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 “多動癥”嗎
“心靈驛站”的老師:
您好!我的孩子上小學三年級,特別好動,上課只能聽幾分鐘,回家作業要我在旁陪坐、陪讀、陪寫,實行“三陪”才能勉強完成。可是他看起電視來卻能目不轉睛地看兩三個小時,我的孩子是多動癥嗎?
江西李先生
如果將這個孩子診斷為多動癥,有一點很難解釋:他為什么看電視卻能長時間地集中?真正的多動癥是無論什么情況下都在“動”,而且常在7歲前起病,病程在6個月以上。
于是,我提出了一個新名詞:選擇性多動。意即他的多動是有選擇的,有興趣的不動,沒有興趣的就動。這是為什么?是心理幼稚——這些孩子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智力也是正常的,但他的心理發育,像認知、情感、意志這些心理因素要低于他的體格發育水平。
孩子心理幼稚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專注和意志力,但很多家庭缺少正確的家教模式。
我通過調查五萬人次的實踐,總結了一套“心靈種樹”的方法,在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提升幼稚心理和糾正錯誤的家教模式方面有明顯的干預效果。
金武官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教授
(金教授每周六上午有青少年心理咨詢門診)
得了慢性病,如何放松心情
老師,您好!
我是一個退休教師,退休十年,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得了很多病,有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壓、膽囊炎、慢性尿路感染。每天要吃一大把藥,心中非常苦惱。我現在除了待在家里,跑得最多的就是醫院,配藥、檢查,每天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擔心心臟病發作,怕血壓升得太高,怕吃得油膩會膽囊痛……醫生讓我放松心情,不要緊張,否則對心臟不好。可是,我越想不緊張就越緊張,請問心理老師,有什么辦法能調節呢?
安徽江女士
人得了病會影響心情,心情不好也會對人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這是個惡性循環。所以現在的人越來越重視“身心疾病”這個概念。您提的問題也是許多人的問題——“如何放松心情”。我有“不吃藥的辦法”和“吃藥的辦法”。
不吃藥的辦法:分兩步走。
第一步“自我釋放”。也就是情感的宣泄。信教者可能有體會,比如基督教徒向神父懺悔或者祈禱一番后心情會平和很多。我們平時可以向親朋好友傾訴,將苦悶、煩惱都說出來,或者對心理咨詢師把煩惱都“倒”出來。
第二步“轉移注意力”。尋找一種與工作無關的、可以讓自己放松又開心的事情去做,注意不要做到疲勞。比如唱歌、彈琴、種花、養魚、練書法、畫畫、跳舞、游泳等。有的人說喜歡“打麻將”,但這不是讓神經放松,而會增加緊張度,并不提倡。
吃藥的辦法:有些人焦慮程度比較重,必須吃藥。可選用抗焦慮藥如黛力新、賽樂特等,應在專科醫生指導下因人而異用藥。如果是焦慮引起的失眠,不主張用安定類藥物。
楊菊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心內科教授、心身醫學專家
(楊教授每周一、三、四、五上午有保健門診和特需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