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英 彭德銀
自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本院采用胃鏡下碎石聯合藥物治療胃石癥7例,臨床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7例患者中,男5例,女2例;年齡40~78歲,平均57歲;病程4 d~2個月。6例發病時間在11~1月份,1例發病時間在3月份;3例發病前進食柿子,1例進食大量山楂;3例有糖尿病病史,1例有胃大部切除術史;臨床表現上腹疼痛不適6例,惡心、嘔吐2例,反酸2例,劍下燒灼感2例。
1.2 診斷 單發結石5例,多發結石2例,胃石直徑2~8 cm,7例患者均合并胃潰瘍,其中單發潰瘍2例,多發潰瘍5例,3例潰瘍合并出血。
1.3 治療方法 電子胃鏡檢查確診胃石并完成上消化道檢查后,先將胃內液體盡量抽凈,然后經內鏡插入活檢鉗,直視下反復戳及胃石彌漫地破壞胃石表面。于鏡檢結束后給予奧美拉唑40 mg靜脈滴注2次/d,碳酸氫鈉1.0 g口服3次/d,連續1周,1周后復查胃鏡。
2 結果
7例患者均于24~48 h之內癥狀完全緩解,1周后復查胃鏡胃石完全消失,胃潰瘍較前好轉。
3 討論
根據胃石的成分主要分為植物性胃石、動物性胃石、藥物性胃石和混合性胃石四類。以植物性胃石最為常見,主要由各種未消化的植物成分組成,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鞣酸、果膠及膠質等。國內報道的胃石大部分是由于進食大量柿子、山楂或黑棗引起,其中又以胃柿石最常見,發病機制為:柿子中含較多鞣酸,尤其是未成熟的、未脫澀的果實或果皮鞣酸含量更高可達25%,在胃酸作用下,鞣酸與蛋白質結合形成分子量不溶于水的沉淀物,同時柿子中的果膠、樹膠遇酸也可發生凝結,并將果皮、果纖維或食物殘渣膠著在一起形成凝塊,多數凝塊還可互相粘結積聚形成巨大團塊狀質地堅硬的胃石而無法通過幽門口排出。胃石對胃壁產生機械壓迫,外加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易引起胃黏膜糜爛、潰瘍、出血甚至穿孔。胃石癥多發生于秋冬春季節,本文報道的7例患者均發生在秋冬春季,可能與秋冬季柿子、山楂等上市,人們進食較多有關。此外,胃動力障礙也與胃石形成密切相關。胃大部切除術后、糖尿病及老年人等各種因素引起的胃輕癱患者,更易發生胃石,且難以排出。本文報道的7例患者中3例有糖尿病史,1例有胃大部切除術史。
胃石的治療有多種方法,目前報道胃鏡下治療較多,可通過活檢鉗、圈套器、碎石器直接碎石,還可用微波、高頻電、液電震波、體外震波、骨鉆進行碎石,或者用鈦激光氣化切割或激光引爆碎石[1],但因儀器昂貴,一般醫院不具備,且操作時間長,患者有一定痛苦,花費高,基層醫院難以開展。有報道內鏡下機械破壞胃石外殼后口服質子泵抑制劑及碳酸氫鈉治療胃石30例全部成功[2],亦有研究用內鏡下碎石配合服用中藥的方法治療胃石癥療效較好[3],還有報道口服發泡劑治療胃鏡下取石或碎石失敗的山楂性結石獲得成功[4]。另有研究利用果膠酶治療胃石癥,但臨床應用不多[5]。
筆者采用通過內鏡用活檢鉗將胃石穿刺多處,破壞胃石表面的膜,使胃石松解,然后靜脈滴注質子泵抑制劑抑酸造成胃內低酸環境,再口服碳酸氫鈉促使胃石逐漸溶解變小,通過幽門經腸道排出體外。本組病例均一次性治療成功,可能與胃石成石時間較短、胃石成分單純有關。該方法操作簡單,不需特殊器材,患者痛苦小,費用低,安全,有效,值得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 考 文 獻
[1] 毛永平.胃石癥的診斷和治療.中國消化內鏡,2007,1(4):42-44.
[2] 段秀芳.內鏡下機械碎石與藥物聯合治療胃石癥30例分析.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6,29(8):60.
[3] 鄒春光,李延超,閆平.內鏡下碎石加中藥治療胃石癥21例.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0,8(12):1335.
[4] 吳廣利,王旭,劉成霞,等.口服發泡劑治療胃鏡下治療失敗的山楂性結石16例.濱州醫學院學報,2007,30(6):465-466.
[5] 曲志敏,曲增君,姜秀敏,等.果膠酶治療胃石癥的臨床研究.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3,6(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