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力 張曉紅
【關鍵詞】 股骨頸骨折; 護理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見病,損傷的原因多為老年人股骨頸骨質疏松,股骨頸脆弱,髖周肌群退變,加上局部應力多變,輕度間接外力即可導致骨折。當跌倒時可能是大腿突然內收或外展所造成股骨頸骨折。而這些老年人傷前常合并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及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傷后又因較長時間的臥床及被動體位,很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墜積性肺炎、泌尿系統感染、褥瘡等各種并發癥,增加了護理的復雜性及難度[1]。因此,加強并發癥和預防并發癥的護理至關重要?,F將本院自1994年1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的41例老年性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護理體會小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48例,其中男20例,女28例,年齡60~88歲,骨折前合并有高血壓病32例,糖尿病10例,慢性支氣管炎2例。
1.2 骨折部位分型及治療方法 頭下型骨折5例,頭頸型骨折7例,經頸型骨折19例,基底型骨折17例。其中保守治療23例,加入螺紋釘和多根螺釘內固定治療11例,行股骨頭和全髖置換術7例。
2 護理體會
2.1 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 老年人生活經歷多,已形成了自己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對醫院環境感到陌生或厭倦,住院期間易出現多種心理異常。一種情況是由于創傷、住院、手術等重大應激易出現恐懼及退行性心理。對于這種患者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尊重患者,護理操作盡量集中進行。第二種情況是老年患者反應能力下降,往往對治療和護理缺乏正確的理解和配合。護理人員應及時給予耐心細致的解釋和安慰,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理反應,用鼓勵性語言對患者的每一個動作都給予指導和肯定,使其樹立信心,自覺地進行練習。第三種情況是老年患者思想負擔較重,擔心拖累家庭,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反應,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感受,開導鼓勵患者,并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取得配合,使患者處于接受、配合治療的最佳狀態。
2.2 ??谱o理
2.2.1 皮牽引護理 注意觀察膠布及繃帶有無松動或脫落,有無膠帶過敏。鼓勵患者取半臥位,作股四頭肌舒縮運動,踝關節和足趾屈伸運動。如用下肢牽引帶牽引,在骨突部分墊棉墊,注意檢查松緊度,觀察骨突部位有無受壓,肢端的血運和感覺運動情況。
2.2.2 骨牽引護理 常用脛骨結節處骨牽引。護理上應特別注意觀察有無腓總神經損傷癥狀,如足背伸無力及下肢感覺運動障礙。預防針道感染,保持針眼清潔干燥,每天用75%乙醇消毒針眼處1~2次。防止牽引針左右滑動,將牽引針稍折彎,用橡膠小瓶塞從牽引針兩端穿入,卡于牽引針進出皮膚兩端。如有偏移不可隨手將牽引納回,應用碘酊,乙醇消毒后調至對稱。
2.2.3 保持引流管通暢 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量并記錄。在進行護理工作及使用便器時防止引流管被牽拉脫出。
2.3 并發癥的護理
2.3.1 褥瘡的護理 牽引患者由于長期仰臥,骶尾部、足跟等部位受壓過久,最易產生褥瘡。間歇解除局部皮膚受壓是預防褥瘡的重要措施,而定時翻身則是最簡單而有效的手段。采用腰背部間斷牽引加身下置海棉墊以減輕骶尾部壓迫的新方法,是有效的預防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褥瘡的措施。每2 h翻身1次,骨突部用50%酒精或紅花酒精按摩。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早晚各用溫水擦浴。會陰部有大小便污染時隨時清洗。給患者翻身或使用便器時,動作輕柔,勿拖拽患者,以防擦傷患者皮膚。
2.3.2 泌尿系統感染 牽引患者臥床時間長,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必須加強泌尿道的護理。老年男性患者并存前列腺肥大引起尿潴留,易使細菌繁殖生長;前列腺液減少,可降低尿道抗菌能力。女性患者更年期后,雌激素減少,尿道黏膜發生退行性改變,陰道pH值相對升高,難以抑制局部細菌生長,細菌容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引起感染。鼓勵患者多飲水,定時開放導尿管排尿,定時用呋喃西林液沖洗膀胱,嚴格無菌操作,每天清潔會陰部皮膚。
2.3.3 肺部感染 老年患者心肺功能較差,臥床時間長,極易引起肺部感染,肺不張。因此,行牽引的患者,宜采用低坡臥位,手術內固定術后血壓平穩后改低坡臥位,3 d后改半臥位。鼓勵患者深呼吸及指導有效咳嗽,適當翻身用手掌拍擊背部,促進痰液排出,必要時給予抗炎化痰藥物霧化吸入。錢雪梅等[2]提出的鍛煉肺功能的方法是:雙手放在腹部,用鼻緩緩深吸氣,使胸或腹部屏氣1~2 s,再縮唇,緩慢將氣呼盡,再深吸氣,如此反復;深吸氣后屏氣1 s將會厭打開,張口用力咳嗽,反復做10次。
2.3.4 循環系統 老年患者術后易發生深靜脈血栓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和高凝狀態。臨床護理術后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同時將患肢抬高20°~25°,促進靜脈回流。避免患肢受壓,尤其是避免腘窩受壓,避免過度屈髖,以促進靜脈回流。早期積極活動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魚肌和腓腸肌是預防靜脈血栓的重要護理措施。適當應用血管擴張劑,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和抑制血小板凝集藥物腸溶阿司匹林50 mg口服, 1次/d。鼓勵患者練習床上坐起、翻身,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預防血栓形成。
3 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對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和促進患者康復至關重要。早期指導患者做踝關節主動伸屈和旋轉活動,促進下 肢靜脈回流,防止踝關節僵硬和足下垂。指導患者做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健側下肢直腿抬高運動和關節伸屈運動,防止肌肉萎縮和膝關節僵硬,鼓勵患者自己活動上下肢,握手,屈伸時,腕關節,前屈,后伸,外展,內收肩關節等活動。行內固定者,一般在術后1個月開始使用下肢功能康復儀(CHP)進行鍛煉,3個月后行走,逐步過渡到6個月后去拐行走,對已做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高德華等[3]認為術后第3天開始使用下肢功能康復儀進行鍛煉但需防止任何旋轉運動。初始48 h內做0°~45°運動,以后逐漸增加每次活動1~2 h,2~3次/d,術后第7天開始鼓勵患者扶雙拐行走。楊建華等[4]主張術后4天允許床邊站立,第5天開始部分借助雙拐逐步負重,第12周去除雙拐全負重。
4 討論
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因長期臥床,容易引起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和褥瘡等并發癥,傳統醫學模式只重視治療而忽略了對患者的康復護理及心理護理,致使許多患者本身疾病尚未治愈,又因并發癥的發生而增加痛苦及經濟負擔。要加強基礎護理及心理護理,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傳,加強功能鍛煉,有利于早期下床活動,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減輕患者痛苦,使其早日康復。
參 考 文 獻
[1] 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426,284,198,702.
[2] 錢雪梅,鄧超明,寧軍.高齡髖部骨折病人圍手術期的康復訓練與護理.護理學雜志,2001,16(4):187.
[3] 高華,駱賢萍,劉琴,等.高危、高齡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護理體會.實用護理雜志,2000,16(11):3.
[4]楊述華,李進,劉國輝,等.髖臼缺損重建及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全髖關節置換術臨床觀察.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0,7(4):331. 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