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雪
[摘要]手機媒體日益被大眾所接受和重視,并且正在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而對傳播學的批判主義思考和研究使得人們在對媒體的癡迷和狂熱中冷靜和清醒。手機媒體在發展中同樣會遇到信息社會所遇到的種種問題,本文從批判主義角度對其進行分析和思考,并嘗試提出解決辦法。
[關鍵詞]手機媒體 批判主義 媒介素養
從批判主義視角來看,人類進入信息社會,各種傳播媒介的發展在給人們帶來快樂與便捷的同時,也使人們沉浸在媒介營造的世界中,難以分清信息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限,飽受困擾。1932年,英國小說家奧爾德斯?赫胥黎在其科幻小說中《未來世界》中描寫道:“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游戲的庸俗文化;沒有人會在愿意讀書,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變得越來越自私……”
隨著3G的浪潮席卷而來,手機媒體的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由于手機媒體融合了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各種功能于一身,又因其小巧輕便可以隨身攜帶,使人和媒介融為一體,成為麥克盧漢媒介延伸理論中真正意義上的“人體的延伸”的媒介。正如“iphone”廣告語中所說,“iphone是一款革命性的手持設備。它既是大屏幕的ipod,又是突破性的互聯網移動終端。”“借力于這無與倫比簡單的高科技,iphone重新定義了在手機上的一切可能?!笔謾C媒體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我們對媒介的依賴已經達到了“無時無刻不,隨時隨地都”的程度。由此可能引發或者加劇媒介環境下人類生存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筆者將從批判主義傳播學理論出發,對手機媒體傳播的負面影響進行分析研究,并嘗試提出解決辦法。
一、信息過載
信息過載問題如同影子跟隨著人類的每一次進步,人類面對著自己制造的信息越來越感到壓迫和無力。更讓人頭痛的是,信息技術的進步越大,信息過載問題造成的影響也越深重。對于信息使用者來說,具體包括:信息容量過大,信息重復、混亂,信息流通不暢,信息加工過于低級或過于抽象,信息無法理解等等。
作為新媒體家庭中的新成員,手機媒體的發展正在起步,信息過載問題帶來的挑戰也是其必須面對和解決的。手機媒體的許多特點都會導致信息的過載。
1.手機媒體信息過載問題的技術根源:先進的網絡技術和強大的軟件功能。
I-mode、Wap,以及基于3G網絡下的手機網絡技術,使得各種信息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手機迅速傳播至每個用戶,并且實時更新。這樣使得信息在手機媒體中的傳輸越來越便利,成本也越來越低廉,信息的海量性和越來越低的傳播、存儲成本使得信息不斷貶值。信息可以很容易的出現在手機媒體中,而對于信源發出的信息的質量并沒有保障,面對手機媒體所提供的大量信息,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將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2.手機媒體的便攜性
在各類媒體中,手機媒體可以說是與人類最“親近”的媒體了。手機媒體克服了傳統互聯網絡終端體積較笨重的缺點,以其小巧、輕便、易于攜帶的特點融入并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可以通過口袋里的手機隨時隨地與世界聯通,這也使得人們隨時被大量信息所包圍著,難以自拔。
比如基于雙向尋呼技術,以移動接收郵件為特點的“黑莓”手機自問世以來,很多公司都為自己的高級管理人員配備“黑莓”,同時也要求他們必須隨時隨地處理公司郵件。這使得使用該手機的企業人士必須實時面對公司事務的壓迫,無法回避。隨著手機媒體功能的不斷拓展,人類如何控制手機媒體中的大量信息而不是反過來被其控制這一課題,需要人類共同去思考和面對。
3.全媒體傳播
手機媒體集中體現了網絡技術發展使得媒體融合成為必然的這一趨勢。它可以融合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網絡等幾乎所有媒體的內容和形式。它所承載的信息是各種媒體信息的集合,在如此龐大、重復的信息面前,人們可能會出現兩種極端的情況:形成“信息爆炸”后的“信息真空”,使用者無法找到對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因為它們被大量的信息碎片所湮沒;造成“意見部落化”,當信息的數量過于龐大時,受眾就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只接觸最符合自己觀點的信息,不接觸和自己觀點有矛盾的信息,最終導致自己的觀點逐漸走向偏激。
