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泊爾政治局勢突變 近三年和平進程受挫
●本報駐尼泊爾、印度特約特派記者 張松 任彥 ●本報記者 郭芳 ●金豐 赫曉
5月4日下午,尼泊爾總理普拉昌達突然在全國電視講話中宣布辭職,并公開譴責印度介入尼泊爾政局,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普拉昌達甚至放出重話———聯合尼共(毛主義)絕不向外來壓力投降,“尼泊爾人民向印度政府卑躬屈膝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對此,印度外長慕克吉發表聲明稱,“正在尼泊爾發生的一切屬于該國內政,我們希望尼泊爾能夠順利過渡到完全的民主政體。”美歐媒體在報道消息的同時并沒有過多糾纏普拉昌達的“紅色背景”,而是認為,尼泊爾面臨2006年和平協議簽署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最大的挑戰。中國的一位南亞問題專家稱,尼政局動蕩有可能削弱當局對當地“藏獨”勢力的管制力,但不會沖擊尼對華友好的長期政策。
卡特瓦爾上將惹惱普拉昌達
5月3日下午,執政黨聯合尼共(毛)的主要盟友、尼共(聯合馬列)和馬德西人民權利論壇分別宣布退出政府,兩黨所有部長全部辭職。在立法機構制憲會議601席當中,聯合尼共(毛)占有近4成席位,為238席,但兩黨退出政府后,普拉昌達領導的政府就從原來的多數黨執政變成了少數黨政權,普拉昌達因而被迫辭職。按臨時憲法規定,尼泊爾總統亞達夫將邀請其他政黨在獲得制憲會議多數議席支持的前提下組建新政府,而在新政府組成之前,普拉昌達將擔任看守政府總理。
此次尼泊爾政壇風暴直接起源于政府決定解除尼軍參謀長卡特瓦爾的職務。卡特瓦爾上將2006年8月上任,將于今年8月退休。但從去年8月聯合尼共(毛)執掌政府,該黨領導人塔帕出任國防部長以來,雙方的關系一直很僵。今年2月,尼軍決定新招募約3000名士兵,以補充近期退役士兵留下的空缺。但此舉遭到塔帕的嚴令禁止,塔帕稱,和平協議禁止政府軍和聯合尼共(毛)指揮的原反政府武裝“人民解放軍”招募新士兵。但卡特瓦爾置政府命令于不顧,堅持完成征兵進程。今年3月,卡特瓦爾上將決定將當月退休的8位尼軍將軍再延期3年,但遭到政府的拒絕。
卡特瓦爾的一系列對抗性行動終于惹惱了普拉昌達總理。4月20日,普拉昌達命令卡特瓦爾做出解釋。隨后政府與尼共(聯合馬列)和大會黨等其他政黨進行了密集磋商,在磋商未見明顯成效的情況下,普拉昌達于5月3日上午舉行內閣會議,并決定將卡特瓦爾解職。這一決定引起了其他政黨的強烈反對。
按尼泊爾臨時憲法,總理執掌國家大權,總統履行“禮儀性國家元首”職能,并且是尼軍名義上的“統帥”,一切行動必須按政府決定辦事。但在這一輪政治風暴中,出身主要反對黨大會黨的尼泊爾總統亞達夫也卷入其中。5月3日下午,亞達夫總統置內閣決定于不顧,公開宣布“不同意政府將卡特瓦爾解職的決定”,同時接見大會黨等政黨領導人,討論下一步方針。當天晚上,亞達夫總統致信卡特瓦爾,命令后者“留任”。分析人士稱,尼泊爾總統的這一行動極具爭議性,將導致其與政府的關系轉為對立。
印度大使5次找普拉昌達談話
普拉昌達在辭職前后公開譴責印度,是因為在這場政治風暴中,印度直接插手干預。
作為南亞次大陸的頭號強國和尼泊爾的第二大鄰國,印度對尼泊爾一直有著他國無可比擬的巨大影響力。在宗教上,尼全國人口89.5%信奉印度教。在經濟上,印度自獨立以來就向尼泊爾提供了“遠比英國人慷慨得多”的經濟援助,加德滿都商店里大部分日用品背后都有“印度制造”的商標。尼當地人曾戲稱“加德滿都空氣中都漂浮著新德里的味道”。
但在政治上,60多年的尼印關系史卻是一部控制與反控制史。1950年7月,印度趁尼國內政治危機之際,與尼簽署了具有不平等意義的《和平友好條約》。2008年8月普拉昌達率領的聯合尼共(毛)政府(原名尼共[毛])執政后,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新政府堅決主張廢除《條約》中有損尼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不平等條款,表示尼印應是“平等、合作、互利、自主”的新型雙邊關系。此外,普拉昌達還打破總理履新后首訪國為印度的慣例,第一次出訪就選擇了中國,親自率團參加了北京奧運會閉幕式,讓印大為不快。
