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 巍
過去100多天的奧巴馬外交,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美國外交變“聰明”了。這正是奧巴馬政府一再強調的所謂“巧實力”外交的核心。這種調整的走向及效果現在尚難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微笑”、“傾聽”、“握手”的姿態,已開始改變布什政府給世人留下的“單邊”、“黷武”、“傲慢”的印象。這樣,問題就來了:當美國某些對外政策太過粗糙甚至粗暴時,我們其實反而比較容易做出價值判斷和政策選擇;但是當美國變得更“聰明”,并且試圖重振其“領導地位”的時候,我們怎么辦?
對此回答,大概取決于我們以下幾個立場:首先,美國是不是中國的敵人?如果是,邏輯就簡單了:敵人犯錯誤越多越好;敵人變“聰明”了,那是大大的壞消息。第二,中美兩國國際影響力的相對變化是不是零和關系。美國影響力的上升,是否就意味著中國影響力的下降?第三,我們是從大國競爭的視角還是從和平與發展的視角來考慮中國的對外戰略。
中美不是盟友,兩國常有嚴重分歧,但美國也不是中國的敵人,不存在“敵人的錯誤越多越好”的問題。2009年4月1日,胡錦濤主席與奧巴馬總統宣布,將共同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合作與分歧在中美關系中長期存在,現在合作是主流,分歧是支流。無論從兩國經貿關系、國際權勢格局重組、還是共同應對經濟危機、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等視角來看,美國需要一個穩定發展的中國,中國也需要一個穩定繁榮的美國。因此,美國錯誤犯多了對中國也不是好事。
既然不是敵對關系,中美國際影響力的相對變化就不是零和關系。近年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上升,并不是因為美國犯錯誤。只要中國發展得好,美國影響力重新擴大也不意味著中國影響力的縮小。況且,即使退一步說,國際行為者不僅只有中美。美國就算失掉了某些影響力,也未必就會轉移到中國。
我們這個世界并不僅僅是大國競爭權勢的舞臺。從世界各國的穩定和發展這個最大的目標來看,究竟是一個牛仔式的美國有利呢,還是一個更愿意對話、更有耐心的美國有利?就以我們中國周邊來說,我們是希望美國與朝鮮、緬甸、伊朗等國對話呢,還是希望美國四處給自己樹敵同時也讓周邊形勢緊張呢?朝核問題六方會談這樣的機制客觀上給中國提供了施展的平臺,但如果朝鮮半島實現和平發展,難道不是更有利于我們嗎?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本末倒置。說到底,一個有利于中國發展的國際環境對我們才是最重要的。
總之,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上升,靠的是我們自己的和平發展,而不是靠別人犯錯誤,因此我們也不擔心別人“變聰明”。當然,在歡迎美國外交“更聰明”的大原則之下,也必須看到中美兩國存在不少觀點分歧和利益差異,美國外交戰略調整必然也包含一些沖擊我們利益的地方,并給我們提出一些新挑戰。比如,美國的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戰略就是一例:美國向阿富汗增兵、加大對巴阿援助力度、更深入地介入兩國政治,要求中國支持美在這一地區的行動……這些變化對兩國、對地區意味著什么,將如何影響中國的利益以及與相關國家的關系?這類問題都需要我們通過細致深入的利弊分析,做出同樣“聰明的”回應。▲(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學者。)
環球時報2009-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