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
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經常使用協議或者合同來相互制約和規范。然而,你見過有父母以這種方式“逼迫”子女讀書并最終使孩子考上北大的嗎?
山東省有一個叫董新文的農民,望子成龍都快望瘋了,但卻貧窮得連給兒子交學費都困難。為了既不使自己掙下的血汗錢“白扔了”,又能激勵兒子考上最好的大學,他竟然別出心裁地使用了一種“協議教子”的辦法,從兒子上小學起,就與兒子一步步地簽訂協議:如果兒子考不上重點學校,就要兒子回家與自己一起打工;如果兒子只考上其他大學,而不是北大或清華,決不再供兒子上學!他的這種奇特的教育法最后能否成功呢?
小小協議書治好兒子的貪玩痼疾
董新文今年46歲,是山東省濟南市西營鎮西營村的農民。1988年喜得兒子董常華后,董新文就下決心一定要把兒子培養成大學生。但是,家里太貧窮,兒子董常華上小學后,董新文連供兒子上小學的學費都難以籌措。1997年,他不得不到西營鎮一家石料廠打工。該廠屬私人經營,老板要求與他簽訂一份合同書,注明他在開山砸石過程中如果受傷和發生危險,一切費用自理。
董新文的工作是將一塊塊巨石砸成拳頭般大小的石塊,砸一拖拉機石頭才掙5元工錢。為了多掙錢,他常常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一天只能掙十幾元錢。夏天天氣炎熱,干活時,他還得光著上身砸石頭,結果一個夏天過去,他身上就被濺起的碎石劃出一道道傷口。
然而,董新文辛苦打工,兒子卻不懂得體諒。因此,只要董新文不在家,董常華就會溜出家門,四處玩耍。一天,董常華作業沒做就溜出家門,偷摘了鄰村的玉米和黃瓜。董新文知道后,痛打了董常華一頓。可是,這種管教方式沒有一點效果,孩子始終不知悔改。董新文不禁十分苦惱,陷入了困惑之中:我究竟該怎樣約束孩子,讓孩子收斂貪玩的稟性,好好讀書呢?
一天,董新文突然想到了自己與石料廠簽訂的那份合同。他心想:石料廠既然能約束我,我為什么不能也用這種方式約束孩子呢?當天,他就打算采取簽訂協議的方式來約束孩子。
可是,這個協議怎么訂呢?總不能只約束了孩子,卻不給孩子動力吧?董新文前思后想了幾天,決定把孩子逼到絕路上,既給孩子壓力,又讓他有學習的動力。他叫來兒子,說:“常華啊,你知道爸爸的身上有多少傷口嗎?”說著,他就脫下衣服,讓孩子仔細查點。董常華在他身上數到20多處傷口時,就再也數不下去了,哆嗦著問:“爸爸,你怎么會這樣呢?”董新文趁機對兒子說:“這都是爸爸為了供你讀書,砸石頭砸傷的。爸爸之所以這樣拼命,就是不希望你將來也像我一樣,一輩子受窮;就是想讓你以后能考上大學,擺脫這種貧窮啊!”董新文苦口婆心的開導,終于讓兒子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于是,他這才向兒子董常華提議說:“從今天起,咱們約法三章:如果你不再貪玩,按時完成作業,爸爸就每個月帶你出去玩耍一次;如果成績排在班級中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但是,你要是不改掉壞習慣,不能按時完成作業,爸爸就罰你抄作業,不準吃飯……小學畢業時,你如果考不上重點中學,就回家和我一起砸石頭。你愿意接受爸爸的建議嗎?”
董常華雖然少不更事,但看了爸爸的渾身傷口,想到不好好學習,將來自己的命運會和爸爸一樣,所以就伸出手指頭,與父親拉了鉤,簽下了這份“口頭”協議。
與兒子約法三章后,董新文便全身心地在外打工掙錢。他想,如果兒子履行了協議,自己就是再苦再難也要兌現承諾。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個法子竟然在兒子身上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自從有了這個口頭協議,他就驚奇地發現兒子不再貪玩了,他每天晚上收工回家時,總是看到兒子默默地在做作業。大喜之中,他騰出了一間房子,讓孩子單獨居住。為了不干擾孩子學習,遇到有人來家里串門,他不是提醒客人小聲說話,就是將人拒之門外,為此得罪了很多人。村里甚至有人譏諷地說:“董新文想讓兒子上大學,都想瘋了!”
