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穎
人工全膝置換術的目的在于緩解疼痛,矯正關節畸形,改善患膝功能狀態,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術前進行康復活動,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假體膝關節功能,圍手術期的處理和術后康復活動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手術效果的好壞,此點應引起術者的充分重視并使患者充分理解與配合。
1 康復目的
1.1 通過肌力增強訓練,加強膝周屈伸肌的張力,并促進全身體力及狀態恢復。
1.2 通過行走或其他協調性訓練,改善膝關節周圍張力及其軟組織平衡協調性,保證關節穩定。
1.3 通過關節活動度訓練,使膝關節活動能滿足日常動作及部分社會活動參與的需要。
1.4 通過膝關節主、被動活動,防止術后關節粘連,改善局部或整個下肢血液循環,避免某些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1.5 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面貌,激發生活激情。
2 康復原則
2.1 個別對待原則 由于不同患者的體質、病情、心理素質、主觀功能要求,手術過程等不盡相同,所以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康復不存在統一的常規,應因人而異。
2.2 全面訓練原則 膝關節只是行走負重關節中的一個,而且類風濕關節炎累及多關節,多器官。因此,單純處理膝關節并不足以改善患者的功能,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康復必須兼顧身體其他部位。
2.3 循序漸進原則 接受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有較長期的疼痛、畸形及功能障礙史,膝關節周圍軟組織及骨質都受到侵犯,所以患者的功能水平只能逐漸提高,切忌操之過急,以至發生不應有的損傷。
3 康復指征及禁忌癥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康復活動的絕對指征,即使不行膝關節置換術,局部膝關節疼痛、畸形、功能障礙也是康復的絕對指征。
康復禁忌證包括:①高熱;②安靜時心率>100次/min;③收縮壓<13.33 KPa,有低血壓癥狀;④舒張壓>16KPa,有高血壓癥狀;⑤心,肺,肝,腎,腦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從內科治療角度要求絕對安靜者。
4 術前康復指導
術前康復指導是術后康復鍛煉的基礎。內容包括:①股四頭肌功能鍛煉:平臥位,伸直膝關節并將肢體抬高床面15 cm停留10 s,20次為一組,2組/d。②股內側肌功能鍛煉:取坐位,患膝關節伸直,窩墊15 cm高沙袋,用力下壓膝關節,小腿和足跟離床,足部背屈,持續10 s,20次為一組,2組/d。③幗繩肌牽拉訓練:患肢足跟放于矮凳上,健側單腿支撐站立,緩慢彎腰至繩肌受牽拉,持續10 s,20次為一組,2組/d。④下肢肌肉舒張功能鍛煉:仰臥位,下肢伸直,做下肢肌肉舒縮動作(繃緊),持續10 s,20次為一組,2組/d。
5 術后護理和康復指導:
5.1 術后前6 h ①傷口加壓包扎,患肢支具固定;②負壓吸引通暢,負壓吸引器吸出血液可回輸;③患肢體墊高,膝關節伸直;④心電監測,吸氧。
5.2 術后7~72 h ①膝關節墊高,保持伸直位,可冰袋冷敷;②股四頭肌舒縮鍛煉,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CPM訓練;③術后及時監測血常規,腎功能及離子變化;④術后48 h,拔除負壓吸引管,局部切口加壓包扎。
5.3 術后3~14 d ①CPM訓練,2次/d,30~60 min/次。第1天0°~30°,每2 d增加10°;②主動股四頭肌和小腿肌肉舒縮鍛煉;③主動膝關節屈伸鍛煉,主動直腿抬高鍛煉;④坐輪椅或扶雙拐離床活動。
5.4 術后2~3周出院,出院后每2~4周門診復查,檢查康復計劃完成情況。
6 術后并發癥預防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早期主要的并發癥為感染和下肢靜脈栓塞。因此,術后要認真觀察體溫及肢體腫脹情況。術后2 d拔引流管前避免膝關節伸屈活動,以免形成關節內負壓至引流液反流而增加感染機會。術后6 h可在床上做些簡單的活動,如上肢活動,股四頭肌收縮鍛煉,距小腿關節主動屈伸及深呼吸運動等。術后第2天開始使用足底靜脈泵,彈力襪和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藥,預防血栓形成。在主動練習的基礎上進行持續被動活動,拔管后即可開始。從30°開始,1~2 h/次,2次/d,以后每天可酌情增加10°,2周后膝關節活動度應達90°~100°。同時告訴患者術后0.5年內下肢輕度腫脹是正常的,以清除患者緊張情緒。
7 討論
人工膝關節置換是解除關節疾患患者的痛苦,糾正畸形、恢復功能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而術前指導及并發癥的預防是保證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護理人員要運用科學的方法,針對不同的患者,不同時期的康復訓練進行指導,并加強與醫生、患者及家屬的溝通,才能保證膝關節置換的成功。

參 考 文 獻
[1] 趙爾弘.TKA術前準備與術后處理(初次手術).骨科學新進展,2004.4.
[2] 黃小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前指導及術后并發癥的預防.骨科學新進展,2004.4.
[3] 李艷武,李麗賢.膝關節功能障礙患者的下肢肌力訓練.中國臨床康復,2003.10.
[4] 李曉雯,黃振英.常見疾病健康指導.2003.5.
[5] 呂厚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