4.開放、交互、多元化傳播
在手機媒體時代,每部手機都是一臺微型的迷你電腦,手機傳播可以實現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雙向傳播甚至多向傳播、點對點傳播和點對面傳播等多元化傳播,具有很強的交互性。3G基礎上的手機技術,可以實現文字、圖片、音頻、視頻、電子郵件、實時語音、實時影像等等功能。這使得信息的發布進一步擺脫專業媒體的限制,變得更加大眾化。草根化??梢哉f,每個多媒體手機用戶自己就可以成為一個信息源,隨時隨地向其他手機用戶和網絡傳播他想要傳播的信息。
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早在2006年,全球就已經有20億人使用手機,是全球電腦用戶的10倍。本來就已經海量的信息又再次被手機用戶所發布的信息所“稀釋”,而每個用戶所發出的信息中的大部分對其他人來說無用或者價值很低,導致人們更難在手機媒體中獲得對自己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增大了原本就混亂的信息環境的噪音?!熬秃孟裨谝粋€擁擠的房間里,每個人都叫嚷著希望被聽到,最終將使每個叫喊的人窒息?!睂脮r,關于信息的信息可能會比信息本身更具有價值。
二、加劇“信息環境的環境化”
信息環境,也稱為“擬態環境”,它并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境。也就是說,信息環境是區別于客觀環境的,由信息及其符號載體構成的環境。傳統社會中,信息環境和客觀環境基本上是重合統一的,但是隨著信息社會使得信息環境無限擴容和豐富,信息環境逐漸從客觀環境中分離出來,獨立運行,“虛擬”世界變得越來越真實,而真實的世界則會與受眾漸行漸遠。
手機媒體的出現,使用戶可以隨時任意游走于信息環境和真實環境中間。很多往常需要在現實環境中完成的事物,如聊天、購物等,可以在信息環境中完成;而虛擬世界中的游戲、寵物、視頻等則變得愈發真切、流行、觸手可及。隨著手機技術的發展和手機媒體的普及,人們必將加劇對手機媒體的依賴程度,進而愈加遠離現實環境而親近信息環境,加劇“信息環境的環境化。”
根據2009年2月1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發布的《中國手機媒體研究報告》中的數據,手機媒體應用最多的是19-23歲的人群,我們也經常會在地鐵、廣場、商鋪等場所看到許多青年人手捧手機,沉浸期間,完全忽略周遭的其他事物。青少年時期是對周圍環境認知深化的年齡階段,高頻次的接觸手機媒體環境,而忽視身邊的現實環境,在加之本身認知能力和對媒介分辨能力的相對薄弱,這必然會導致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受到手機媒體信息環境的影響。而目前對包括手機媒體內容在內的各種網絡環境內容良莠不齊,各種信息充斥期間,可以說通過手機媒體加劇的“信息環境環境化”問題在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形成完整清晰地世界觀方面具有一定的“負作用”。
總之,在手機媒體營造的信息環境中,由于其虛擬性,使得“一切都可能發生”。當人們失去現實世界的坐標時,何為真,何為假,何為我,何為他,何為幻覺,何為具象,都將成為困擾人類的問題。
三、加劇文化工業的異化程度
“異化”是指“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蛻變為脫離生產者,而且同生產者相對的異己力力量,反過來統治生產者的一種社會現象?!焙唵蝸碚f,就是人被自己的創造出的事務所支配和控制。傳播學批判學派中的文化工業理論認為,信息環境的環境化,與商品社會資本的逐利性,很可能會導致文化工業的異化現象。工業文化產品本身的商品屬性和利潤動機,決定了其標準化、模式化的特點。按照批判學派理論,工業文化產品既不是大眾創造的,也不是大眾的真正需要,而是商品生產與消費體系的產物,通過精巧的包裝和強大的宣傳不斷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吸引受眾眼球,使人們喪失各種正常的需要,沉迷于各種工業文化產品所帶來的感官享受中,成為商品流通中的一環。
數字、網絡時代的到來對各種傳統媒體帶來了強勁的沖擊。最大的影響之一是引發了媒介融合,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從傳媒產業到傳媒相關產業,都在網絡數字技術發展的推動下走向融合。手機媒體,無疑是媒介融合的典型產物。小小手機既是工業文化產品很好的消費場所,同時也是工業文化產品的一種。
手機媒體的功能越強大,傳播的信息越豐富,其對受眾的異化作用就越強烈。人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似乎離開手機,我們就失去了聽覺、視覺等感官功能,變得與世界隔離,被世界遺棄。
在“M-ZONE人”的廣告中,人們由于過度使用手機而排隊看醫生的場景像是對其產品的宣傳,現在看來則更像是文化工業對其創造者——人類的蔑視與嘲笑。再比如前文中“黑莓”手機,很難厘清在用戶和“黑莓”互動過程中,究竟是用戶在支配“黑莓”,還是“黑莓”在支配用戶。
