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坤
本院2000-2008年間手術治療外傷性肝破裂50例。現將其臨床資料和診治特點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男37例,女13例;年齡2~60歲,30歲以下30例,占76%。損傷原因:撞擊傷21例,擠壓傷9例,墜落或輾軋傷各7例,砸傷4例,刺傷2例。損傷類型及部位:閉合性肝損傷48例。肝右葉損傷34例,左右葉同時損傷14例。26例為肝臟2處以上損傷。腹腔出血200~4 700 ml,平均1 200 ml。合并傷27例,分別為骨折,胃、腸、脾臟、胰腺、腎臟破裂,后腹膜血腫,血氣胸,腦外傷等78例次。
主要臨床特點:本組受傷至就診時間1~13 h。臨床表現均有內出血,有休克表現29例,有腹膜炎體征40例,腹穿均獲陽性結果。白細胞數10×109/L以上30例,20例血紅蛋白低于正常。在29例有肝功記錄中,26例GPT升高,18例血漿蛋白低于正常。
2 結果
本組均經手術治療,45例痊愈,5例死亡。1例術中死亡失血性休克,4例伴多臟器傷,術后18 h內死于多器官衰竭。術后一般并發癥4例,均對癥治愈。
3 討論
3.1 診斷 對肝損傷的診斷主要應依靠典型的外傷史,結合胸腹部表現和體征,具有下述5條中2~3條者,一般就可診斷肝損傷;①右季肋部、右胸背、上腹部受傷者或合并有右9~11肋骨骨折者。②有內出血或有失血性休克表現。③右上腹或上腹部有壓痛或腹膜刺激癥。④腹穿抽得不凝血液。⑤血清轉氨酶升高。
3.2 治療 肝外傷外科處理的基本原則應是積極防治休克,及時采取有效止血方法,防止膽汁滲漏,創面采取妥善處理。
3.2.1 積極搶救休克 對休克病例先建立多條靜脈通道,用平衡鹽液快速擴容,補充全血,這樣大多數患者血壓可迅速回升,為手術創造了良好條件。如經上述措施休克仍未糾正,筆者認為邊抗休克邊手術止血是搶救肝外傷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措施。
3.2.2 妥善處理肝創面 主要目的是控制出血和膽汁滲漏,清除破碎壞死組織,防止感染和促進愈合。①單純引流:肝損傷表淺,已無活動性出血或滲血,僅做肝周引流,本組4例痊愈;②單純縫合:肝創面有少量滲血,創口又不深者,行單純縫合,本組14例痊愈;③大網膜填塞:對超過3 cm深的肝周邊或中心部較小的肝傷口,只要無較大的血管和膽管損傷,清創后直視下縫扎止血,創口內填入帶蒂大網膜片,同時置管外引流。本組14例效果良好。筆者認為大網膜填塞是處理部分肝外傷理想方法;④清創性肝切除:筆者對嚴重肝挫裂傷探查時仍有大出血者,先用紗墊填壓肝創面,繼之控制肝蒂,快速清除腹腔出血,加壓輸出輸液,血壓穩定時逐漸移除紗墊,仔細探查肝創面,清除肝組織碎塊、血凝塊,切除血管和膽管已斷裂的遠側肝段或肝葉。直視下嚴密縫扎、結扎出血點及外溢膽汁的膽管,肝創面以帶蒂大網膜覆蓋并置雙套管負壓引流。本組10例痊愈。筆者認為清創性肝切除手術簡便、迅速、有效,對患者的創傷小,是處理嚴重肝外傷的有效方法;⑤
肝后腔靜脈或肝靜脈損傷的處理:控制肝蒂后如仍有大量活動性出血,提示有肝后腔靜脈或肝靜脈損傷的存在,應快速延長切口,經右側第七、八肋間進胸,切開膈肌達下腔靜脈處,充分顯露第二肝門及裸區,必要時游離右肝,直視下用指壓法控制血管破裂口,以腔靜脈鉗部分阻斷后進行修補,本組2例用此法處理獲得成功;⑥紗布填塞問題:一般認為填塞的紗布容易與肝創面肉芽組織交織,取出時易出血,取出后遺留下的空腔又是積液儲膿的死腔。還可導致周圍組織壓迫性壞死,造成膽瘺、感染及再出血。為了克服上述缺點,筆者對3例肝臟廣泛損傷大出血,病情危重不容開胸行肝葉切除,在清創止血后,仍有難以控制的廣泛滲血創面,先置入明膠海綿,再置入紗布壓迫,紗布的另一端由肋緣下切口引出體外,同時置管外引流,術后5 d逐漸拔除紗布。本組2例痊愈,1例術后10 h后死于合并傷導致的呼吸衰竭。
3.3 合并傷的處理
對肝外傷合并傷,應先重后輕,先急后緩,多科室協同救治。本組1例10歲患兒肝、脾破裂,十二指腸破裂,胰頭橫斷。開腹后肝創面先壓迫止血,快速切除脾臟,行胰十二指腸切除,最后縫合肝創面,患者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