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象 包永革 李曉華
【摘要】 目的 探討脊柱手術后并發嚴重椎管內感染的原因及治療措施。方法 回顧性分析5例脊柱手術后并發嚴重椎管內感染的原因,5例中4例行切開清創引流術治療,1例保守治療,從中總結出預防措施及治療方法。結果 5例感染均獲治愈,1例遺留雙下肢運動、感覺功能輕度障礙。 結論 ①椎管內感染是一種嚴重的術后并發癥,應引起臨床高度重視;②術前準備不充分,術中無菌觀念不強,術后處理不當是引發椎管內感染的主要原因;明確原因,嚴于防范,才能防患未然;③患者臥床制動,全身支持治療,大劑量敏感的可透過血腦屏障抗生素的應用及局部合理用藥,尤其是傷口清創引流等綜合處理才能避免嚴重后果。
【關鍵詞】 感染;脊柱;手術后并發癥
脊柱手術并發深部感染以椎間隙相對多見,而有關椎管內感染的報道不多。因感染位于椎管內,易產生膿腫,壓迫脊髓,治療非常棘手,如合并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或有植骨塊及內固定物置入,處理更加困難。筆者自1990年起曾遇到5例,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共行1083例脊柱手術,其中5例并發嚴重椎管內感染,發生率約0.46%。5例中,男4例,女1例;年齡25~67歲,平均44歲。脊柱骨折3例,其中T121例,L22例,均已行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L3~4間隙貫通傷1例; L4-5椎間盤摘除術1例。術后發生早期感染4例,遲發感染1例[1]。臨床均表現為發熱、畏寒、頸抵抗、腰部持續疼痛、傷口周圍壓痛等癥狀。5例均有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陽性;1例雙下肢運動、感覺障礙;1例硬脊膜損害并發腦脊液漏,持續性頭痛。X線檢查早期均未見異常。白細胞數增多,核左移;血沉升高;C反應蛋白陽性。5例均經椎管內穿刺及細菌培養陽性而確診,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大腸埃希氏菌1例,峰房哈夫尼亞菌1例。5例中4例經再手術證實感染波及兩個節段1例,三個節段2例,四個節段1例,均為硬膜外感染,其中2開有膿腫形成。其余1例給予保守治療,經腦脊液培養證實同時有硬膜下感染。
1.2 治療 4例行局部切開清創沖洗術,術中廣泛清除炎癥肉芽組織及壞死物,其中3例行相應椎板切除、椎管擴大形成術;術后1例傷口擴置引流,Ⅱ期縫合,3例行灌注沖洗。1例并發腦脊液漏、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者,給予大劑量敏感的可透過血腦屏障的抗生素靜脈滴注和椎管內給藥。
2 結果
5例感染均獲痊愈,僅1例遺留雙下肢運動、感覺功能輕度障礙。4例神經刺激癥狀消失,1例合并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者,予以保守治療,治療時間最長,達8個月。5例經2~5年隨訪,感染癥狀未見復發。遺留慢性腰病者4例。
2.1 典型病例
患者男,32歲,因右側腰腿疼10 d入院。入院時不能平臥,弓背跪位時疼痛才稍緩解。CT診斷:L4~5椎間盤突出。即行手術治療,術中見L4~5神經根及硬脊膜囊嚴重受壓,硬脊膜變薄如透明狀。術后與切口旁置引流管,48 h后拔除;術后12 d,引流口溢出清亮液體,經檢查確診為腦脊液漏。給予抗感染處理,嚴格消毒下行漏口加固縫合,局部加壓包扎。術后15 d,腦脊液漏雖消失,但出現持續畏寒、高熱、頭痛,頸抵抗,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反復腦脊液檢查均示有峰房哈夫尼亞菌感染。患者臥床,支持治療及根據藥敏試驗給予大劑量青霉素和氯霉素交替使用,椎管內注射菌必治、地塞米松預防神經粘連。1個月后患者癥狀緩解,2個月后癥狀全部消失。以后每月行腦脊液培養,連續4次均為陰性,門診隨訪3年無復發。
3 討論
脊柱手術多為Ⅰ類切口,加上各種新型抗生素的有效使用,椎管內感染并不多見;但一旦發生,治療非常困難,如有椎管內膿腫形成,可導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有必要明確椎管內感染發生的機制、預防措施及治療方案。
