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紅麗
[摘要]普通高中的學生由于基礎差,寫作功底不扎實,因而很難去面對高考,為了盡快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筆者采取了模仿教學一法,模仿的內容包括文章的語言、結構、技法、立意等等,實踐證明,對普通高中學生的寫作幫助很大。
[關鍵詞]普通高中 作文 模仿
模仿亦作摹仿,它不同于雷同,也不同于抄襲,它是人的一種本能。人類從開始有意識起,就對自己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和模仿,可以這樣說,社會、經濟,政治乃至文化藝術,無一不充滿了模仿。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過:“在許多重要的事情上,我們是模仿禽獸,作禽獸的小學生。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鳥學會了唱歌。”文章之模仿,主要體現在文章的結構、立意、寫法上,乃至詞句、題目,可以說,模仿往往受前人文章的影響,但不落入前人文章的窠臼,模仿不是寫作的康莊大道,不是寫作的最終目的,但模仿不失為步入寫作之門的重要步驟,在寫作教學中有一定的作用和地位。
面對普通中學的學生寫作情況,作文模仿訓練無疑是一種捷徑。普通中學的學生寫作現狀是:不會尋找話題,不會分析,對人對事的看法沒有一定的見解和深度,沒有創意,不會合理選材,安排欠妥當,思路欠清晰,結構欠完整,語句有病句,語言模式化,文采不夠等等,讀完后,給讀者沒有深刻印象,這主要是由學生的基礎決定的。而模仿作文訓練能規范學生的寫作意識,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讓學生認為寫作有章可循,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筆者經過與學生一年的訓練,收效甚大。先就以下三個問題跟大家進行交流。
一、模仿與閱讀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談的就是閱讀與寫作的關系,作為模仿寫作者,首先就要閱讀大量的文章,這樣在寫作中我們才會瀟灑自如,因為人不可能在知識嚴重欠缺的情況下寫出驚人之作。
對高中生而言,可借鑒的范文大概分為四類,即語文教材、時文、同齡人習作和同學作文、教師下水作文。要讓學生仔細閱讀、分析這些文章,形成積累,打好模仿寫作的基礎。在閱讀中,我要求學生要做到以下三點:
1.閱讀中,要注意篩選,建立評價機構
我們往往模仿的是那些佳作,而不是劣作,那么佳作與劣作的評價標準是什么呢?這是初學寫作者最大的問題,如果篩選不到位,就會影響模仿寫作者的水平,不能建立相對規范的文章體例,所以對初學寫作者來說,這一點至關重要。那怎樣建立這種評價機構呢?是閱讀,寫作者在大量的閱讀中,通過比較鑒賞會找到自己喜歡的文章,并慢慢學會對文章立意、結構、語言等方面的欣賞,在以后的寫作中會自覺不自覺的進行模仿。
2.閱讀中,要注意分析范文
分析包括范文的文體、結構、立意、技法、語言特點等,在初學者的頭腦里形成寫作的整體框架。雖然這些東西老師在課堂上會教給學生,但學生如果沒有經歷閱讀的感性過程,是不可能真正把握的,那就更談不上仿寫。閱讀過程中,每篇文章的寫法都不一樣,即就是同一文體的文章表現出來的語言、技法也大不相同,所以對初學模仿寫作者來說,只有在大量的閱讀中,加強對范文的分析,才能漸漸明白經典文章的可學之處。
3.閱讀中,要注意背誦積累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前人一語道破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緊密而微妙的關系。那如果我們把閱讀時遇到的精彩的文章、段落,優美奇妙的詞語、句子背誦下來,對作文不是很有好處嗎?古人也曾言:“記得舊句子,便是新文章。”這便是強調了背誦的重要性和背誦對作文的好處。縱觀古今,哪一個在文學上有建樹的人,不是“讀破萬卷書”才“下筆如有神”的呢?一代大儒顧炎武就是憑著超人的背誦能力取得多個成就而永駐史冊的,蔡文姬也正是背下父親的數篇傳世佳作而享有“千古才女”之稱的。我們再回頭今天學生中的佼佼者,哪個不是隨口便能吟誦幾篇精彩的文章和一些精美的段落呢?作為初學寫作者來說,我們更應如此。
二、模仿與寫作
如果說閱讀是準寫作過程,那么寫作模仿就進入了正式寫作過程。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模仿寫作訓練。
