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梅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會計制度發生了一系列的變革,特別是2000年頒布實施的《會計法》、2001年頒布 實施的《企業會計制度》及相關的具體準則,以及2006年2月15日發布的新的《企業會計制度》,更進一步完善了與我國國情相適應并與國際慣例相協調的企業會計法規體系。相比之下,我國事業單位的財務改革相對落后。在新形勢下,事業單位財務活動領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深化事業單位財務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1當前我國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現行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制度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和對外交流的需要,不能完全適應事業單位改革和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從宏觀上考慮
1.1.1 會計制度滯后
現行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制度是1998年頒布實施的,它與我國事業發展的現狀相比,存在著明顯的滯后性。其一,市場經濟要求事業單位成為相對獨立、自求發展的實體,而現行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對事業經費的分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科學合理的模式,不論是教育事業費按“學生數分配”,還是衛生部門按“床位數分配”,都仍停留在“基本數字(人數或床位數)×開支標準”的老框框上,這就導致許多事業單位沒有將主要業務放在尋求發展上,而是一門心思跑財政,跑上級單位要款要經費。其二,從改革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國事業單位在性質、業務和管理等諸多方面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這就引出了一些新的會計事項,而現行事業單位財務制度對如何處理這些會計業務沒有做出規定,使制度本身對這些業務缺乏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1.1.2會計體系的國際化程度低
實踐表明,要促進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就必須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流。隨著我國事業單位的改革,及社會力量興辦事業的快速發展,事業單位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及職能等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特別是隨著中國加入WTO,事業單位會計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而現行事業單位財務制度在財務核算、存貨計價、折舊方法、投資管理和財務報告等方面都與國際慣例不盡一致,難以按國際慣例與國外交流。
1.2從微觀上考慮
事業支出與年終報表不統一
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要求,事業單位會計核算要打破預算內外資金的界線,實行統收統支,即事業單位的支出統一形成事業支出,預算外收入是事業收入的一部分。而在企業單位的預算、決算報表中,要將預算外資金單獨立項填報,反映其支出情況,這與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相矛盾。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單位為了滿足報表要求,不得不從事業支出中“切出一塊”來填報預算外資金支出項目,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也有些單位不按制度規定,單獨設置“預算外支出”科目。要求設置明細科目單獨核算,最后再將預算外支出分項并入事業支出的明細科目。這種預算外資金單獨填報決算報表的處理辦法加大了財會人員的工作量,同時報表數據的完整性、嚴謹性也有待探討。
2改善事業單位財會制度的對策建議
針對我國事業單位財務制度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為適應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需要,筆者認為,我國事業單位財務制度的改革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2.1充分吸收和借鑒預算會計改革的國際經驗和改革趨勢,盡快修改現行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使其更趨完善、科學和國際化
在會計準則委員會的統一指揮和組織下,歸并企業會計規范和事業單位會計規范制定機構的權限,將企業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的制定權限加以區分。
由現有的準則委員會負責制定企業和事業單位的會計準則,并由相關部門和機構成立政府會計準則委員會,各司其職。
抓緊制定中國會計準則的理論結構,用以指導具體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完善。將用于指導企業和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的理論概念進行統一規范,結合事業單位采用權責發生制的國際趨勢,對事業單位的報表要素、報告格式和內容以及凈資產分類進行重新定義和解釋,提供資本(凈資產)保全的確定標準,為會計確認、記錄、計量和報告提供理論指導。
2.2加強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立科學的財務評價體系
2.2.1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強化收支管理
要將預算內外的資金都納入單位預算統一管理,統籌安排有限的資金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就必須強化收支管理。強化收入管理,要積極鼓勵各部門、各二級單位利用現有的條件創收,以彌補財政撥款的不足,并對收入完成情況進行目標責任制考核,以獎懲分明的激勵措施有力地推動創收活動的開展。支出管理是財務管理的重要任務之一。近年來,隨著事業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事業經費支出的涉及面越來越廣,強化支出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職能,在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財務法規制度的同時,針對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制定并完善為單位基礎管理所必須的各項內部控制制度和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增強對自己行為的約束能力,強化支出管理。
2.2.2 推進管理會計的運用,建立科學的財務評價體系
長期以來,我國事業單位只包括財務會計,而不包括為單位內部服務的管理會計,并且事業單位主要是為宏觀預算管理服務,內部管理的重要性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隨著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不斷變化,只有靈活地運用管理會計的各種方法,如差異分析、標準成本、定量分析、責任成本等方法,建立科學的財務評價體系,監督、評價、考核事業單位預算的執行情況和項目完成情況,才能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3 改革財務報表
現行事業單位資產負債表以“資產+支出=負債+凈資產+收入”為編制基礎,資產負債表提供的是事業單位一定時點的財務狀況,是靜態的財務信息;收入支出類項目反映一定時期事業單位的財務成果,提供節余的構成,是動態信息,把兩者放在同一張報表上反映有些混亂。并且事業單位還要另行編制收入支出表,資產負債表這樣設置與收入支出表重復。筆者建議,可以將資產負債表中的收入與支出這部分內容去掉,以“資產=負債+凈資產”為編制依據。這個會計公式體現了事業單位的會計主體地位,全面反映了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有利于維護債權人利益,防止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流失,為單位領導和政府決策提供科學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