業長期立足國內市場,對國際市場相對比較陌生,因此在參與跨國經營的過程中就必須做好市場營銷策略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在跨國經營中把企業做好做大。為此必須遵守兩個原則:一是要認真做好國際市場的調查研究,要善于結合自己的經營業務發展策略制定相應的跨國經營策略。二是要避免盲目跟進,特別是要嚴禁進入那些自己不熟悉、非相關的產業,以免有限資源的浪費和背上沉重的包袱。
加強企業自身管理,加快外向型人才的培養與開發,做到創業、敬業、追求卓越
我國企業要轉變管理模式,要摒棄過去那種非正規的、經驗式的管理模式,通過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建立一種全新的、正規的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管理模式。借鑒發達國家的現代管理方法、企業理念,不斷提高企業的自身素質,通過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制度創新、人本管理創新以及市場創新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要進一步加快外向型人才的開發。把企業做強做大,從根本上講要靠企業的決策層。這個決策層的組成人員,特別是它的主要負責人,應當具有創業精神,善于學習,勤于思變,不怕困難,不怕風險,有理想有追求,扎扎實實的作風,這是中國企業做大做強的希望所在。
保持跨國經營本土化管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建立持久的競爭優勢,各大跨國公司從90年代末,紛紛實施本土化管理。本土化管理最關鍵的因素有三個:高中級經理的當地化、研究與開發當地化、公司風格當地化。海爾在海外發展的“三位一體本土化”模式,即設計、制造、營銷。而獨特的“海爾文化”——迅速反應,馬上行動。以成為維系海爾海外員工的紐帶。
建立持久的競爭意識。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根源于其內部長期過程中所積累的核心知識和能力的差異。在當前的超強競爭時代,企業之間的對抗已經超越了傳統的產品與產品之間的競爭,表現出明顯的層次性。即在任一時刻,企業之間的競爭都是層次展開的。在動態環境下,企業的整體競爭優勢是一個由最深層到中間層再到表面層的競爭優勢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相互支撐而構成的動態的層體。
建立戰略聯盟,實施戰略管理。戰略聯盟作為企業重組的一種形式,具有更強的的靈活性和反應力成為當前一種新的合作方式。今后我國大公司、大集團成為市場競爭對手的同時,應當注意相互間的研發,合作和戰略聯盟,形成“雙贏”的利益共同體,以抵御競爭風險。而戰略管理也尤為重要。管理大師杜拉克曾形象地指出:“沒有戰略的企業,就像流浪漢一樣無家可歸?!睂χ袊髽I來講,我們要借鑒發達國家優勢企業的戰略管理,規劃我們的戰略,只要實施得力,經營得法,我們一定會有更多的企業更早進入世界500強!
我們如果去看大多數500強企業的成長過程,都會發現他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他們能夠同時考慮企業今天、明天和后天的三層業務鏈。即在第一層面發展和保有核心業務(今天的業務);在第二層面建立新業務(明天的業務);在第三層面選擇企業長遠發展的新生業務(后天業務)。所以中國跨國企業應該注重這三點的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