難能可貴的是,董常華開始體諒爸爸的良苦用心了。他很爭氣,每天放學一回家,頭件事就是先把作業做完;如果作業不完成,誰叫他都不出來。看到兒子有了驚人的變化,董新文高興之余,對兒子說:“爸爸希望你學習好,但并不是要你整天關在家里。只要你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我并不反對你出去玩耍。我要的是效果,并不是形式。”懂事的董常華知道了爸爸的想法后,學習起來反而更加努力了。
董新文驚異地看到,他無奈之中想出的協議教兒法,竟然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不僅治愈了兒子貪玩的痼疾,還給了兒子巨大的學習動力。經過一個學期的刻苦學習,董常華的學習成績由原來全班倒數第五名,一躍至班級第二名。當董常華把成績單遞到董新文的手上后,董新文高高興興地帶孩子到濟南玩了一趟,還特意獎勵了兒子一輛玩具汽車。
這樣,在董新文的督促和約束下,董常華的學習成績愈發優異,學習成績一直穩定在全班前3名。小學畢業,董常華竟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升入了初中。
“恐嚇”兒子考上全市重點高中
董新文盡管拼命地打工,但到了兒子快考高中時,他家的經濟還是非常拮據。他不得不開始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是讓兒子繼續讀書,還是讓他回來幫助家里?他開始算起了一筆賬:如果兒子接著讀高中,住校生活費每月最少150元,一年就是1800元;如果算上學費、學雜費和住宿費等,3年高中就得15000元!這么一算,董新文嚇著了。他心想:自己打工苦不堪言,一年下來所有的工錢也不過4000多元;如果辛辛苦苦地供兒子讀了3年,兒子到時考不上大學,這筆錢豈不是白扔了嗎?
出于無奈,董新文開始尋找解脫的辦法。這年秋天,村里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很多村民都想把孩子送進部隊,一方面是為了減少培養孩子的費用,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孩子得到鍛煉。董新文也決定讓兒子停止讀書,送兒子到軍營去鍛煉。可是,當他把這種想法告訴兒子后,已經迷上了讀書的董常華卻無論如何也不愿意。董新文轉念一想:雖然做父親的沒有剝奪孩子繼續讀書的權利,但供孩子讀書的負擔實在太重。如果孩子考不上重點高中,考上大學的希望就很渺茫,我決不能白拿錢供他讀書。他又轉念一想,兒子既然讀書興趣高,我何不激勵他一下呢?他如果能考取重點高中,就有了考上大學的保障,這錢就算花得值!于是,他強行與兒子達成了一個協議:董常華必須考上重點高中,否則就終止學習,回家打工;董常華如果考取重點高中,董新文就必須供其繼續讀書……
父親的逼迫刺激了董常華,他決定要好好地替自己爭口氣。為了證明自己的確是塊讀書的料,他學習更加勤奮。有時為了搞懂一道題,他甚至不惜跑十幾里山路,去向人請教……
2003年7月中考時,董常華竟以歷城區第二名的高分,考取了濟南市重點高中——歷城一中!
董新文驚喜不已,他摸著兒子的頭說:“好啊,我兒子果然不是孬種!”然而驚喜過后,董新文很快再次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照這樣下去,董常華肯定能考上大學,自己多年來的愿望雖然實現了;可接下來那沉重的大學費用,我從何籌措啊!
