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朋雙
摘 要:產品是競爭的起點,也是競爭的終點。市場全面開放后,我國農產品如何在國際市場一較長短。只有運用技術手段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才能更好的利用貿易政策來打開國際市場的大門,然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完善的管理體系。
關鍵詞: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
市場全面開放后,對農業的沖擊,最另人擔憂的是來自國外企業的競爭,跨國公司的介入會直接影響到我國農產品市場的分配和壟斷,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制度創新來解決競爭主體問題。但前提是我們必需有過硬的農產品,要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品質,讓全世界的消費者對我們的農產品放心。
1 滿足農產品的國際競爭要素
1.1 品質
要實現農產品的規格化和標準化,像做工業品一樣來做農產品。我們應該培養農民的品質意識。要提高科學種田水平,生產出消費者滿意的,甚至是全世界消費者滿意的農產品。盡可能的走出土地,轉向其他部門。
1.2 安全性
現在全球都對農產品的安全性提出懷疑,對農產品有信任危機,不敢吃。這意味著,今后我國農產品要參與國際競爭,首先得讓全世界的消費者信任我們的農產品和食品。因此,我們必須抓好農產品的安全體系建設,不管是政府部門,還是企業、行業,以及我們的農民,應該樹立安全觀,要讓全世界的消費者對我國的產品放心。
1.3 外觀和風味
既好看,又好吃,這是農產品競爭的最基本因素。
1.4 均衡供應,通過技術手段分散上市
農產品是靠天吃飯的,農產品供應就有季節性,不均衡供應,比如說到收獲季節,是集中上市的,到淡季就沒有了。這樣,價格就有波動性特征,對農產品穩定的供給就產生一些風險。如果通過技術、設施能夠熨平這種波動的話,很顯然,這個農產品就能夠保持市場的穩定供給,相應就可以穩定市場份額。
2 利用貿易政策保障我國農產品市場,打開國際市場大門
我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首先要考慮是否符合國際市場的標準和要求。比如說禽肉,若是想進入歐洲市場就要通過歐洲衛生檢疫部門的認可,符合歐洲市場的準入標準。才可取得進入歐洲市場的“通行證”。再者,由于農產品貿易保護主義依舊非常盛行,因此,具有競爭優勢的農產品,也不一定能夠進入他們的市場。這就要依賴政府在多邊、雙邊貿易談判中發揮巨大作用。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定,我們可采取的貿易政策主要是以下三種類型:
2.1 對于我國的農產品來講,可以使用關稅政策的產品,但不能采取比承諾條件更高的關稅。世貿組織也有一些配套的保障措施,如反傾銷、反補貼條款等。WTO《農業協定》對關稅化農產品還設置了“特殊保障條款”。日本限制我們三種農產品的時候就打了這個旗號。日本是沒有道理的,但是這提醒我們,如果今后的某一個產品或者某一個產業遇到國外產品沖擊時,應該考慮動用世貿組織的這些保障措施。
2.2 關稅配額管理
關稅配額管理不是對所有農產品,對我國來說,主要針對糧棉油糖毛,這些所謂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點農產品。這種管理辦法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為農產品設置了一個進口配額,配額內的進口是低關稅,超過配額采取高關稅。所以在管理方式上,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則來搞一些管理辦法,盡量把可能的漏洞堵住。
2.3 技術性的貿易壁壘(TBT)
主要是包括像動植物檢疫(SPS)、質量標準等措施。如果別國的產品不符合我們的標準,我們就不允許進入市場。現在爭論比較多的就是轉基因農產品問題,現在美國、加拿大,還有一些南美國家,支持搞轉基因產品。而歐盟、日本等國家,對轉基因產品有限制。這實際上是技術加政治問題。歐盟、日本就利用轉基因問題,限制美國的玉米、大豆進入其市場。TBT是非常復雜的貿易政策問題,要綜合使用,前提是必須在世貿組織的框架之內,不能超越世貿組織的框架,否則就會引起人家的起訴。
3 加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
應對加入WTO給我國農業帶來的嚴峻挑戰,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我國農業的競爭能力。與此同時,要抓緊建立農業產業安全保障體系,采取措施減少市場開放所帶來的沖擊。
3.1 深化農業管理體制改革。要抓緊改革目前部門分割、行業壟斷、地方保護主義嚴重,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與內外貿脫節,管理部門職能重疊、管理環節過多的農業管理體制,針對加入WTO后我國擴大對外開放、國際競爭更趨激烈的新形勢,統一設計和部署農業管理體制。要在明確界定政府職能的基礎上,加強中央統籌協調和宏觀調控的職能,逐步形成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對外貿易一體化管理體制。
3.2 加強農業國內支持政策,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一,加大對農產品科研、推廣、病蟲害防治、市場信息服務、基建等“綠箱政策”的支持力度。應設立專項育種科研支持基金,加快農產品優質品種選育,縮小與國外農產品的品質差距。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市場信息體系、病蟲害防疫防治體系建設,全面提升農產品競爭能力。
第二,對進口敏感農產品及具有出口潛力的農產品,根據WTO“微量允許標準”建立價格支持制度,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但應調整補貼結構,由現在補貼流通環節,轉向補貼農產品生產者。
3.3 盡快建立農業產業安全保障體系,采取措施減少市場開放所帶來的沖擊。
建立農產品進口監測與產業損害預警系統和快速反應機制;有效利用WTO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機制,加強主要敏感農產品的進口管理,提高海關監管水平與效率,堅決打擊和防范農產品走私。
3.4 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加快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重組與技術改造,重點扶持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體系。要鼓勵建立幾個大糧商、畜牧商等農產品大企業,控制國內市場分配,參與國際競爭。
3.5 鼓勵組建農業產業行業協會,促進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及外貿一體化管理
農產品行業協會主要負責:提供農產品國際國內市場信息、政策法規咨詢服務;農產品技術研發與服務;國際市場開拓;行業準入管理;國內市場價格及進出口價格協調與管理;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應訴,行業損害調查,貿易糾紛處理等。
3.6 實施農產品出口促進政策
完善農產品出口退稅制度,實現出口農產品的“零”稅率;提供農產品國外市場拓展國際博覽會、交易會參展費、裝修費,市場調查、廣告促銷等;對企業開拓新市場提供保險支持;資助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
加強應訴國外反傾銷反補貼的工作。我國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目前普遍面臨反傾銷調查,深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危害。應充分重視反傾銷應訴工作,充分發揮各商品行業協會的組織協調作用,提高抗辯能力,爭取有利結果。
大力發展有機安全農產品(綠色食品)出口。充分發揮我國中西部地區得天獨厚的優勢,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盡快使我國綠色食品認證體系與國際有機農業標準接軌,使我國綠色食品獲得發達國家市場的承認;應盡快建立有機農業生產服務體系,將科研、服務、生產、貿易一體化,提供有機農業生產所需的有機肥、生物農藥、天敵益蟲等農資和有機農業生產技術方法、科研成果;應采取措施擴大有機農產品生產規模,建立出口生產基地,樹立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