4.1 脊柱術后并發椎管內感染的原因及預防措施 椎管內感染,按其部位分硬膜外感染、硬膜下感染和脊髓內感染,其中以硬膜外感染多見,其發生與患者自身抵抗力差、器械消毒及手術無菌操作不嚴格有關。
4.1.1 術后感染有四種可能的細菌源 ①傷口細菌殘留及術中空氣中細菌濺落。Dietz[2]報告,清潔骨科手術傷口細菌培養58%陽性,皮膚正常菌落在手術中會導入傷口內;②術野人為污染;③傷口或引流口逆向感染及鄰近炎癥組織蔓延,本組1例因腦脊液漏而致細菌逆向感染;④血源性感染。本組1例遲發性感染考慮為此原因造成。4.1.2 術前準備不足 引起脊髓受壓的脊柱骨折應早期手術治療,及時解除脊髓壓迫,恢復脊髓通道。若患者體質較差,單純追求早期手術而忽視術前充分準備是得不償失的。本組1例患者年齡較大、體質差,2例合并四肢多發性骨折、失血較多,為搶救脊髓功能,術前處理不充分即行手術,導致術后感染。
4.1.3 術中處理不恰當 ①脊柱手術中經常使用金屬置入物,從而增加了傷口感染的危險性。若術中忽視無菌操作,手法粗暴,損傷過大,造成血腫殘留或引流不暢均已引起細菌繁殖[3];②硬脊膜損害引起腦髓液漏,細菌易逆向感染,所以術中對破損的硬脊膜應謹慎處理,進行充分細致的修補或用肌瓣填塞,嚴密縫合椎旁肌,并遠離切口、經長期肌肉隧道放置引流管;③術中應常規用生理鹽水沖洗。
4.1.4 忽視術后治療 ①術后患者營養狀況不良,電解質紊亂,易致機體抵抗力下降,使細菌生長有機可乘。本組3例術后均有不同程度貧血;②術后引流管未及時拔除,或引流口未及時閉合,敷料滲液較多而未及時更換,易導致細菌逆向感染。本組1例引流口用油紗條填塞,愈合緩慢,致腦脊液溢出。所以術后支持治療、嚴格護理對預防術后感染非常重要。對干凈而較大的引流口可在嚴格消毒下縫合1~2針。
4.2 嚴重椎管內感染的臨床治療
4.2.1 一般治療 椎管內感染與其它嚴重感染一樣,消耗大量體能,機體抵抗力下降。所以只有通過患者臥床制動,盡量減少能量的消耗,充足營養支持,及時糾正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必要時輸血,使用提高免疫藥物,增強機體抵制力,才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控制感染。
4.2.2 大劑量敏感抗生素的應用 首先選用廣譜的可透過血腦屏障的抗生素,再根據藥敏試驗調整用藥,必要時行椎管內局部用藥[4]。對于椎管內低毒性感染,經保守治療,大多數癥狀可控制或治愈。但對嚴重椎管內感染,單純使用藥物往往難以取得滿意效果,且有可能致脊髓受壓加重,要結合手術治療才能痊愈[5]。本組5例中,進1例經保守治療即治愈;4例使用大劑量抗生素治療,癥狀反復并有加重趨勢,結合手術治療才痊愈。如有膿腫形成或有神經受壓癥狀,不要單純依賴藥物,應立即切開清創引流,否則會導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本組1例因再手術延誤才遺留雙下肢運動、感覺功能障礙。再次手術后仍要根據喜歡、均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敏感和能透過血腦屏障的抗生素,時間不少于6周[6]。
4.2.3 切開清創引流 因為血腦屏障作用及炎癥周圍有纖維組織包裹,而內固定物表面有一層生物膜,故病灶內血藥濃度難以達到理想水平[7]。所以,椎管內感染大多數需手術治療。只有行病灶切開術,清除膿液及炎癥肉芽組織,抗生素沖洗,才能迅速控制感染,避免炎癥蔓延。若病灶位于硬膜外間隙,要徹底清除硬膜外炎癥肉芽組織;若病灶位于硬膜下,要打開硬膜,徹底清創,術后放置橡皮導管引流,連續縫合硬脊膜;若病灶位于脊髓內,硬脊膜可不縫合以利減壓,也可以放入非常細的軟導管充分引流。國內有學者主張對間隙感染行前路病灶清創加椎間植骨融合術。椎管內感染的病灶位于椎管前,前路手術既損傷大,暴露又欠充分,不利于炎癥組織清除及術后引流,因而筆者采用后路手術,視野清晰、安全、,減壓徹底,便于沖洗引流。如清創滿意,傷口可以Ⅰ期縫合;也可擴置引流,Ⅱ期縫合;如感染嚴重,或內有固定物,可置管灌沖注洗[8]。如清創后置管沖洗或置管自然引流,Ⅰ期縫合可以避免再手術后行擴置引流,3例行灌注沖洗。灌注沖洗者,炎癥消退快,傷口愈合好,平均治療時間45 d,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而擴置引流、Ⅱ期縫合者治療時間達65 d。清創后也可內置抗生素鏈,一定時間再將鏈珠取出。此方法需再次手術,增加患者痛苦和住院時間[9,10]。也可以運用微創技術治療椎管內感染,麥然[11]報告經皮腰椎間盤切吸術治療腰椎間隙術后感染,創傷小,可避免而二次手術;但對椎管內感染的治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術中需造影,清創減壓欠充分,有一定局限性。對有內固定物者,經上述方法治療如炎癥仍未獲得控制,可考慮行內固定取出術。本組1例術后半年后發生感染,行內固定物取出術,術后臥床3個月椎體高度未見丟失。