再簽協議“逼子”考上北大
為了籌措兒子將來上大學的費用,董新文經人介紹,來到了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鍋爐房打工。他干的是苦力活,每天要向鍋爐房運送20多噸煤,必須不分白天黑夜地干。但即便這樣,他一個月才掙540元。
到了兒子董常華上高二時,董新文的老父親得了一場大病,一下花了4000多元。結果,董常華要開學了,董新文竟然拿不出一分錢讓兒子繳學費。實在沒辦法了,董新文只得將家里值錢的東西賣了,湊足了兒子的學費。送兒子去歷城一中住讀的那天晚上,董新文默默地流了一夜淚,愁上加愁,矛盾重重。他越希望兒子考取大學,就越發愁兒子上大學期間的巨額學費。可與他相反的是,兒子董常華在他的“協議育子法”的激勵下,學習成績越來越優秀,每次考試成績都位居全班第一名,高二時,還獲得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山東省一等獎。
2006年春節過后,眼看兒子就要參加高考了,董新文這時倒不再擔心兒子考不上大學,而只擔心兒子考取大學后那筆沉重的學費怎么辦。他憂心忡忡地找到兒子的班主任,商量如何解決這事。班主任告訴他:“董常華如果報考軍校,就可以免費入學。”這個消息太讓董新文激動和興奮了,他想:兒子如果考取軍校,既減輕了家里的經濟壓力,又實現了父子倆的大學夢,多棒!當天,他就在學校找到兒子,說:“常華,我們家的情況你也知道,爸爸就是再怎么拼命,也沒錢供你上大學。不過,現在有個好消息,我今天從老師那兒了解到報考軍校可以免費。今年高考,你就報考軍校吧?”可他的話音剛落,兒子董常華就回答說:“爸爸,報考軍校的條件十分嚴格,我的身體不怎么樣,是不可能被軍校錄取的。爸爸,你不是從小就盼望我改變命運嗎?我雖然不能考軍校,但無論多難,我一定要考上大學!”
盡管盼望兒子能考上軍校的愿望難以實現,董新文還是為兒子有這樣的雄心壯志而高興。他想:只要兒子能考上大學,我就是賣房子,也要供兒子去讀書!但當他隨后打聽到上大學一年最少需要1萬多元時,他一下傻眼了。
然而,正當他愁得不知怎么辦時,他又得到了一個消息:歷城一中為了鼓勵學生報考北大和清華,作出決定:只要誰能考取這兩所大學,學校就獎勵1萬元!
董新文聞訊振奮不已:兒子要是能考取北大或清華,第一年的學雜費就可以解決了!為了激勵兒子實現這一目標,董新文不禁又想到了協議。他想:既然前兩次的協議都十分見效,那就干脆再嘗試一次,給兒子再施加一次壓力,促使他背水一戰!
董新文考慮成熟后,決定與兒子來一次正式的簽約。周末,兒子回到家后,他對兒子說:“常華,你考上北大或清華,就能得到學校1萬元獎勵,第一年的學費就有了。爸爸告訴你,你如果考不上北大或清華,而是只考取了其他大學,家里就不會再支付你上學的費用。”說著,他就和董常華在一張煙盒紙上草擬了一份協議,并強迫兒子在上面摁了手印。拿著這份“協議書”,董新文嘆了一口氣對兒子說:“常華,這是一個合同。到時候,你如果達不到這個目標,就別怪我無情,那你只能老老實實地回家,跟我一起打工去!”當天晚上,被逼得無路可走的董常華,在自己的房門上用小刀刻下了8個字:“一定考取北大清華!”
其實,董常華哪能不知道自己家庭的特殊困境,又哪能不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呢?果然,在沒有后路的情況下,他迅速調整好心態,更注重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方法。最終,在2006年6月的高考中,他一舉考出了701分的好成績,成為歷城區的理科狀元,順利地被北大錄取!隨后,歷城一中兌現承諾,公開獎勵了董常華1萬元!
如今,董常華已經坐進了北大的講堂,董新文也感到萬分自豪。他覺得,自己就是再苦再難,也要為兒子攢夠以后的學費,讓兒子順利讀完大學。
其實,天下像董新文這樣貧困的父母大有人在,他們既望子成龍,卻又被沉重的學費壓得喘不過氣來。窮則思變,董新文在重壓之下所想出的“協議育子法”,雖然違反常規,卻顯然又“因地制宜”,有它合情、合理、有效的地方。他的方法,對于貧困的父母來說,顯然有著舉一反三的借鑒作用。而他的成功,對于那些經濟條件好得多,卻調教不好子女的家長們來說,無疑更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