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楊
[摘要]和諧的階層關系是促進政治發展、保障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階層關系發生了全方位、大范圍的分化與組合,不同階層之間以及階層內部之間由于利益的分歧產生摩擦甚至矛盾,這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我國新時期社會各階層關系存在的問題做認真分析,以期找到構建和諧階層關系的對策。
[關鍵詞]階層 矛盾 對策
一、中國社會各主要階層之間的矛盾分析
協調階層關系、化解各階層之間矛盾的前提是要對我國當今社會存在的主要階層矛盾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階層矛盾既包括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也包括同一個階層內部不同個人或群體之間的矛盾。就我國目前狀況而言,以下所列矛盾是具有代表的階層矛盾,值得引起關注。
1.城市各階層與農村各階層之間的矛盾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城市、農村的經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但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過大,城鄉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首先,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拉大。從1985年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改革開放前的2.57:1擴大到3.23:1。其次,在公共衛生服務、基礎教育、社會保障、就業和非義務教育等方面城市居民要優越于農民。中國的公共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且是越大的城市,上述資源占有率越高。以衛生醫療保障為例:1998—2003,各級財政對衛生投入的80%集中在城市。
2.公務員階層與其他階層之間的矛盾
目前在一些地區和部門,人民群眾對公務員階層的不滿甚至抵觸情緒比較嚴重。近年來,群體性、突發性事件的增多,相當一部分是由這一矛盾的激化引起的。引發公務員階層與其他階層之間矛盾的因素非常復雜。公務員階層的角色和所承擔的職能使其很容易處在矛盾的焦點上。公務員承擔著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維持秩序、管理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進行利益分配的職能。在行使其職能時,就難免會處在各種矛盾的焦點上。
3.勞資矛盾
勞資矛盾是任何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都必須面對的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在中國,勞資矛盾是一種新型的社會階層矛盾。由于經濟結構的急速變化,勞資矛盾呈上升趨勢。勞資矛盾產生的原因很多,資本所有者任意延長勞動時間、隨意拖欠和克扣工人工資、侵犯工人的合法權利乃至對工人實施人身傷害等行為,都會導致勞資關系的緊張。
二、正確處理各階層關系矛盾的對策
以上對中國新時期出現的階層之間的矛盾進行了概括,其有效途徑是通過整合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結構,形成平衡的利益關系。
1.完善意見表達渠道
各階層的意見宜疏不宜堵。“所謂意見表達是指,某個階級、階層、集團以及個人向政府提出的愿望、要求和利益訴求的過程。有效地利益表達可以化解潛在的不和諧因素,充當社會穩定的安全閥。構建與國情相適應的意見表達渠道和機制,是正確處理階級階層關系的重要保障。首先,利益表達途徑規范化、制度化。針對不同利益群體設立不同的利益訴求渠道,特別是針對那些社會貧困階層和社會底層人群。其次,使各階層都能發出自己的聲音,影響政府決策。政府決策要充分考慮和平衡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和要求,是每個階層的利益訴求都能通過規范渠道進入決策過程。
2.培育合理的階層結構
協調階層關系的基礎是有一個合理的階層結構。在關于什么是合理的階層結構問題上,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橄欖形結構,即能夠達到中等收入水平的階層是社會的主體。構建橄欖形的階層結構,需要以農業勞動者占去全體勞動者比例的減少,知識分子、企業白領、高級技工等群體比例的增加為基礎。首先,農業勞動者占群體勞動者的比例應逐漸減少。其次,中等收入者群體占全體人口的比例應該升高。中等收入者群體是政治穩定的緩沖閥和減壓器。就如亞里士多德所分析的那樣,唯有以中產階級為基礎才能組成最好的政體。
3.完善財政稅收制度
嚴格、公平、合理的稅收制度是協調階級階層關系的一個基本手段。以稅收為杠桿適度的調節收入差距,并且通過制度政策引導高收入階層投資慈善和公益事業,從而有效地調節階級階層關系,減少利益沖突。首先,健全稅收制度,打擊偷稅漏稅行為和地下經濟。稅收流失使政府缺乏必要的再分配能力,不能有效地幫助弱勢群體,用經濟手段協調階層關系。其次,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積極創造條件開征不動產稅、遺產稅、贈與稅等財產稅。對富人階層征收不動產稅、遺產稅、贈與稅等財產稅有助于避免財富過于集中,也有利于階級階層關系的協調。由于個人收入和財產透明度不高,開征這些稅種有一定的難度,今后,應該積極創造開征這些稅種的條件,并對開正的時機、起征點和稅率等問題提前進行研究。
4.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首先,不斷建立健全相關的法規和制度,使社會保障盡快走上法制化軌道。“當務之急是盡快制定社會保險法,明確社會保險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是社會保險各項制度在法治軌道上有效運行。此外,還需要制定社會救濟法、社會福利法、社會保險積極管理法?!逼浯?努力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這一點對調整階層關系特別關鍵。讓全體社會成員受益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目標。與這一目標相比,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覆蓋面還比較低。鄉鎮企業職工、農民工、失地農民、更多的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以及許多靈活就業人員,大多沒有參加社會保險,而這部分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逐年增多。將更多的社會成員納入社會保障范圍,應該成為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一個基本目標。
總之,處在轉型時期的中國,由于打破了傳統的計劃經濟,打破了“平均主義”在市場經濟競爭機制的作用下不可避免的出現收入差距、出現了不同的利益階層以及利益訴求。在這種新時期國情下,深刻分析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階層矛盾并尋求通過政策的制定和完善達到縮小階層收入差距,緩和階層之間的利益沖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1]朱光磊.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2]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25.[3]林嘉.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現狀、問題與發展.人權,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