4.2.4 脊柱術后并發腦脊漏,逆行造成椎管感染,常波及中樞神經系統,治療更棘手。對并發腦脊液漏者,輕者可通過改變體位,局部加壓,縫合傷口等方法治療;重者可應用腦室引流管治療[12]。若已合并椎管內感染,漏口不能封閉,也不宜行腦室引流。應用大劑量、敏感的、可透過血腦屏障的抗生素,如效果不明顯,可切開徹底清創,重新放置引流管。如腦脊液漏愈合后出現感染癥狀,可先行靜脈用藥局部給藥,如無效再考慮手術治療。若有頭痛、頸抵抗及神經刺激癥狀,可考慮使用皮質激素預防神經粘連。本組1例經保守治療獲得成功。
參 考 文 獻
[1] Wimmer C,Gluch H.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wound infection in posterior spinal fusion with indstrumentation.J Spinal Disord 1996,9:505-508.
[2] Dietz FR,Koontz FP,Found EM,et al. The importance of positive bacterial cultures of specimens obtained dueing clean orthopaedie operatious.J Bone Joint Surg(Am),1991,73:1200-1207.
[3] Feldenzer JA.McKeever PE,Schaberg DR,et al.Thepathogensis of spinal epidurl adscess;microangiographic studies in an experimental modal.J Neurosurg,1988,69:110-114.
[4] 任龍禧,程愛國,朱軍.脊髓內膿腫1例.中華神經雜志,1994,10:109.
[5] Heusner AP. Nontuberculous spinal epidural infection.N Engl JMED,1948,239:845.
[6] Viola RW,King HA,Adler SM,et al.Delayel infection after elective spinal instrumentationand fusion:a retrouspective analysis of eight cases .Spine,1997,22:2444-2451.
[7] Gristina AG,Costerton JW.Bacterial adherence to biomater and tissue:the significance of its role ieclinical sepsis. J Bone goint Surg(Am) ,1985,67:264-273.
[8] 紀建國,李書剛,楊新宇,等.脊柱側凸后路矯形融合術術后感染的治療.中華骨科雜志,2001,21:453-456.
[9] Harle A,van Ende R.Management of wound sepsis after spinal fusion surgery.Acta Orthop Belg,1991,57(1):242-246.
[10] Glsslan SD,Dimar JR,Puno RM,et al .Salvage of instrumental lumbar fusions complicated by surgical wund infection. Spine,1996,21:2163-2169.
[11] 麥然.經皮腰椎間盤解析術治療腰椎間隙術后感染.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1,11:175.
[12] 徐振華,顧捷夫,王欣,等.更換應用腦室引流管治療嚴重腦脊液漏.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1,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