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俊
【摘要】 以病變部位關節疼痛為觀察指標,探討活血定痛消刺湯的臨床療效及與時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活血定痛消刺湯臨床有效率為94.17%,用藥3個療程療效較好。
【關鍵詞】 疼痛;骨質增生;熏洗敷熨;活血定痛消刺湯
骨質增生,亦稱骨刺,或稱骨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此病病程纏綿難愈,或反復發作,屬中醫學“痹證”范疇。活血定痛消刺湯是我校附屬醫院骨科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應用中醫藥理論研制的一種中藥制劑。此方應用活血化瘀法,采用熏洗敷熨法治療骨質增生,在臨床應用中取得顯著的效果。現將臨床研究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40例均為門診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120例,其中男56例,女64例;年齡最小32歲,最大67歲,平均46.3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6年。對照組120例,男49例,女71例;年齡最小32歲,最大67歲,平均45.9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5年。所有患者均為門診病例,均經X線攝片或CT掃描確診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
1.2 治療方法
1.2.1 活血定痛消刺湯藥物組成 土元、元胡、紅花、乳香、沒藥、雞血藤、秦艽。
1.2.2 使用方法 熏洗:加水4500 ml,文火煎煮,煎液4000 ml,盛于盆內,將患部放于盆口上方,用濕毛巾覆蓋,蒸汽熏蒸;待溫度適宜時,浸泡。此法適用于膝關節及跟部。日1劑, 2~3次/d,每次20~30 min,10 d為1個療程。敷熨:加水2000 ml,煎成1500 ml藥液,藥液保溫待用,將藥渣倒在毛巾上裹起,溫度適宜時,敷熨患處。若藥渣變涼,將藥渣浸入熱藥液一段時間,手擠不流水時,再熱敷熨患處。1劑/d, 2~3次/d,每次20~30 min,10 d為1個療程。對照組另涂敷骨友靈檫劑(南方制藥廠生產),3次/d。
1.3 觀察方法與指標 主要觀察治療前后疼痛程度的變化以及局部腫脹、壓痛等體征的變化。同時,觀察其生效時間。兩組患者均10 d復診一次,了解癥狀的變化情況。
1.4 療效評定標準 療效標準按四級評定法進行療效評定,即:控制、顯效、好轉、無效[1]控制:關節疼痛、腫脹消失,活動功能正常,疼痛由(+++)→(-),或由(++)→(-);顯效:關節疼痛明顯減輕,疼痛由(+++)→(+);好轉:關節疼痛減輕,活動功能好轉,疼痛由(+++)→(++),或由(++)→(+);無效: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五變化。 關節疼痛標準[2]:疼痛能夠忍受,對工作或休息無明顯影響者為(+);疼痛能夠忍受,對工作或休息有明顯影響者為(++);疼痛不能夠忍受,甚至不能工作或休息者為(+++)。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見表1。
2.2 療效與療程的關系 兩組療效均隨療程的增加而增強,具體見表2~4。


4 討論
4.1 骨質增生癥,現代醫學認為是由于局部慢性損傷、脊柱及關節的退變或慢性炎癥刺激所致,以頸椎、腰椎、下肢關節部位以及跟骨的骨質增生最為多見。其病理主要是骨刺的壓迫和刺激局部產生的組織滲出液、水腫而致經絡瘀阻不通,符合中醫學的不通則痛的病機表現。藥理研究證實:凡屬活血化瘀之藥,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有利于致病物質排除和病損組織修復。因此,本方藥用土元、元胡、紅花、乳香、沒藥、雞血藤以活血祛瘀,使瘀祛則經絡通,通則不痛;加以秦艽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以利關節,止痹痛[3]。4.2 本方采用熏洗敷熨之法,使藥物直接作用病變部位,使病變部位局部溫度升高,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更有利于減少周圍軟組織滲出,同時,緩解肌肉與關節韌帶的緊張度,解除肌肉痙攣,緩解疼痛。且在溫熱的作用下,可直接通過肌膚孔竅、經穴滲透吸收、擴散等途徑,深入腠理發揮作用。
4.3 本方治療骨質增生癥,療效確切。但在臨床實際應用中,湯劑煎煮的麻煩,熏洗敷熨的繁瑣都要求改進其劑型,以便更好更方便患者的使用。
參 考 文 獻
[1] 張安楨,武春發.中醫骨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1004.
[2] 仲廉.臨床疼痛治療學.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3-37.
[3] 凌一揆,顧正華.中藥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61,151,158,150,151,15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