以上是對手機媒體傳播的批判主義思考。但是天性使然,人類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決定了人類勢必會在技術發展、媒介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縱觀人類文明史,雖然每走一步,都會產生新的問題和矛盾,但我們仍然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堅毅前行。面對上述問題,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加快推進手機媒體信息標準化進程,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出功能完備的搜索引擎。
在信息急速膨脹的今天,手機媒體信息的標準化可以使手機媒體環境從目前的混沌狀態變得逐漸清透,使用戶擺脫信息界面繁復雜亂的困擾。這與手機媒體的個性化發展并無矛盾,手機媒體信息的標準化可以使信息在網絡和手機用戶之間流動性更強,同時又可以減少手機信息形式對用戶的干擾,并使用戶高效、快速的搜索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減少搜索時間。
同樣,在海量信息中沖浪時,搜索引擎就像沖浪板,可以讓我們感受沖浪的快樂但不被大海吞沒。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受眾可以在手機媒體環境中輕松地屏蔽掉任何自己不愿關注的信息,可能引發前文所述的“意見部落化”的問題。因此,在某諸如新聞、觀點、評論等信息在手機媒體的傳播過程中,需要適當加入與其向左的信息,強制受眾接觸,以避免手機用戶觀點的極端化。
2.出臺相關法規,規范人們正確使用手機媒體。
正如麥克盧漢的論斷,“媒介是人體的延伸”,手機媒體的發展終會使手機與用戶合為一體,密不可分。既然人類自身的行為要受到法律的約束,那么作為人體的延伸的手機媒體也需要有一定的規范約束才能保證其健康發展。而且,適當的規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一種保護,正如現行法律限制人類某些行為自由的目的是為了讓人類獲得更大的自由一樣。
規范應該首先是針對手機生產商和手機媒體內容產品供應商,因為他們是文化工業產品的制造者,而消費者在面對手機媒體的傳播內容時的能動作用相對有限,因此手機媒體相關企業應該承擔起防止異化的主要責任。只有從內容產品源頭采取規范措施,人類才不會被手機媒體環境所異化,最終成為手機媒體信息的駕馭者。
3.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大眾媒介素養。
提高大眾的媒介素養,是解決信息化時代,由于媒介的發展而所產生的各種問題的根本方法。所謂“媒介素養”,是指使用和解讀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能力。傳統教育理念中,人們對知識的渴求與學習是向來是被提倡和鼓勵的。但是在手機媒體引發的“全媒體”時代,這種提倡很可能會誤導人們被媒介操控而不自知。這時更迫切的需要加強的是人們對媒介環境的清醒認識。提高大眾的媒介素養,使大眾避免被手機媒體環境所俘虜,可以主動何平衡“學”、“思”、“行”三者的關系。利用在海量信息面前顯得更加有限的時間里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一些發達國家,如芬蘭、日本,已經開始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到官方教育體制。隨著我國“3G”技術的推廣,普及對大眾的媒介素養教育也迫在眉睫。
綜上所述,從傳播學批判主義角度分析,手機媒體如同一把雙刃劍,給人類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困擾。在大多數人都在為手機媒體時代的到來所帶來的享受與商機歡呼的時候,筆者希望能夠通過上述分析使我們能夠保持冷靜和清醒。因為唯有正確、充分的認識到上述問題所引發的后果,并果斷采取解決措施,才能有效規避問題,真正享受到手機媒體給我們帶來的信息和財富,成為手機媒體信息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陳力丹,閆伊默.傳播學綱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李彬.傳播學引論.新華出版社,2003.
[4]匡文波.手機媒體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匡文波.手機媒體的傳播學思考.國際新聞界,2006.
[6]中國網絡信息中心.中國手機媒體研究報告.2008.
[7]沉香.應對手機媒體的挑戰.2006.
[8]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
[9]任意.信息過載的負面影響及解決之道.中國新聞研究中心,2009.
[10][美]:布利?諾登森.應對信息過載的逆向思維.美國哥倫比亞新聞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