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云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有這樣一個論述:過去制造扣針采取的是“一包到底”的生產模式,1人1天最多生產20枚針。后來把制造全過程分解為18道工序,由10個工人各負責1至2道工序,日產量猛增到4800枚,人均勞動生產率一躍為原來的240倍。從就業角度來看,過去“一包到底”的生產模式,只有優秀的熟練技術工人才能勝任,而把制造全過程分解為18道工序,10名普通工人經過短期培訓就可勝任,這等于新創造了10倍于過去的就業機會。
此例說明,把某個復雜工作分解成若干相對簡單的環節,每個部分的復雜程度降低了,一般的員工和缺乏經驗的新員工經過一定的培訓后也可勝任,這樣實際上是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中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沒有工作經驗,中國用人單位之所以看重工作經驗,是習慣于把大學生視作高學歷的全才來用,要求剛畢業的大學生就從事比較復雜的工作。
其實美國應屆大學畢業生也同樣沒有工作經驗,但美國公司不像中國用人單位那樣過分強調工作經驗。微軟原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唐駿在回憶入行經歷時就說過:剛開始我是作為一個軟件開發工程師加入微軟的。要知道中國企業的軟件開發人員什么都做,軟件設計、軟件開發、軟件測試等。可微軟不一樣,微軟讓我體會到做事一定要分工,每個人做不同的事,即使一個人很能干也不讓你什么都干,你只能選擇一個最擅長的工作來做。不僅如此,在美國,有的汽車專家一輩子就專攻某個汽車零件,自然可以做好做精。美國企業可以把1億美元的科研項目分解給1000人去做,其中若干個相對簡單的工作環節交給剛畢業的大學生來做,而中國可能找若干個全才把這1億美元的大科研項目“一包到底”,毫無工作經驗的本科應屆畢業生自然無法勝任。
從總體來說,美國人受教育程度和人口素質比我國高得多,美國卻不提倡“一專多能”,而是提倡“一專一能”,我們是否更應該如此呢?只有倡導“一專一能”才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作者是管理咨詢師。)
環球時報2009-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