《加德滿都郵報》等尼主流媒體早就注意到,今年2月和3月間,尼前國王賈南德拉、最大的反對黨大會黨主席柯伊拉臘以及尼親善黨、馬德西人民權利論壇和尼共(聯合馬列)奧利派的領導人或以看病、或以探親等名義,不約而同地紛紛前往印度,受到印度黨政領導人的接見,其中奧妙令人尋味。
日前,尼媒體披露,自尼軍總參謀長解職風波發生后,印度駐尼大使蘇德在兩周內5次約見普拉昌達總理,敦促后者在卡特瓦爾解職問題上謹慎從事。上周,蘇德還專門飛回新德里,就尼泊爾政局及印度對策聽取印度政府的指示。尼泊爾報紙曾登過一幅漫畫,印度大使坐車離開總理府時,總理府警衛對他說,大使先生我還是給你把門開著吧,反正你一會兒還得回來。此外,蘇德還多次會見尼總統亞達夫,要求總統對聯合尼共(毛)政府的最終決定進行行政干預。蘇德還與大會黨、親善黨、馬德西人民權利論壇和尼共(聯合馬列)等各黨派領導人往來密切,引發外界諸多猜測。無獨有偶,印度日前還解除了此前與尼政府簽署的30兆瓦供電協議,讓尼媒體驚呼“印度下一步要對尼進行經濟制裁”。與印政府關系密切的一些印度媒體甚至還放出風來,聲稱尼軍總參謀長卡特瓦爾近來多次召集高級將領秘密開會,商討對聯合尼共(毛)政府采取“斷然措施”,包括發動軍事政變,一舉逮捕總理普拉昌達、國防部長塔帕等人,一時間使得尼各界人心惶惶。5月4日,普拉昌達宣布辭職后,印度外長發表了聲明。印度最大的通訊社印度報業托拉斯在報道這則聲明時稱,印度政府連日來一直密切關注尼泊爾局勢的變化,新德里擔心聯合尼共(毛)和其他政黨的沖突將會導致新的內戰。《印度時報》稱,印度政府最近一直指使其駐尼泊爾大使給普拉昌達施加壓力,普拉昌達原定于近期訪問北京,與中國簽署友好協定,這也遭到印度的反對。在目前尼泊爾政局動蕩不定的局勢下,印度政府可能會選擇支持反對黨聯盟組建新的政府。該報道評論稱,這種做法將是十分愚蠢的,因為聯合尼共(毛)是尼泊爾議會第一大黨,沒有該黨的支持,任何政府都難以組建。
尼將出現更猛烈的政治風暴
對于普拉昌達的辭職,美歐媒體反映不一。美聯社稱,最為現實的是,尼泊爾在普拉昌達辭職后立刻成為一個沒有政府的國家。目前的問題是,“尼泊爾憲法修訂案上的墨跡還沒有干”,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很可能令目前的危機更難解決。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稱,這是尼泊爾自2006年和平協議簽署以來的最大危機,也是尼泊爾的年輕政府面對的最大挑戰。英國《衛報》說,2006年,毛派和軍隊的協議結束了尼泊爾長達十年的內戰,但如今,普拉昌達的辭職將令這一和平進程嚴重受挫。
在尼泊爾國內,從5月3日下午起,大批聯合尼共(毛)支持者走上街頭,支持政府解除尼軍參謀長職務的決定。記者看到,拉特納公園等市中心地帶,聚集了數千名手舉黨旗的聯合尼共(毛)支持者,他們高呼口號,要求卡特瓦爾立即下臺,要求其他政黨支持政府決定。而反對黨的支持者同樣走上了街頭。普拉昌達辭職無疑會引發更大規模的街頭沖突。
對于尼泊爾局勢,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研究室尼泊爾問題專家樓春豪說,普拉昌達辭職是尼泊爾國內毛派和軍隊較量的結果。圍繞軍隊整合的分歧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被其他黨派炒作,進行了政治化。尼一些政黨希望借此推翻毛派。不過與這種來自不同政治勢力的壓力相比,普拉昌達承受的更大的是來自黨內的壓力。鑒于聯合尼共(毛)內部的強硬派要求,如果做出讓步,普拉昌達將失去在黨內的威信。辭職可以暫時消除內部的分歧和壓力,是無奈之舉。但對于毛派來說,這卻是一個以退為進的策略。面對其他政黨反對的困境,毛派不敢放開手腳。而在其他政黨暫時聯盟進行執政后,毛派則可能付諸人民行動,通過發動人民的力量重新上臺。而這時的毛派可能具有更強的姿態和力量。
美國和印度都曾非常強烈地反對普拉昌達政府。但事實上看,普拉昌達的辭職對于美印來說未必是好事情,因為下一屆政府會怎么樣仍不好說。而且,普拉昌達還是比較務實的政治人物,雖然美國曾將尼共(毛)列入恐怖主義黑名單,但普拉昌達仍不拒絕和美國往來。從歷史上,尼泊爾各政黨都與中國保持著友好的關系,中尼交往的主流一直都是好的。如果說普拉昌達辭職可能會給中國帶來影響,那就是,尼泊爾政局的動蕩將削弱政府的管制能力,可能給當地的“藏獨”勢力以機會,造成流亡藏人借機鬧事。▲
環球時報2009-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