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芳
【摘要】 目的 觀察胃愈康散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及兩年復發率,并與H2受體拮抗劑進行比較。方法 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口服胃愈康散;對照組60例口服法莫替丁,療程為6周(纖維內鏡觀察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1%,潰瘍愈合率為86.3%,2年復發率36.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9%,潰瘍愈合率為60.2%,兩年復發率為72.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藥胃愈康散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顯著,復發率低,價格低廉,安全可靠,且有斂潰瘍,制胃酸,生新肌等綜合作用。
【關鍵詞】 胃愈康散;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雖國內外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藥物很多,療效也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根治,據有關資料統計消化性潰瘍愈合后1年的復發率為50%~75%,因此對本病的研究,特別是對治療的研究更不能忽視。我們自2006年至2008年2月采用純中藥,自擬胃愈康散治療消化性潰瘍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現總結報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選擇 選取吉林省遼源市婦嬰醫院中醫內科門診及住院患者12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20~68歲,平均42.2歲,胃潰瘍32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28例,病程0.5~22年;對照組60例,男35例,女性25例,年齡18~69歲,平均43.1歲,胃潰瘍26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34例,病程0.5~21年,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臨床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及《實用內科學》消化性潰瘍診斷標準制定。①胃脘部疼痛,伴脹滿,噯氣、泛酸、惡心嘔吐;②發病常與情緒不暢,飲食不節、勞累、受寒等因素有關;③纖維胃鏡可示十二指腸黏膜炎性反應, 潰瘍病變;④經內科一般治療無效且反復發作多年。
1.3 排除標準 ①經實驗室B超、X線、心電圖檢查確診有心、肝、肺、腎等嚴重器質性疾病者;②胃潰瘍經病理證實,有可疑惡性病變者;③長期(>2個月)應用西藥抑酸者;④因其他原因不配合中藥治療者。
2 治療及觀察方法
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中藥胃愈康散口服,藥物組成:海螵蛸、白及、白芷、元胡、丹參、佛手、陳皮、黃連、煅瓦楞等味共研磨而成,過200目篩,瓶裝密封備用,15 g/d,3次/d,用溫開水調成糊狀,于餐前1 h口服,6周為一個療程。對照組:采用國產法莫替丁20 mg/d,2次/d,口服,6周為一個療程。
2.2 觀察方法 每周觀察臨床癥狀及體征1次,觀察內容包括:胃脘疼痛、脹滿、噯氣、惡心及胃脘部是否有壓痛等變化。治療前、治療結束時、治療后1年,分別做胃鏡檢查其潰瘍病灶及黏膜變化情況。
3 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臨床病證及診斷療效標準》:痊愈:主次癥狀全部清除,胃鏡下潰瘍病灶愈合,及病變黏膜恢復正常。顯效:主次癥狀全部清除,潰瘍病灶基本愈合,黏膜組織有輕度炎性反應。有效:主次癥狀部分清除,潰瘍病灶愈合≥50%。無效:主次癥狀無改善,潰瘍病灶愈合<50%。
3.2 治療結果 治療組痊愈38例,占71.1%。顯效12例,占18.2%;有效6例占9.5%;無效4例,占5.6%;總有效率92.1%。對照組痊愈22例,占38.9%。顯效14例,占20.1%;有效8例,占12.2%;無效16例,占26.4%,總有效率78.9%。
3.3 潰瘍病灶愈合率及復發情況 治療組治療結束時,病灶愈合50例,愈合率86.3%,2年復發5例,復發率36.1%;對照組治療結束時,病灶愈合34例,愈合率60.2%,2年復發32例,復發率72.4%。兩組比較治療組潰瘍病灶愈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 討論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性疾病,常引起多種并發癥,現代醫學認為,該病形成主要是由于攻擊因子與黏膜保護因子平衡受到破壞所致,攻擊因子主要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門螺桿菌感染及病變區域微循環障礙,以及過多自由基對胃、腸黏膜損傷等,目前西醫治療本病的主要措施是抑制胃酸,提高胃黏膜的防御能力及殺滅幽門螺桿菌(HP)等使潰瘍愈合。療效較前大為提高,但其價格昂貴,不良反應多,復發率高等缺點。而中醫藥在治療潰瘍病和減少復發的研究上大有可為。
消化性潰瘍在祖國醫學中屬于:“胃脘痛”“嘈雜”“吞酸”等病范疇,其病機為由于長期飲食不節,勞倦內傷致脾胃濕熱內蘊,使氣血失調,胃膜不生而成,筆者經過了多年的臨床經驗,并參看內鏡下表現,認為本病為本虛標實,虛瘀并存之證,即脾胃虛弱兼夾氣滯、血瘀、濕熱,是形成本病的病理基礎。研制的純中藥制劑胃愈康散,方中黃芪性溫味甘,入脾肺兩經,補氣之中又有升發陽氣,托毒生肌之功。海螵蛸、白及具有中和胃酸及抑制胃酸分泌,收斂止血、生肌,保護胃黏膜等作用。黃連抗菌消炎,抑制胃酸分泌。丹參、元胡、佛手具有理氣和中,行氣止痛,使胃內容物易于排空減少,胃液滯留和膽汁反流,緩解胃腸脹氣,從而達到止痛和防止對胃黏膜損害的目的。陳皮、白豆蔻具有健脾燥濕,和胃降逆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和胃,生肌斂潰,制酸止痛之功。另據文獻報道:黃芪有增強肌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而丹參則能直接增強胃黏膜血液循環灌注,使胃黏膜細胞再生,提高潰瘍愈合的質量。白及借其高粘性,在胃內形成一定厚度的膠狀物,可保護胃黏膜。黃連、元胡能提高胃黏膜血運供應,殺滅并清除幽門螺桿菌(HP)。
總之,全方具有溫補脾胃,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制酸殺菌,斂瘍生肌的功效,不僅有具有治標作用而且從整體出發具有益氣生肌,減輕胃黏膜炎性反應,改善微循環加速黏膜的愈合,從而使潰瘍能迅速地愈合,且愈后不易復發。配方合理,服用方便而且價格低廉,無毒副作用等優點,本研究開辟了純中藥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