1.表現手法的模仿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注意一些寫作表現手法的講授,因為學生僅有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教會學生把理論知識轉為實際應用,可利用閱讀教材中的經典例子讓學生去模仿其表現手法。如:講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后,我讓學生模仿一段借景抒情的文字;講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讓學生模仿怎樣通過環境描寫推動情節發展;講完《老人與海》,讓學生模仿心理描寫、動作描寫去表現人物性格等等。也還經常讓學生模仿寫一些小片段,這樣不僅能讓他們懂得很多寫作方法,并能讓他們學會靈活運用這些手法,寫出一些精美的片段,如在教學完《背影》后,可讓學生通過模仿動作來表現其心理活動,有位學生這樣描寫了父親為自己籌集學費的片段:父親奔波了一天,拖著千斤重的雙腿回來了,臉一是厚厚的陰云,父親徑直走到火鋪上坐下,拿出煙斗點上煙,然后叭啦叭啦的抽著煙,眼睛直視前方……從這一連串的動作中,感受到父親去借錢但沒借到的苦悶、焦急,又在想辦法的心理。
2.語言表達的模仿
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意思是說缺乏文采的文章是沒有生命力的,不會流傳久遠。但一些學生的作文詞語平乏、句法呆板、用語不當、行文羅嗦。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呢?很多人認為那是一個長期的大量閱讀的積累過程,但高中生由于課程多,時間緊,課外閱讀就很少,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讓學生模仿教材中的選文,選文中的大部分都是名篇佳作,學生可通過模仿教材里的優美句讓自己的語言逐漸生動起來,如模仿《荷塘月色》中博喻的修辭方法,學生進行模仿訓練后,語言都有很大的提高,語言由干癟無味變得生動,如有位學生的作文開頭是這樣寫的:大樹是小草眼中的英雄,因為大樹讓它看見了堅強的力量;大海是小溪眼中的英雄,因為大海讓它看見了海納百川的寬廣;爸爸是孩子眼中的英雄,因為爸爸讓孩子充滿了成長的希望。通過排比的修辭手法,不僅表達了孩子對父親的歌頌,還使文章文筆生動,富有文采。又如一位學生寫到: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花兒開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天空陰了,有再晴的時候;可你走了……,這位學生用自然現象引出了自己爺爺離開自己無法再回的無限哀思,語言也非常形象生動。
3.結構的模仿
在必修四教學《拿來主義》時,我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教材,體會揣摩其內容與形式方面的規律特點,從而提煉出一個闡明扼要的模仿程序。通過分析文章內容,概括段意,引導學生提煉出一個闡明扼要的說理程序:“是什么”(即提出論點),“為什么(一)”(即分析原因),“為什么(二)”(即從另個角度再補充分析原因),“怎么辦”(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這既提供了議論文寫作模仿的內容,又提供了模仿的思路,看似簡單,實則是在深刻探究了議論文寫作的規律及模仿訓練程序。在教學荀子《勸學》這篇文章時,我引導學生學習議論文與記敘文結構的不同,從而讓他們把握議論文文章的特點。
4.選材的模仿
一談起學生的作文,許多老師都埋怨學生閱歷少,積累的素材少,因而呼吁深入生活,開闊視野。這固然是好的,但學生畢竟是學生,他不可能為寫好某篇文章而放下手頭的功課,去體驗生活;老師也不可能等到學生閱歷豐富了,再去教學生寫作。關鍵在于老師在教完課文之后,應趁熱打鐵,對已有的生活現象作深入的思考。尋找生活感悟,尋找寫作的源頭活水。例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雖然是一首詩,但詩中體現大堰河對“我”的關心與愛的片段描寫卻深深的打動了我們,學完這篇文章后,可要求學生模仿此文寫一篇同題作文,調動他們平時積累的素材。于是有的寫老師,有的寫長輩,記敘一些往事,表達對他們的感激懷念之情。在語言表達上,學生也模仿艾青的文章,以反復手法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三、模仿與創新
模仿與創新是寫作運程的兩極,缺一不可,如果說模仿是學習前人之法、積累寫作經驗的過程,那么,創新便是在此基礎上的超越和有限的創造。
我們不提倡抄襲、簡單的模仿、人云亦云——“照葫蘆畫瓢”。但是,積極的模仿、創造性地模仿、通過模仿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照瓢畫葫蘆”,卻是我們所提倡的。它是中學生(特別是寫作能力暫時不高的同學)提高寫作能力的好的方法之一。“瓢”和“葫蘆”比較,葫蘆是難畫的,但是畫葫蘆可以從瓢上得到啟發,從瓢的形狀、顏色想到葫蘆的形狀、顏色,從死的瓢想到活的葫蘆,進而想到葫蘆的枝蔓、花朵、葉子,可以畫出一幅活生生的葫蘆圖來。這個假設的例子,就是一個積極模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畫者就有創新,但也有模仿。
總之,對普通高中的學生來說,由于其基礎較差,模仿寫作不失為一種捷徑。