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鑫
【摘要】 介入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治療模式,為一些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契機。隨著新世紀生物治療時代的來臨,也為介入醫學展示了更為寬闊的用武之地。有高度靶向性的介入技術與靶向輸送的生物技術的良好結合,具有創傷小、效率高、治療效果強、系統不良反應相對小的優勢。目前各種生物治療技術正在蓬勃發展,應該抓住機遇,拓寬介入放射學的領域。
【關鍵詞】 生物靶向治療;介入技術;機遇
利用血管介入技術,對腫瘤、血管疾病等進行治療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從一定的高度上說,介入技術改變傳統的治療模式,它的出現,為一些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契機。而隨著新世紀生物治療時代的來臨,也為介入醫學展示了更為廣闊的用武之地。現階段的生物治療主要包括基因治療、生物因子治療、細胞移植治療等。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深入發展,基因治療已從理論概念和動物實驗階段逐漸進入了臨床應用階段,成為現代醫學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1]。基因導入是體內基因治療的關鍵一環。在探索高效及靶向性轉導載體的同時,介入技術,如經皮穿刺、經導管血管內注射技術或腫瘤局部注射,可以用相對簡便易行的操作,以微創效果將治療基因定向施放,使基因轉染最大程度地達到靶器官組織細胞,最大限度地減少載體隨血流流入遠端部位,以減輕系統性不良反應,并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多種生物大分子,包括各種細胞因子、腫瘤抗體或疫苗、重組蛋白等生物免疫藥物制劑,可以抑制腫瘤生長,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血管性疾病(缺血或損傷)可以促進細胞生長及血管再生,也逐漸從起初的全身給藥發展成為全身和局部多種途徑給藥,通過介入技術,達到更好的療效。
細胞移植治療,由于干細胞理論與技術日趨成熟而受到空前的關注[2]。而細胞移植主要是建立在局部輸注技術上。外科進行細胞移植雖然可以準確投放,但創傷大,重復性差,不可控因素多。介入技術可以通過局部注入或血管內導入,彌補外科手術的缺陷,同樣進行準確投放,將細胞輸注到靶器官組織,達到治療效果。尤其在難以外科手術的心腦血管缺血性疾病,介入干細胞移植治療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并取得一些令人振奮的結果。
另外,放射性核素藥物治療甲狀腺疾病以及轉移性腫瘤等,傳統上也以全身給藥為主。但對某些實體腫瘤及血管再狹窄等疾病,現今有研究采用放射性粒子局部腫瘤注射,或將粒子嵌于支架等載體之上局部治療,也取得良好的療效。還有一些靶向性材料的研究,包括磁性靶向聚合物、抗原一抗體偶聯物等,都需要介入技術配合給藥以達到較好治療效果。
應當指出,上述列舉的幾種介入治療的發展方向尚處于研究階段,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疾病形成機制與不同疾病的特性、治療原理、載體的選擇等。然而,介入手段以其創傷小,輸送定位準確、局部治療效果強,系統不良反應相對小,已展示了其巨大的優勢和潛力。相信在本世紀,在個性化醫療手段的時代,介入技術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從技術角度而言,近年來出現的大量介入新器材使得介入技術爐火純清,真正做到了“無孔不入,無所不為”,這些精美的器材和日臻完善的介入技術推動了介入診療技術的飛速發展,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的臨床學科參與介入工作,極大地促進了介入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回顧介入放射學的發展歷程,筆者從中可以獲得重要啟迪的是:筆者必須緊密地與臨床及基礎醫學發展相結合,從中汲取先進知識,拓寬介入領域并奠定介入的學科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使介入診療技術符合現代科學發展觀,而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各種生物治療技術正在蓬勃發展,給介入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用武之地,具有高度靶向性的介入技術與需要靶向輸送的生物技術具有良好的結合點[3]。近年來迅速崛起的分子影像技術則是介入醫師的另一重要利器,以分子或細胞為靶目標的生物治療都需要分子影像技術對其治療過程進行監測,具有嫻熟影像知識的介入醫師對切入分子影像技術具有天然的優勢[4]。應該呼吁:介入醫師必須將包括干細胞移植、基因治療等各種生物治療技術作為自己理所當然的領域,責無旁貸地開展這些領域的研究,包括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
根據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干細胞治療,心肌缺血的干細胞治療,內皮祖細胞移植預防動脈損失狹窄,胰島細胞的標記示蹤,經導管經腫瘤供血動脈p53基因等研究,這些研究包括分子影像學研究,細胞移植研究的基礎理論,基因治療的相關基礎,同時,還有臨床應用報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了我國在這些研究領域的新技術和新進展,相信這些研究必將進一步拓寬介入技術的應用領域,對推動介入放射學的深入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劉玉清.介入放射學.回顧、展望、對策.中華放射學雜志,2002,36:1061.
[2] 梅雀林,李彥豪.介入放射學的.生、發展和未來.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38:432
[3] 楊建勇.介入放射學:技術還是科學.中華放射學雜志,2005,39:12.
[4] 程英升,李明華.現代介入放射學發展和展望.介入放射學雜志,2003,1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