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賓 劉繼君 石秀麗
【關鍵詞】 針灸推拿;頸椎病;臨床分析
稱頸椎綜合征,是臨床上常見的退化性疾病。近年來,筆者采用針灸推拿治療頸椎病3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組30例均為門診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82歲;病程最短7 d,最長5年。全部病例均經X線片或CT示頸椎有不同程度退行性病變,臨床診斷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其中,椎動脈型5例,神經根型12例,交感神經型3例,混合型10例。均有椎間隙變窄,椎關節增生等病變。
1.2 推拿治療 第一步采取俯臥位,術者以一手掌根沿足太陽膀胱經,由上至下往復揉按3~5 min,力量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疏通經絡,緩解肌肉痙攣。第二步取仰臥位,術者雙手掌托住患者頭部,以雙手食指、中指向上推頸椎3~5 min,再以一手托住枕部,一手扶住下頜,在屈頸狀態下牽拉頸部,同時做頸部的左右限位旋轉3~5 min,要求動作緩慢柔和,不要用力過猛,本步驟是治療頸椎病的關鍵[2],能達到增大椎間隙、椎間孔,解除神經根壓迫的作用。第三步采取坐位,以雙手拇指、食指、中指在頸項、雙肩部做揉摩、提捏、推頂3~5 min,松解軟組織粘連,活動關節。
1.3 針灸治療 主穴:風池、頸夾脊、大椎。配穴:上肢麻木酸痛偏橈側加曲池、手三里、合谷,偏尺側加外關、中諸;肩背酸痛加肩井、曲垣、肩外俞、天宗;下肢麻木酸軟無力加秩邊、環跳、承扶、殷門、委中、陽陵泉、足三里、昆侖;頭痛頭暈加印堂、太陽、天宗、合谷。操作:選穴時,根據受累神經根的不同及不同辨證分型,選取有關經脈的腧穴。針刺以提插捻轉,中度刺激手法為主,年老體弱者用補法,有外傷血瘀劇痛者用瀉法,每次留針15~20 min,1次/d,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5~7 d。
1.4 療效標準 治愈:頭暈、頸部疼痛消失,叩頂試驗、臂叢牽拉試驗等均為陰性,頸椎活動度正常,可恢復工作;好轉:頭暈、頸部疼痛減輕,頸椎活動度改善;未愈:癥狀、體征無改變。
2 結果
治愈17例,占56%;好轉11例,占37%;未愈2例,占7%。總有效率93%。
3 討論
3.1 根據中醫學理論,本病在中醫學屬“頸項痹證”范疇[3]。頸椎病的發生多由于風寒外襲,氣血失和,經絡不通所致。所以針灸治療頸椎病主要作用也就是祛風散寒,調和氣血,疏經通絡。
3.2 從臨床觀察看,在針刺過程中,正確掌握針刺的角度和深度,是增強針感、提高療效、防止意外事故的重要環節;針灸前耐心向患者講解針灸的方法,操作的同時要令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患部,以提高療效。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消除其緊張心理,空腹者囑其先進食后再針灸,對體質虛弱、精神緊張者取臥位,盡量不采取坐位,更不能用站姿,防止暈針。一旦出現暈針,要先給患者起針,再協助患者去枕平臥,輕者給服溫開水,重者指掐人中、中沖穴。發生滯針囑患者放松肌肉并留針片刻,在針刺周圍按摩或再刺一針,分散其注意力,解除肌肉痙攣后出針。囑患者改善與調整睡眠狀態,選擇質地柔軟、透氣性好,符合頸椎生理曲度要求的枕頭,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以10 cm左右為宜。
參 考 文 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350.
[2] 宋正廉.孫宇.陳琪福等.頸椎病60例臨床療效觀察.中國針灸,2006,32(8):472.
[3] 楊長森,何樹槐.針灸治療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