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迪 潘家紅 霍麗春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醫學模式也隨之轉變,護理理念也轉向了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護理,改變以往的單純為患者治療和護理的模式,現在臨床護理工作除了完成正常護理技術操作外,還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在為患者做心理護理時,首先要學習和掌握與患者溝通的技巧,護患溝通在現代護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有效的溝通就成為提高護理質量,減少護患糾紛的關鍵和核心。做好與患者溝通,可減少患者在診療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負面情緒,滿足患者心理需求,縮短護患之間距離。在兒科護理工作中,護士面對的多半是不會且不善于表達的兒童群體,兒科護士不僅要面對患兒,還要面對患兒的家長,給兒科護理工作帶來很大的壓力。在護理實踐中,兒科護士要充當直接護理者,患兒的代言人、患兒和家長的教育者、康復和預防指導者、合作與協調者;因此,兒科護士必須掌握好人際溝通的交流技巧。
1 影響護患溝通的因素[1]
1.1 環境因素 兒科護士經常處于患兒哭鬧的嘈雜環境中,除了要付出較大的體力外,還要承擔沉重的心理壓力,容易造成負面心理負擔,超負荷的工作狀態,嘈雜的環境刺激,是護士身心疲憊,影響了患兒及家長的溝通,從而引起護患的糾紛。
1.2 護士技術操作不過硬,服務不熱情 由于患兒年齡小,身體嬌嫩,又處于無知,無助或知識貧乏的狀態,大多數患兒不能自述病情,生活不能自理,患兒靜脈血管非常細,在為患兒靜脈輸液時,由于護士的靜脈穿刺技術不過硬,給患兒帶來了痛苦,增加了患兒對醫護人員的恐懼心,以及家長對護士的工作不信任,若護士態度冷漠,不熱情,常常使患者及家長拒絕溝通。
1.3 患兒家長方面的因素 患兒的家庭環境,如經濟條件,文化水平,道德修養等也會影響護患溝通的效果,現在患者及家庭維權意識在提高,對醫護人員要求也高,所以在為患兒診療過程中,由于患兒家長缺乏醫學知識,對護士護理技術操作的效果難以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價,易造成對護士工作挑剔、否定,甚至拒絕的態度,不配合,為患兒靜脈穿刺操作時,一定要一次成功并仔細觀察護士行為,一旦發現不滿意的地方立即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從事維權活動,無形中給護士在精神是造成高度緊張,長期持續地工作,是護士身心疲憊,甚至導致身心疾病,患兒的家長對醫護工作的不理解,影響了護患溝通。
2 管理對策
2.1 改善患兒診療環境 診療環境的好壞對患兒及家長有直接影響,無論是兒科門診,還是病房盡可能營造一個讓兒童喜歡的色彩,溫馨,舒適的環境,以減少患兒心里壓力和恐懼,使患兒及家長感到安心舒適,以改善護患之間因治療帶來的緊張關系,使護士和患兒家屬更好地溝通。
2.2 轉變服務理念 轉變以往的護理服務理念,變被動為主動,以患者患兒為中心給患兒全程優質服務,建立醫患之間情感交融,心靈互動,誠信親情溝通機制,加強護士綜合素質培養,對有些患兒家長說話粗魯,行為莽撞,護士不能使用傷害性語言,一切應從患兒健康角度出發,自覺控制不良情緒,語言應婉轉,護士要有開闊的胸懷,高尚的情操,面對危機妥善處理,耐心解釋,化解矛盾,護士要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體驗家長心情,做好與患兒家長的溝通,使患兒家長得到充分理解在治療上能夠積極配合。
2.3 加強護士業務素質培訓 基礎護理是兒科護理工作的起點,是衡量護士基本素質的重要指標,作為兒科護士必須具備嫻熟精湛業務,操作技術,尤其是小兒靜脈穿刺,過硬的技術才是架起患兒及家長對護理人員的理解與信任的橋梁,所以兒科護士不但要鉆研兒科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加強業務技術培訓,掌握靜脈穿刺技巧,以減輕患兒的痛苦及家長的緊張情緒,從而改善護患關系,提高患兒及家長的滿意度。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給護理工作增添了更新更多的內容,轉變以往的服務方式,注重對患者的人性化服務,給與患者心理護理,做好與患兒家長的各種方式溝通,強化兒科護士“母親角色”訓練,要求護士必須具有母愛,對患兒要有愛心,同情心,這樣也能適應現代兒科護理工作的需要。
參 考 文 獻
[1] 王曉莉,李凌. 兒科護患溝通障礙的原因及對策.實用醫技雜志,2005,12(9A):2406-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